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日本人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后被震撼:真不是人干的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4 15:40 1

摘要:视频里,那位日本博主走在最前面,镜头晃得厉害,像是不知该把视线往哪儿放。身后跟着的叔叔和朋友,一个戴鸭舌帽,一个穿灰色卫衣,三个人谁也没说话,只剩鞋底摩擦地面的声音。直到他们站在那面刻满名字的墙前,叔叔突然冒出一句:“真不是人干的事。”声音不大,却像把钝刀,把

视频里,那位日本博主走在最前面,镜头晃得厉害,像是不知该把视线往哪儿放。身后跟着的叔叔和朋友,一个戴鸭舌帽,一个穿灰色卫衣,三个人谁也没说话,只剩鞋底摩擦地面的声音。直到他们站在那面刻满名字的墙前,叔叔突然冒出一句:“真不是人干的事。”声音不大,却像把钝刀,把空气划开一道口子。

弹幕瞬间刷屏,有人刷“欢迎”,有人刷“谢谢”,也有人刷“早该来看看”。其实,这仨人不是第一批被历史撞个正着的日本游客。纪念馆的登记册上,2023年那一栏密密麻麻写着两千多个日本名字,比疫情前多了三百来人。有人是退休教师,有人是大学生,还有人就是刷到短视频后临时起意。工作人员说,最让他们意外的是,年轻人来得比想象中多——明治大学的问卷里,68%的日本90后、00后坦言“之前几乎没听过细节”,可他们还是来了,像完成一场迟到的补考。

展厅里,约翰·马吉的胶片在循环播放,黑白画面抖得厉害,却挡不住刺刀和哭喊。那位���卫衣的日本朋友盯着屏幕,肩膀一点点塌下去。后来他在留言本上写:“教科书里只有两行字,这里却有三十万行泪。”旁边一页,是早稻田大学一个女生前一天留下的:“原来‘和平’不是课本彩页,是骨头缝里长出来的。”

有人把这段视频剪成三分钟短片,发到微博上,点赞五十多万。评论区里,最高赞的留言不是“勿忘国耻”,而是“希望他们回去后能讲给更多人听”。南京师范大学的经盛鸿教授刷到后,转发说:“仇恨会过期,但真相不会,能把它递出去的人,恰恰是曾经的加害者后代。”

其实,日本国内也不是铁板一块。东京一群小学老师每年暑假自费带学生来南京,住快捷酒店,吃鸭血粉丝汤,临走前在纪念馆门口拍合照。带队的佐藤老师说:“我们没法替前人道歉,但可以让后人少点无知。”他们管这个活动叫“历史认识之旅”,名字土得掉渣,却坚持了十五年。

纪念馆也没闲着。去年新开的“和平之舟”展区,用VR把1937年的中山路1:1还原,戴上头盔,脚下是碎玻璃,耳边是飞机轰鸣。张建军馆长说,技术不是为了让谁流泪,而是让“原来如此”四个字从脑子里长出来。他们正和早稻田合作,把史料做成日语有声书,预计明年上线,免费下载。

视频最后,三个人站在冥思厅的烛火前,鸭舌帽叔叔突然鞠了一躬,九十度,停了很久。镜头没拍到他的脸,只拍到烛火晃了一下。弹幕里有人刷“这一躬,迟到了八十六年”。也有人刷“别跪了,站起来,把看见的说出去”。

历史从来不是过去式,它是现在进行时的回声。那三个日本人走出大门时,南京刚好下雨,门口卖雨伞的大姐递给他们一把,说:“下次晴天再来。”他们愣了一下,点头。伞面上的印花是梅花,开得很淡,却足够挡住一场旧雨。

来源:勇敢的冰淇淋5r0WV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