摘要:学会接纳情绪: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非常重要,不在情绪状态下做重大决定,在情绪低落的时候调节情绪。
心理健康标准
正确认识自我:学会阅己,好好的品读自己;悦己纳己,喜悦的接纳自己,以及自省自修等。
学会接纳情绪: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非常重要,不在情绪状态下做重大决定,在情绪低落的时候调节情绪。
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在人际交往中,多一些适度的自我暴露,多一些肯定反馈,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心理适应:篇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所以要少抑郁过去,少焦虑未来,多活在当下。
稳定和谐的人格:健康人格应该是稳定的,单一的,性格才会是多样的。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完善性格,拥有稳定而和谐的人格。
非自杀性自伤
非自杀性自伤 (NSSI) 被定义为没有自杀意图的故意伤害身体,可以包括切割、燃烧、雕刻、抓挠或扒皮等行为。这种行为的出现多始于青春期,一般持续多年,成年后发生率有所下降。这种行为通常在一定频率和程度上反复发生,且可能导致长期的身体和精神影响。预防非自杀性自伤的发生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意识,及时的了解自己或是身边朋友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及时寻求帮助。其次,学会有效的应对压力和焦虑的策略,如深呼吸、放松训练等。此外,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寻求支持和理解。最后,如果有任何情绪或行为上的困扰,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
青少年抑郁症
青少年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指青少年时期出现的持续的、严重的消极情绪体验。它的表现形式有很多,包括持续的悲伤、空虚或绝望感。对平时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或乐趣。疲劳、精力下降。睡眠问题,如失眠或过度睡眠。食欲变化,如食欲不振或暴饮暴食。做事或上课时难以集中注意力、记忆力减退。自我价值感下降,出现自责、自罪的想法。甚至出现自伤、自杀念头或行为。
识别与应对:
1.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倾听。认真听取他们的感受和想法,让孩子知道他们的感受是被理解和尊重的。同时让他们知道家长和老师是他们可以依靠的人。确保孩子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他们都不是孤单一人。切忌用成人的思维去评价孩子的改变,对孩子进行指责、谩骂或忽略。
2.做到合作与沟通:当发现孩子有情绪变化后,家长、老师和孩子之间的合作与沟通非常重要。确保所有人都在为孩子提供支持和帮助,并在必要时协调一致采取行动。
3.寻求专业心理帮助,如咨询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为孩子提供正确的评估和必要的治疗。
4.监测情况: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和生活习惯,确保他们的情况得到及时的跟进和必要的支持。
严重的精神问题需要遵医嘱服药治疗
严重的精神问题障碍比如出现幻觉、被害妄想、自残自伤等问题需要就医治疗。精神障碍里面的精神分裂症、双向情感障碍或偏执性精神障碍等,这些病是需要长期服药才能控制住。服药要注意药的量剂量和持续性、服药时间等问题。要谨遵医嘱,医生和患者与家属要共同形成一个工作联盟来对付疾病。
警惕孩子的“高危信号”
一是外部事件影响。比如家庭不和谐,父母经常吵架,或是孩子陷入法律纠纷;情感挫折,像与男女朋友分手、没考上梦想的学校、失去好朋友等,这些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失落感。二是社交与生活异常。孩子缺少朋友、有社交障碍或疏远亲密朋友,会感到孤独;生活习惯改变,无法照顾自己,吃得太少或太多,不注重个人卫生,原本爱打扮的孩子突然不在意外表;行为上,成绩一落千丈、性情大变、叛逆行为增多。三是心理与行为表现。孩子画出死亡场景,反映内心消极;患上进食障碍,如厌食症或暴食症,容易引发抑郁、焦虑等情绪;被欺凌或欺负别人的孩子,自杀风险更高。
特别是当孩子说出下面这些话时,我们更要警惕,他们可能已经考虑自杀很久了:像“这根本不值得”“这样的生活不值得过”“一切已经不重要了”“他们再也无法伤害我”“我走了之后,他们会想念我的”“我走后你会后悔的”“我不能再忍受痛苦了”“我无法应付这一切,活着太难了”“太孤独了,我宁愿死掉”“没有了我,你会更好”“我希望自己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等等。
儿童青少年如何保持大脑健康?
首先,充足的睡眠
睡眠时间建议:
学龄前儿童(3-5岁):10-13小时
学龄儿童(6-12岁):9-12小时
青少年(13-18岁):8-10小时
睡眠质量提升建议:
设定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入睡和起床。
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减少蓝光对睡眠的影响。
保持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噪音和强光。
第二,规律的生物节律
早睡早起: 青少年和儿童的生物钟通常倾向于早睡早起,特别是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应该尽量在固定时间上床睡觉,保证晚上睡眠时间充足。
避免过度劳累: 避免长时间的学习或过度运动,这些都会打乱生物节律并影响睡眠质量。
午休: 对于较小的儿童,适当的午休有助于恢复精力。
第三,阳光的滋养
每天保证适当的户外活动时间,建议至少30分钟至1小时,尤其是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
早晨的阳光对生物钟的调节最为有效。每天早晨尽量让儿童和青少年在户外待一会,特别是在早餐后。
第四,健康的饮食
饮食是神经系统和心理健康的基石,均衡的饮食能够提供大脑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物质,支持心理健康。
保证膳食中有丰富的蔬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来源(如鱼、禽类、豆类)。
控制过多的糖分和加工食品,避免影响情绪波动和集中力。
多吃天然食品,避免高盐、高脂肪、过度加工的食品,这些食品会对大脑的神经传导产生负面影响。
拖延行为
心理学家将拖延行为定义为:明知任务重要且有时间限制,却仍然选择推迟的行为。它不仅仅是懒惰,而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拖延行为的核心特点是:①任务延迟:总是把任务拖到最后一刻;②情绪困扰:拖延过程中感到焦虑、内疚,但依然无法行动;③后果负面:拖延导致任务质量下降,甚至影响生活和工作。
该如何自救呢?以下是几种有效方法:
1分解任务
将大任务分解成小步骤,降低任务的难度和压力。比如,写一篇论文可以分为:查找资料、写提纲、写初稿、修改等步骤。“任务分解的本质:让你的大脑觉得‘这只是一小块蛋糕’,而不是‘一整个蛋糕’。”
2 番茄工作法
使用番茄工作法,每工作25分钟休息5分钟。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你集中注意力,同时避免疲劳。例子:用番茄工作法做一件你不想做的事情,你会发现时间过得飞快。“番茄工作法的精髓:让你的大脑觉得‘只要坚持25分钟,我就能刷手机了!’”
