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刊发张继红署名文章:推动万亿级科技服务业提质升级 让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向奔赴”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4 17:39 1

摘要:近日,《新型工业化》2025年第10期刊发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张继红署名文章《推动万亿级科技服务业提质升级 让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向奔赴”》。全文如下——

近日,《新型工业化》2025年第10期刊发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张继红署名文章《推动万亿级科技服务业提质升级 让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向奔赴”》。全文如下——

推动万亿级科技服务业提质升级

让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向奔赴”

张继红

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的重大战略任务。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着力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做强做大科技服务业是北京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对更好地服务支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北京科技服务业门类齐全、资源丰富,涵盖了研发、设计、转化、知识产权等创新链各个环节,尤其是近年来,北京在研发创新体系建设、成果转化体系建设、新领域新业态布局、市场生态优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性举措,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不断提质增效。根据北京市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2023年,北京科技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实现营业收入1.14万亿元,比2018年增长31.0%。2024年,北京科技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7.5%,科技服务业已成为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2025年上半年,北京科技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4%,实现良好开局。

一、在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和技术攻关上打头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是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服务业通过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优化创新生态,提升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效率,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重要支撑。

近年来,北京围绕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度支持、高强度投入、全方位服务保障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在京国家实验室高质量运行,支持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主动谋划推进在京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与清华大学共建清华南口国重基地,支持北京大学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创新集群,目前在京全国重点实验室145家,占全国28.2%。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建设首批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32家,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方面抢先布局。推动在京高校院所融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中国科学院建立院市会商机制,推动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9个科技设施平台进入科研状态,累计产出386项科研成果。在量子、脑科学等前沿领域建设10家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产出全球首个通用人工智能体“通通”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了29个创新联合体,协同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以未来数智化供应链技术创新中心为例,已累计申请专利13项,2023年以来产出的新技术、新产品等带来营收50亿元。

北京在研发创新体系建设、成果转化体系建设、新领域新业态布局、市场生态优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性举措,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不断提质增效。图为2025年3月31日,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成果专场发布会。北京市科委供图

同时,北京于2022年启动了共性技术平台布局建设工作,设立共性技术平台专项资金,并于2023年底出台《北京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工作指引》,引导“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联动开展共性技术攻关和应用服务。截至目前,已支持12个平台开放服务,突破60余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制定行业标准20余项,服务创新主体2200余家次。例如,北京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服务平台,基于1700余万公里的道路测试积累的海量车、路、云真实数据,训练出国内首个智能网联行业大模型,将自动驾驶算法测试成本下降70%、测试效率提升80%;细胞与基因治疗药物CDMO(医药领域合同研发生产组织)共性技术平台,通过从药物立项到商业化生产的“一站式”CDMO服务,可将药物立项到IND(新药临床研究)获批的时间由2~4年缩短至15个月内。

二、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

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和应用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完善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则是关键支撑。

近年来,北京围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通堵点、连断点、纾痛点,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从样品变成产品。2024年北京市技术合同成交额9153.3亿元,同比增长7.2%,稳居全国城市首位。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改革,率先开展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等改革试点,通过《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北京市关于落实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实施意见》、“科创30条”等政策法规,给科学家更多自主权。聚焦提升转化效率,系统推进技术转移机构体系建设。2018年以来北京市支持113家技术转移机构,涵盖中央和市属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以及市场化技术服务企业。例如,北京市政府、清华大学共同组建的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形成了“小院、大中心”成果转化体系,建成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等7个创新中心及3个转移转化基地,设立科创投资基金,投资超过150家硬科技企业,推动426项科技成果在京落地,培育53家行业领军企业。

多措并举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构建企业为主导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设立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专项,开展平台系列路演活动,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发布北京科技成果转化智能服务平台—“转果果”,以“优质成果-技术需求”精准匹配为核心,搭建了科技成果转化专属AI大模型。推进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走在全国前列,2020年在国内率先启动技术经纪专业职称评价工作,截至2024年累计获得北京市工程技术系列技术经纪职称的共843人。出台《北京市关于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北京市关于新时期推动大学科技园改革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在全国率先布局奇绩创坛等25家标杆孵化器,各类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超过500家,国家级孵化器数量在全国城市中最多,各类孵化器参与的投资基金超过300亿元,近十年孵化上市企业近200家、独角兽企业30余家。积极开展概念验证平台建设,累计支持高校院所、医疗机构及企业建设概念验证平台26家,各平台已开展概念验证项目900余项,推动项目以技术转让、许可等形式在京落地345项。

三、助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跑出“加速度”

当前,以人工智能、商业航天、合成生物、低空经济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正在蓬勃发展,这些产业突破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其中蕴含着巨大的科技服务需求。

