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阿姨最近闷闷不乐,家人发现她每次拿起药瓶,总是犹豫半天。原来,她最近换了一种新降糖药,名字里带着“列净”二字。
王阿姨最近闷闷不乐,家人发现她每次拿起药瓶,总是犹豫半天。原来,她最近换了一种新降糖药,名字里带着“列净”二字。
起初医生说这种药能帮她稳定血糖,还保护心血管,可服用一段时间后,她突然有些不踏实:为什么自己偶尔会尿多、还容易觉得口渴,甚至听说有人用错药后心衰加重?“
都说药是救命的,可要是吃错了,是不是反而伤身?”王阿姨一时间十分困惑。你是否也曾有过类似苦恼?
你知道吗,大量国内外研究已经证实,“列净”类降糖药,比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卡格列净等,不仅能降血糖,还对“心、肾”都有保护作用,被称为“降糖领域的新贵”。
但如果用法不对,反而可能陷入口渴脱水、低血糖甚至酮症酸中毒等风险,好处变坏处,吃药反而添新病。尤其有7个细节,很多人日常容易忽视,但对药效与安全起着决定性作用。
你知道是哪7点吗?第4点大多数人都容易疏忽,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坑里”。
“列净”类药物的学名叫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它的工作原理不是像传统药一样降糖,而是通过作用于肾脏,把多余葡萄糖从尿液中排出去。
临床数据显示,使用这种药后,空腹血糖平均可下降1.1-1.6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下降0.5%-1.0%。更难得的是,它还能辅助减重,有研究发现,体重可下降2-3公斤左右,还对心衰、慢性肾病患者有独特益处。
权威机构如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美国ADA指南都将SGLT2抑制剂列为“对于既往有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病患者的首选用药”。
但正因为独特机制,“列净”类也不是人人适用,使用细节更需警惕。药物副作用以及和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肾功能状态、低血糖风险等,一定不能掉以轻心。
饮水要科学,不是越多越好
“列净”类药本身促使葡萄糖和大量水分从尿中排出,服药后每日尿量可增加300-500ml甚至更多。如果不按需补足水分,极易造成脱水、口干、尿道感染。但喝水也不能无限量。建议每天补水1500-2000ml,口渴时及时小口多次饮,避免暴饮暴食。老人、肾功能不佳者要结合医生建议调整。
监测肾功能,每3-6个月查一次肾功
“列净”类药物通过肾脏排糖,肾衰或重度肾损伤患者不宜使用。开始用药前需检测eGF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60ml/min/1.73m²为宜,每3-6个月复查肾功能,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调整。
注意低血糖与酮症酸中毒并发风险
虽说SGLT2抑制剂单独使用主要不会引起低血糖,但联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更要警惕低血糖。如出现乏力、心慌、冒汗、意识模糊,要立即补糖,并尽快联系医生。
此外,如果出现腹痛、恶心呕吐、呼吸急促、口气有烂水果味,须警惕罕见但严重的“酮症酸中毒”,尤其是感冒发热、禁食手术期间不要擅自停药或连续漏餐,必要时暂停药物。
防止泌尿道生殖道感染
“列净”类药物会增加尿中糖分,导致泌尿道、外阴生殖道感染风险升高。尤其是女性、老年糖尿病患者更需警觉。表现为尿急、尿痛、瘙痒、分泌物异常等。
保持会阴部清洁,每日用温水冲洗,建议穿宽松棉质内裤,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诊。这个细节往往被忽视,结果“吃药降了糖,却惹来感染大麻烦”。
定期监测血糖和体重,调整方案
部分患者服用“列净”类后血糖下降明显,甚至低于5.6mmol/L,需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胰岛素或其他口服降糖药剂量。此外,关注体重变化。如果体重持续下降>5公斤,也要警惕营养不良或其他并发不适。
高温天、剧烈运动、腹泻呕吐要合理停药
在高温、剧烈运动、大量出汗、腹泻呕吐等状态下,身体易丧失水分和电解质,此时继续服用“列净”类,易导致脱水、肾损害。而进入特殊时期,比如术前、禁食、重症感染,也必须与医生沟通,酌情暂停用药。
切勿自行加减剂量或与其他药物混用
“列净”类药物与某些降压药、利尿剂等一起使用时可能加重肾损伤或低血压。切记所有剂量和联合方案都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擅自更换或停用。
服药期间如遇新冠感染、严重疾病、住院,应主动告知用药史,医生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很多患者觉得“药越多疗效越好”,殊不知盲目加量可能伤肝又伤肾。
不少临床数据显示,坚持上述7点科学服药后,患者平均糖化血红蛋白降低0.7%,尿蛋白三个月内明显下降12.6%,心衰住院风险降低26%。
而有1/3的人因忽略饮水量或疏于监测,反而出现副作用,不得不提前停药,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美国糖尿病学会(ADA) 2023糖尿病管理标准》
《中国成人药物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专家共识》
《SGLT2抑制剂心衰及慢性肾病管理进展》
《恩格列净的长期安全性与疗效研究:NEJM》
《达格列净治疗机制及临床循证总结》
来源:月浩健康科普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