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关键在干部。农村基层干部作为党执政大厦地基中的“钢筋”,作为连接党和群众最前沿的“纽带”,是贯彻落实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最后一公里”执行者。他们的素质高低、能力强弱、作风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宏伟蓝图能否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关键在干部。农村基层干部作为党执政大厦地基中的“钢筋”,作为连接党和群众最前沿的“纽带”,是贯彻落实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最后一公里”执行者。他们的素质高低、能力强弱、作风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宏伟蓝图能否变为现实。因此,深刻认识其角色定位,剖析其面临挑战,并探寻其能力提升路径,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波澜壮阔的乡村振兴实践中,农村基层干部扮演着不可替代的多重角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战斗单元”。他们是党的政策的“宣传员”。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国家的惠农政策、法律法规、发展规划,最终都需要基层干部用乡亲们听得懂的“乡音土话”进行解读和传播,确保党的声音原汁原味、畅通无阻地传递到田间地头,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他们是乡村发展的“领路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基层干部必须立足村情实际,科学谋划,敢于担当,既要能引进外部资源,也要能激发内生动力,带领群众找准产业路子,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他们是基层治理的“主心骨”。从调解邻里纠纷到维护社会治安,从组织环境整治到推动移风易俗,基层干部是乡村治理体系的核心。他们需要运用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的智慧,化解矛盾,凝聚人心,构建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他们是农民群众的“贴心人”。扎根基层,心系群众。他们最了解农民的急难愁盼,是群众诉求的“第一回应人”。只有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真心实意为他们办实事、解难题,才能赢得信任和支持,筑牢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在履职尽责中仍面临诸多严峻挑战,亟待破解。职责权限不匹配,“小马拉大车”现象突出。基层干部承担着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但往往面临“权小责大”的尴尬局面。部分行政执法权、审批权并未下沉,导致他们在处理具体事务时心有余而力不足,工作难度大、压力重。能力素质有短板,“本领恐慌”客观存在。面对数字经济、乡村旅游、现代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部分年龄偏大、学历不高的干部存在知识结构老化、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在推动产业升级和精细化管理上显得力不从心。
待遇保障待加强,“后继乏人”隐患显现。基层工作条件相对艰苦,工作任务繁重,“五加二”“白加黑”是常态,但薪酬待遇、晋升空间与发展预期有时难以匹配,导致对年轻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不足,队伍老龄化、人才外流问题一定程度存在。形式主义未根除,“负重前行”压力不减。一些地方“文山会海”、过度留痕、重复检查等问题仍未彻底解决,挤占了干部深入群众、抓落实、促发展的宝贵时间和精力,挫伤了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为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多管齐下,系统施策。强化赋能与减负并举,让干部“干得有劲”。一方面,要深入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依法赋予基层更多审批、服务、执法权限,实现“权责对等”。另一方面,要坚决向形式主义“亮剑”,精简会议文件,规范督查检查考核,真正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让他们心无旁骛地投身实干。
优化培训与激励并重,让干部“干得有方”。构建系统化、精准化的培训体系,围绕产业发展、基层治理、数字经济等短板开展“订单式”培训,提升专业化能力。同时,畅通晋升渠道,提高待遇保障,落实关爱政策,大张旗鼓地表彰先进典型,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
推动引才与育才结合,让干部“干得有人”。既要实施“归雁工程”,吸引大学生、退伍军人、致富能手等返乡任职创业,优化队伍结构;也要注重在本地“土专家”“田秀才”中发展党员、选拔干部,用好本土人才,形成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农村基层干部就是乡村振兴最牢固的根基。唯有真正重视、真心关爱、真情支持这支队伍,为他们搭建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扫除前进路上的障碍,才能充分激发其“一线指挥官”和“施工队长”的磅礴力量,带领亿万农民在希望的田野上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最坚实的基础。(碱滩镇吴顺友)
来源:甘州在线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