北京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商业航天、合成生物等前沿领域发展部署,出台40余项重要创新政策,发布实施一系列专项行动,通过组建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创新联合体、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攻关等方式,深化科技服务主体与相关产业主体供需对接。例如,在医药健康领域,滚动实施三轮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不断深化科技创新与“三医”协同工作机制,推动创新医疗器械、人工智能三类医疗器械获批上市累计数量保持全国第一,北京成为全国首个医药健康产业破万亿元的城市。

北京围绕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度支持、高强度投入、全方位服务保障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图为中关村(房山园)智能应急装备产业园。北京市科委供图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速突破应用也给科技服务业带来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新机遇。北京稳居“人工智能第一城”,拥有备案上线大模型142款,居全国城市首位。我们制定实施《北京市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2024-2025年)》,出台“AI+科学研究”“AI+新材料”“AI+医药健康”等系列行动计划,建立行业大模型应用推进机制,打造“AI+科技服务”应用场景,推动科技服务机构用好人工智能工具,升级服务产品和流程,让服务从“流水线”变为“定制化”。例如,早在2021年,北京就超前成立首个专注AI for Science领域的新型研发机构—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布局AI for Science的“四梁N柱”,目前已产出全球首个覆盖90多种元素的大原子模型DPA、全球首个覆盖“读文献-做计算-做实验-多学科协同”的AI科研平台—玻尔科研空间站等一批重大原创成果。

四、营造高度活跃的创新创业发展环境

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北京在全国率先建立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加快推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优化学科设置,支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建设27个大学科技园。持续深耕中关村改革“试验田”,央地协同推动新一轮中关村先行先试24项改革任务全面落地,国有企业研发准备金等一批政策向全国推广。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与新型研发机构联合培养1100多名博士研究生,深入实施科技新星、青年北京学者等支持计划,依托新型研发机构引进顶尖人才及创新团队,持续营造引得进、留得住、干成事的人才发展环境。改革科技金融支持模式,加快建设中关村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畅通“科技-产业-金融”循环,设立人工智能等8只千亿元级政府投资基金,已累计投决金额235.49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资727.92亿元。

着力打造开放创新核心枢纽。北京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加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津冀重要节点城市布局成果转化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支持成立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高水平建设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推进中关村在滨海、宝坻、保定的合作园区创新发展,初步形成“六链五群”产业集聚效应;北京输出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15年的111.5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834.7亿元,年均增长超过25%。着力营造国际化科研环境,出台“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北京行动等专项政策,中关村论坛升级为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印发实施科技创新国际化提升行动、进一步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发展、高水平国际科技期刊建设等专项政策,29种SCI期刊学科排名前5%,279家外资研发中心在京集聚;推动德国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英国P4精准医疗加速器等全球知名机构落地,注入国际科技服务的理念和基因。

五、激发科技服务市场主体活力

科技服务市场主体是科技创新全链条服务的提供者,涵盖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咨询培训等关键环节,也是推动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近年来,北京紧密结合科技服务市场主体发展需求,突出政策引领赋能,相继出台《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发展科技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双百”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政策文件,制定实施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外资研发中心、共性技术平台、标杆孵化器、高品质园区等专项政策措施。2025年1月出台了《北京市支持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提出14条有针对性的举措,培育壮大科技服务业市场主体队伍,加快拓展新增长点。以医药健康领域科技服务业项目为例,2024年推动辉瑞等8家国际头部药械企业在京新设创新主体,阿斯利康全球战略研发中心在京落地;2025年签约落地的哈佛医学创新中心北京运营中心项目,聚焦智能细胞工作站研发与产能扩张、干细胞药物研发与CDMO服务,推动全球细胞医疗行业标准化与认证体系建设,拓展精准医疗应用场景。

近年来,北京围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通堵点、连断点、纾痛点,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从样品变成产品。图为新型研发机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工作现场。北京市科委供图

同时,北京建立了由科技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双牵头的工作机制,强化部门联动和市区协同,形成工作合力。同时,聚焦企业困难与诉求,梳理形成全市科技服务业重点企业名录,建立定期走访企业服务机制,问需于企、送政上门,精准匹配市区两级政策,做好辅导服务,助力企业创新提速发展。例如,2023年开始启动“科技服务创新助力行”系列活动,通过市区联动,旨在为科技服务业企业搭建交流合作平台,促进更多企业间合作,营造更好的科技服务创新氛围,目前已经服务科技服务业企业近千家。

下一步,北京将深入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细化工作任务,进一步创新举措,面向重点产业与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加快拓展科技服务业新的增长空间,推动北京科技服务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首都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为全国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再探新路。

来源:创新创业中关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