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哈喽,大家好,今天小界来和大家聊聊美军最新的核巡航导弹,11月12日,一组美军B52战略轰炸机的照片突然引发全球军事圈热议,在美国加州范德堡空军基地附近的欧文斯谷,摄影师两次拍到该机低空挂载两枚陌生导弹测试的画面。
哈喽,大家好,今天小界来和大家聊聊美军最新的核巡航导弹,11月12日,一组美军B52战略轰炸机的照片突然引发全球军事圈热议,在美国加州范德堡空军基地附近的欧文斯谷,摄影师两次拍到该机低空挂载两枚陌生导弹测试的画面。
这款带橙色标记的神秘武器,正是美军传闻已久的AGM-181隐身核巡航导弹。美军明明知道欧文斯谷是摄影爱好者聚集地;
却偏要选晴好天气低空飞行测试,这是无心泄露还是故意“官宣”?这款导弹的亮相,又藏着美军核力量布局的哪些算计?
当地时间 2025 年 11 月 6 日,两架 B-52H 战略轰炸机直奔委内瑞拉迈克蒂亚飞行情报区,抵近时距委海岸仅 70 公里,低空掠飞完成威慑性巡航。
海上部署同步跟进,“福特” 号核动力航母携 13 艘战舰、多艘核潜艇驶入加勒比海,搭配 F-35 战机构建起海陆协同体系。
这不是美军首次动作,10 月就曾多次派 B-52、B-1B 抵近,此次还与参议院否决对委禁武议案同步。美方宣称行动为 “打击贩毒”,却被联合国人权专家驳斥,指其相关海域袭击未经司法程序,属违反国际法的 “非法行为”。
欧文斯谷的“摄影热”在美军内部早已不是秘密这里开阔的视野和稳定的气象条件,让军事爱好者总能捕捉到罕见的测试画面。
但此次B52的飞行轨迹却透着反常:飞行高度仅5000英尺,这个高度远低于常规测试的安全高度,却能让地面镜头清晰捕捉导弹细节。
更关键的是导弹本身的“辨识度”:特殊的橙色标记是美军新型装备测试的专属标识,而其扁平梯形的外形,与美军此前发布的AGM-181渲染图几乎完全吻合。
拍摄者事后直言“一眼就看出这是从未公开过的型号”,这番描述经第三方转发后,迅速让“美军新型核巡航导弹”成为焦点。
这种“借镜头传声”的操作,在美军威慑策略中并不新鲜。比起官方发布会的生硬宣传,第三方拍摄的“偶遇式”画面更具可信度和传播力。
而选择此时曝光,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俄罗斯近期的动作,“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波塞冬”核动力鱼雷相继取得进展,美军这波“亮相”,更像是对对手的直接回应。
能让美军如此高调展示,AGM-181的性能确实有“底气”。作为美国未来空基核打击的核心装备,它不仅要适配新一代B21隐身轰炸机,还要兼容经过升级的B52H,这种跨平台适配能力本身就体现了其设计的前瞻性。
其最核心的突破是“当量可调”。与上一代AGM-86B固定15万吨TNT当量不同,AGM-181的当量范围覆盖5000吨至15万吨。
这意味着它既能搭载小当量弹头执行战术打击,精准摧毁敌方军事据点;也能切换大当量模式实施战略核威慑,打击城市或工业核心区,作战灵活性较前代提升数倍。
隐身能力则是它的另一张“王牌”。扁平梯形的弹体设计并非随意为之,这种外形能最大限度压缩雷达反射截面,就像给导弹穿了件“隐形衣”;头尾的楔形处理更能让雷达波“绕射偏转”,进一步降低被探测概率。
更值得关注的是它的抗干扰能力:即便在GPS信号被阻断的强电磁环境中,仍能通过自主动态规划航线规避拦截,这让它的突防成功率大幅提升。
这款导弹还串联起美军的核打击梯队:与B61-12(300吨至5万吨当量)、B61-13(36万吨当量)形成三级火力配置,让B21轰炸机可根据目标性质灵活选择武器,形成“精准点杀到全面威慑”的完整作战链条。
AGM-181的高调测试,看似是美军核力量的“秀肌肉”,实则暴露了其“三位一体”核打击体系的短板。美军陆基核力量的核心“哨兵”导弹系统已出现大幅延迟,原本计划的部署节点一再后推;
海基的哥伦比亚级战略核潜艇进展也不顺利,目前仅完成70%的建造量,要到2028年才能完全成型,配套的潜射导弹推进更是滞后。
相比之下,空基力量的进展相对更快:B21轰炸机已完成多次试飞,AGM-181虽在2024年因技术问题推迟一年研制进度,但当前测试已逐步推进。
在陆基、海基力量“掉链子”的情况下,美军迫切需要通过空基力量的“提前破局”,维持整体核威慑的平衡。毕竟在核博弈中,任何一极的滞后都可能影响战略主动权。
从这个角度看,此次“刻意曝光”更像是一次精准的战略传递:既向对手展示美国在新型核装备上的技术优势,也向外界证明其核力量的可靠性。
而B52H这款“老平台”搭载新导弹的组合,更传递出另一层信号,美军正通过“新老搭配”,实现核打击能力的无缝衔接,避免出现装备迭代的空窗期。
这场看似 “偶遇” 的导弹测试曝光,本质是美军精心设计的战略叙事。从 B52 抵近委内瑞拉的威慑巡航,到欧文斯谷低空试飞的 “借镜传声”。
美军一边用实战化部署彰显存在感,一边靠新型装备亮相弥补核体系短板。AGM181 的当量可调与隐身突防能力,既是技术突破,更是美军维持核威慑平衡的 “救命稻草”。
在陆基、海基力量拖后腿的现实下,空基核力量的 “抢跑”,藏着美军不愿承认的战略焦虑。这场无声的装备秀,既回应了对手的技术进展,也试图稳住盟友对其核保护伞的信心。
但核博弈的本质从不是单一装备的比拼,而是体系与耐力的较量,美军这场 “刻意泄密” 的威慑游戏,只会让全球核安全格局更趋复杂,其背后的战略算计,终将在历史的检验中显露全貌。
来源:梦清州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