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Lululemon(Lululemon Athletica,LULU)发布 2025 年第二季度财报后,将全年营收增速指引从 5%-7% 下调至 2%-4%,导致暴跌近 18%。该季度公司营收达 25 亿美元,每股收益(EPS)3.1 美元 —— 尽管每股收益
Lululemon(Lululemon Athletica,LULU)发布 2025 年第二季度财报后,将全年营收增速指引从 5%-7% 下调至 2%-4%,导致暴跌近 18%。该季度公司营收达 25 亿美元,每股收益(EPS)3.1 美元 —— 尽管每股收益显著超出市场预期,但营收略低于预期 0.5%,这可能是市场负面反应的原因之一。此后,Lululemon股价从每股 150 美元小幅回升至如今的 170 美元左右。尽管有所反弹,它仍是 2025 年表现最差的公司之一。
但成为表现最差并非总是坏事 —— 这为投资者提供了以优惠价格买入优质企业的机会。尽管Lululemon当前面临困境,分析师仍认为其竞争壁垒依然稳固。公司的问题具有可解决性和暂时性,一旦管理层重新聚焦创新,且市场完成调整,公司有望恢复往日良好表现。此外,Lululemon的国际增长故事仍在继续,有望抵消美国市场当前的增长放缓。
稳固的竞争壁垒
评估一家公司是否具备竞争壁垒,观察其历史净资产收益率(ROE)是一个良好的起点,通常可通过这一指标进行初步判断。
历史净资产收益率(ROE)表现
自 2010 年以来,Lululemon的净资产收益率始终在 20% 至 30% 以上区间波动。尽管存在明显波动,但毫无疑问,Lululemon的经营表现极为出色 —— 不仅能创造高额净资产收益率,还能长期维持这一水平。经济学理论表明,高额资本回报会吸引竞争对手进入,最终将超额回报拉回到仅能吸引投资者的最低资本成本水平。因此,多年保持高额资本回报的企业,往往具备抵御竞争、保护利润池的持久特质。
Lululemon的竞争优势
那么,其究竟凭借什么实现了卓越的净资产收益率?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析其战略及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优势。Lululemon以女性消费者为核心目标客群,而耐克(Nike,NKE)、阿迪达斯(Adidas,OTC:ADDYY)等传统运动服饰品牌在这一领域的服务长期存在不足。
Lululemon采取战略性溢价定价策略,产品价格通常在 100 美元以上。这一策略利用了消费者的心理:将高价等同于高品质,这是消费者购买产品时常见的简化判断逻辑。
当然,仅靠高价不足以利用这一心理,企业还需以产品优势支撑溢价,这正是Lululemon擅长的创新领域。从公司历次财报电话会议中可以看出,管理层会用大量时间介绍新推出的创新成果。尽管公司承认,此前过度依赖成熟产品线导致产品更新滞后,但创新数十年来一直是Lululemon的生命线,且公司完全有能力重新激活这一核心竞争力。
这种收取溢价、聚焦高端市场的能力,让Lululemon能够持续实现出色的利润率。
高额利润率不仅是竞争壁垒的体现,还能为公司抵御市场下行风险提供缓冲。这一缓冲让公司能够在经济低迷期持续向业务再投资,为经济复苏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还能向股东返还资本。这让投资者在市场下行时仍能坚定持有该股 —— 若公司后续表现良好,在估值优惠时期启动的股票回购,将在未来几年为剩余股东创造价值增值。
极致的营销与分销策略
另一项助力Lululemon实现高额资本回报的因素,是其营销与分销策略。公司的营销策略主要围绕与网球、瑜伽、跑步等细分领域的大使合作展开,社交媒体网红的崛起进一步放大了这一策略的效果。
这种营销策略为何如此有效?核心在于借助网红或KOL的 “权威背书”。
消费者更容易受到与自己有相似点的人的影响,当这个人是所在领域的权威时,这种影响会更强烈。例如,瑜伽教练、健身教练等权威人士使用或推荐Lululemon服饰,消费者会以此为依据,快速判断其产品适合瑜伽运动。这与耐克花费数百万美元邀请运动员使用其装备的逻辑一致,不同之处在于,Lululemon聚焦小型网红和KOL,让营销支出更具效率 。
从实际情况来看,邀请运动员和名人代言的成本显然高于与Lululemon合作的小型品牌大使。这并非意味着Lululemon完全不依赖名人或运动员代言,但公司核心营销策略仍高度依赖瑜伽等细分领域的网红。
这种营销策略引发的热度还能形成 “社会认同效应”:当消费者看到身边人都穿着Lululemon服饰时,更有可能跟风购买。社会认同效应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消除了产品(尤其是新产品)相关的不确定性。
Lululemon表现出众的另一因素是其分销策略。与其他品牌不同,Lululemon主要通过直接面向消费者(DTC)的渠道触达客户,包括自营实体店和电子商务平台。
批发渠道的优势在于能触达更广泛的消费者,帮助品牌提升销量,但缺点也十分明显:品牌会失去对购物体验、客户体验和定价的控制权 —— 而这些对品牌建设至关重要。尽管品牌可以就购物体验和定价策略向批发商施加影响,但最终决策权仍在批发商手中(毕竟承担库存风险的是批发商而非品牌)。即便品牌坚持不降价,批发商为了清理滞销库存、回笼资金,也常常会大幅打折,这会严重损害品牌资产和价值。