3 设定明确的目标和截止日期
为每个小任务设定明确的目标和截止日期,这样可以增加任务的紧迫感,减少拖延的可能性。“Deadline 是第一生产力,但也是第一秃头力。”
4 改变环境,减少干扰
将学习环境布置得简洁有序,远离手机、电视等干扰源。研究表明,整洁的环境可以提高专注力。“为什么你在图书馆效率高?因为你的大脑觉得:‘这里太无聊了,还是工作吧!’”
5 自我奖励机制
完成任务后,给自己一些小奖励,比如吃一块巧克力、看一集喜欢的电视剧。这样可以增强你的动机。“自我奖励的本质:让你的大脑觉得‘完成任务=快乐’,而不是‘拖延=快乐’。”
手机成瘾
据中国科学院2023年研究显示,我国青少年手机依赖率达28.3%,而且在每3个亲子冲突事件里,就有1个和手机密切相关,不知不觉,手机依赖成了亲子关系的“隐形炸弹”。
第一,重塑物理环境
设立“家庭充电站”,睡前1小时所有人的手机放在客厅指定位置。创造“无屏角落”,如餐桌和书房禁止使用电子设备。这是最易见效的方法。
第二,黄金倾听时间
每天设定15分钟的“黄金倾听”时间,与孩子进行真诚对话。只需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温柔地问:“你今天最开心/最难的事是什么?”
第三,建立现实成就感
如果孩子喜欢玩游戏,就邀请他写战术分析笔记,将游戏中的思考应用到学习中;也可以策划家庭游戏夜,改善亲子关系。
如果孩子爱好刷短视频,可以鼓励拍摄科普短片,开展亲子烹饪挑战,从观看美食视频转变为亲自参与烹饪;喜欢Cosplay的可以设计服装草图,培养艺术创造力。
第四,父母和孩子要制定契约。
与孩子一起制定“每周自主管理屏幕时间”的契约,规定每周屏幕总时长。如果能够做到,周末可以自由安排2小时的游戏时间;如果超时了,下周重新讨论调整方案。还可以设立有趣的协议,如每少玩1小时可以兑换“妈妈闭嘴券”,完成作业解锁“爸爸陪玩券”。
离婚家庭孩子的心理呵护
父母离婚后,如何减少对孩子的心理影响?
1.保持生活稳定感:不轻易更换学校、朋友圈和日常生活节奏。
2. 建立养育一致性:双方约定共通的作息、规则(如作业时间、电子设备使用),避免孩子陷入规则混乱。
3. 建立沟通新底线:不要让孩子成为传声筒或裁判员, 不传递负面信息:“告诉你爸,抚养费该交了”——这类话让孩子沦为工具。不追问细节:避免打探“爸爸家新阿姨对你好吗?”等诱导性问题,尊重孩子隐私。
4.重大事件有“统一战线”,家长会、毕业典礼等场合,若需共同出席,提前约定“仅聚焦孩子,回避冲突”。孩子犯错时,双方需一致处理,避免一方严厉而另一方借机讨好,如“妈妈骂你是她不对,爸爸带你去玩”。
5.新伴侣的“朋友定位”,如果有了新伴侣,继父母初期应定位为“孩子的朋友”,而非替代生父母。
每一个青少年都值得被关爱
每一份情绪都值得被重视
更多心理精神卫生健康科普知识
关注“守望云心”云南学生心理健康大课堂
↓↓↓
近日,一部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纪录电影《陪你到清晨》定档10月24日,这也是国内首部院线公映的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题材的纪录电影。
电影以一个少年心理求救和自救、一个年轻医生与少年共同面对治疗为主线,辅以家庭中父亲的成长,全景式地展开学校、医院、家庭、社会共同援助的过程。用客观视角,为儿童青少年心理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寻找可行的解决方案。
每一个细腻敏感的精神世界,都应得到理解和呵护。在这部电影里,可以看到孩子们被精神疾病困扰的脆弱和无助,也能看到他们极力自救、努力康复的坚强,更能看到在校、家、社、医的联动下, 暗夜终与曙光相逢的希望。
10月24日,欢迎大家走进影院
穿过银幕,给这些孩子们一个拥抱
在这个世界精神卫生日
让我们携手行动起来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传递"健康不仅是躯体无恙
更是心理的晴朗"的核心理念
共同守护未来的希望!
云新闻客户端 云南省教育厅联合出品
策划:和缘玉 谢炜
统筹:戴敏 张海燕 黄佳伦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李春妮 李喜翠
美编:张琪
本文来自【云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