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轨203天科研硕果累累 神舟二十号乘组出差太空都干了些啥?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4 18:16 1

摘要:在轨驻留203天,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完成了全部既定任务,成果覆盖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物理、空间材料、航天医学等关键领域,收获满满。具体有哪些任务需要我们关注?一文带你盘点清楚!

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

11月14日,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乘坐神舟二十一号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

直播截图。

在轨驻留203天,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完成了全部既定任务,成果覆盖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物理、空间材料、航天医学等关键领域,收获满满。具体有哪些任务需要我们关注?一文带你盘点清楚!

从蛋白结构到生态系统的全方位探索

在生命科学研究方面,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成功获得高质量蛋白晶体,为肿瘤治疗靶点研究提供新路径。与此同时,该乘组还继续照料并研究着空间站内的斑马鱼和太空菜园,这些生命体不仅在太空茁壮成长,更为构建长期太空生存的生态系统提供了宝贵数据。

斑马鱼作为与人类基因相似度高达87%的模式生物,其太空研究价值显著。2025年,随神舟二十号上行的斑马鱼-水草-微生物小型受控生命生态系统,是继神舟十八号任务后的再次升级实验。

“空间失重环境会导致人类心血管系统出现心律失常和心肌重塑现象,也会导致骨骼系统出现持续性骨丢失,大大增加骨折风险,这些问题制约着人类的长期太空生存。”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仓怀兴告诉记者:通过开展空间斑马鱼成鱼实验,研究微重力对脊椎动物蛋白稳态的影响,可探寻未来人类长期宇宙航行中对抗骨量下降和心血管功能紊乱的防护方法。

该系统通过斑马鱼呼出二氧化碳供水草光合作用,水草产生氧气供斑马鱼呼吸,形成了一套自给自足的水生生态循环,为未来长期深空探测生命支持系统打下基础。

极端环境下如何实现科研技术突破?

在空间材料科学领域,神舟二十号乘组取得两项标志性成果。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完成实验。(直播截图)

在轨期间,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利用空间站无容器材料实验柜,成功将钨合金加热至3100摄氏度,刷新了国际空间材料科学实验的最高加热温度纪录。

无容器材料实验柜是中国空间站的关键科学设施,其采用静电悬浮术与双激光加热法(半导体激光和二氧化碳激光),让材料在悬浮状态下加热,避免了容器壁污染。空间站的微重力环境使金属钨熔化后能达到非常标准的球形状态,这对于精确获取其物理化学性质极为有利。

另一项突破,是研究人员首次观察到带电胶体在微重力环境下结晶形成长寿命亚稳态结构。这一发现为新材料研发开辟了方向,有望推动未来航天材料的技术革新。

神舟二十号乘组在轨期间共执行了4次出舱活动和7次载荷进出舱任务。在出舱活动中,航天员完成了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辅助装置安装、舱外设施设备巡检等关键任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航天员在舱外平台安装的脚限适配器和接口转接件,有效提高了舱外作业的效率。这些装置为后续出舱活动积累了技术经验,提升了中国空间站舱外作业的整体水平。

随着问天实验舱规划的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全部完成安装,中国空间站应对太空碎片风险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宇宙快递”天舟九号物资保障

任务期间天舟九号货运飞船为空间站补给6.5吨物资,包括舱外航天服等设备,创下我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物资装载重量的新高,为科研延续性提供保障。

在天舟九号运送的众多物资中,两套新一代飞天舱外服尤为引人注目。

新一代舱外服在轨寿命由过去的“3年15次”提升为“4年20次”,显著提高了出舱活动的经济性和灵活性。

此外,天舟九号还带去了专门针对核心肌肉的锻炼装置,可帮助航天员更好地对抗微重力环境带来的肌肉萎缩。

来源:大力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