鉴于Lululemon的高端定位,减少对批发渠道的依赖、更多依靠 DTC 渠道,有助于其更好地控制定价、品牌形象和消费者体验。这种分销渠道的控制权,是Lululemon与竞争对手形成差异化的又一重要因素。
那么,这种竞争优势能否持续?基于对公司财报电话会议的分析,分析师认为公司的核心战略不会发生重大变化,创新、营销和分销方面的现有模式将继续沿用。
分析师预计公司仅会进行小幅调整:重新聚焦创新,推出符合历史水准的新产品 —— 考虑到时尚行业变化迅速,这一调整势在必行。对Lululemon而言,这并非艰难的转型,因为创新已深深植根于公司文化,正是这种文化让其一度占据市场领先地位。
竞争优势就像滚雪球,一旦启动就很难停止。因此,新进入者或竞争对手若没有差异化能力或产品,很少会挑战实力强劲的行业龙头。但随着雪球越滚越大,公司往往需要自我革新。有时,公司的发展可能会因自满等人性因素陷入停滞 —— 多年的成功很容易让任何企业滋生自满情绪。但好消息是,只要未损害品牌资产,这种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Lululemon数十年来在女性消费者中建立的品牌资产依然强劲。品牌资产就像一桶烈酒,年份越久价值越高。
Lululemon美国市场的营收下滑可能令人担忧。在 2025 年第二季度财报中,公司 CEO 卡尔文・麦克唐纳表示,预计美国市场营收将下降 1%-2%,而国际市场将实现两位数增长。这一情况可能是由于公司过度依赖成熟产品线、忽视创新所致,此外,公司还需应对关税对消费者的影响。
尽管美国市场面临挑战,但国际市场的增长有望抵消这一下滑。与美国市场相比Lululemon在国际市场的渗透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有很大可能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这一快速增速将有效对冲美国市场的停滞。
真正的问题在于,Lululemon在美国市场的成功模式能否在国际市场复制?分析师认为,支撑其在美国表现出色的条件同样适用于欧洲、亚洲等市场,其有效利用的消费者心理在这些市场同样存在。公司可能只需根据不同市场的独特文化、偏好和口味,对策略进行小幅调整即可。
估值分析
2025 年第二季度财报发布后,Lululemon股价暴跌,随后缓慢回升,从每股 150 美元的低点涨至如今的 170 美元左右。尽管股价有所反弹,但以约 12 倍的市盈率计算,其估值仍极具吸引力。
考虑到同类公司的估值普遍存在显著溢价,这一估值水平尤为诱人。当然,脱离历史增长背景的市盈率毫无意义 —— 低增长公司的估值自然低于高增长公司。
回顾历史,Lululemon的销售额增长显著跑赢同类公司,因此分析师认为,这样一家企业的估值较同行大幅折让是不合理的。当然,过往表现不能代表一切,市场对公司未来增长前景的预期和判断才是关键。但不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与耐克等在全球几乎全面渗透的运动品牌相比,Lululemon仍有巨大的国际增长空间,市场为何对其如此悲观?分析师并不赞成简单地将过往表现外推至未来,但一家近十年来营收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公司,真的应该获得如此低的估值吗?
尽管过往营收增速不能单独作为未来表现的依据,但它可以作为粗略参考 —— 它反映了公司创造营收增长的能力,这种能力有望延续到未来。尽管Lululemon管理层将 2025 年营收增速指引下调至 4%-6%(远低于近十年的两位数增速),引发了市场广泛担忧,但分析师认为这是由关税等公司无法控制的外部市场冲击导致的。关键在于评估这一外部冲击是否已损害或将要损害Lululemon成功的商业模式 —— 分析师认为并未如此。当前的市场环境是暂时性的,最终市场将完成调整。只要这一过渡时期不导致品牌资产受损,公司后续有望重新走向繁荣。
最后,分析师认为Lululemon的品牌价值与耐克、阿迪达斯等知名服饰品牌相当。正如之前所述,品牌就像烈酒,越陈越香。就像耐克已成为篮球鞋的代名词一样,Lululemon也已成为女性运动服饰的同义语。
结语
尽管分析师认为Lululemon具备竞争壁垒,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司完全不受竞争影响。Lululemon在服饰行业面临来自多方面的激烈竞争:耐克、阿迪达斯、安德玛(Under Armor,UA)等传统运动服饰品牌在产品特性、品牌和价格上与之一较高下;快时尚品牌则以 “快速推出新设计、价格显著更低” 为核心价值主张,构成另一重威胁;甚至好市多(Costco,COST)也因涉嫌销售仿冒产品被Lululemon起诉。如此广泛的竞争来源表明行业进入壁垒较低,这也让Lululemon重新聚焦创新、推出新产品变得更为迫切 —— 毕竟,它必须以相应的产品特性或规格来支撑其收取的溢价。
此外,公司的国际扩张也存在显著风险。尽管分析师看好其国际市场前景,但不同国家因文化和种族差异形成的时尚偏好,可能让Lululemon在美国市场的成功模式难以复制。
来源:新浪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