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此,社区推出“南厝馆长计划”,通过四大创新机制,推动空间管理由社区主导向居民共创转变,居民角色从服务对象变为治理伙伴,治理模式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创治。首创“南厝馆长”身份标签(重“管”,维护与管理空间),将…
鹭岛文明,向新而行。日前,2025年厦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创新案例大赛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长大比武决赛举行。参赛案例创新亮点纷呈,生动展示了各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创新做法和宝贵经验。
“文明厦门”公众号将陆续展播优秀案例。今天,为大家分享银奖案例“‘南厝馆长计划’——从‘空间’到‘心间’的破题之路”。
枋湖南社区成立于2021年12月,下辖9个小区,其中7个为安置房小区,75%的居民为原枋湖、梧桐社村民。作为新成立的安置型社区,面临三重困境:居民归属感弱、公共空间活力不足、社区治理粘性差。
为此,社区推出“南厝馆长计划”,通过四大创新机制,推动空间管理由社区主导向居民共创转变,居民角色从服务对象变为治理伙伴,治理模式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创治。该计划有效破解了安置型社区“低认同、低参与、低持续性”的困境,让物理“空间”真正融入居民的“心间”,为培育新时代邻里关系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板。
创新做法
1.创新角色创设,以“馆长”身份重构居民主体性,破解“参与无感”难题。
首创“南厝馆长”身份标签(重“管”,维护与管理空间),将抽象的空间管理责任转化为8项具体的职责清单,如空间预约、活动引导、设备维护等,赋予居民“管理者”名实相符的身份认同,让馆长有名可担 、有责可为。在馆长队伍中培育“主理人”(重“理”,策划与经营空间),通过个性化的内容创造价值、吸引空间流量。居民从“旁观者”变为“主理人”,空间日均使用时长提升至10小时,居民参与率从18%升至76%。
2.创新培育路径,构建“三阶递进”能力成长模型,破解“自治无力”难题
创新阶梯赋能模式,全面提升馆长能力。改变传统零散培训为“看、学、做”三阶系统培育:示范引领“看我做”,由社区带教首批馆长,实战演练签到管理、活动策划等6类基础技能;能力筑基“学着做”,开展社工专业培训32场,覆盖馆长管理、冲突调解等8大课程模块;自主治理“自己做”,馆长独立运营空间,实现预约审核、设备维护等事务,组建“馆长成长小组”,以老带新解决实操问题27项。
3.创新运营模式,构建“制度、服务、激励”一体运行体系,破解“持续无源”难题。
创新运营模式,构建“制度、服务、激励”一体运行体系,破解“持续无源”难题。通过构建“制度-服务-激励”一体化体系,形成可持续的运营闭环。社区制定《南厝馆长管理细则》,明确准入、考核与退出机制,并依托社工方法与专业智囊团提升服务质量;同时出台《南厝积分管理办法》推行积分兑换制度,联动20余家爱心商户提供52项可兑换资源,实现“服务-激励”良性循环。
4.创新议治融合,以空间为纽带激活社区议治联动,破解“协同无门”难题
馆长收集空间使用中的民情民意,形成“周建议清单”,在邻里共享空间召开“馆长议事会”46场,将设施维护、停车管理、安全保障等39项社区问题纳入共商议程。南厝馆长实行从空间管理到空间议事,从发现问题到协同解决的转变。
成效
1.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
通过赋予居民“馆长”身份,实现角色从“空间使用者”向“管理者、服务者”转变。161名居民主动加入馆长团队(含42名常驻馆长),自主管理空间、策划活动、服务邻里,居民满意度达94.3%。配套《南厝积分管理办法》形成长效激励,累计兑换服务1860份,服务时长转化率达100%,真正实现“奉献有得、参与有益”。
2.角色转化成效明显
首创“馆长”角色定位,明确馆长职责,每周三下午常态化开展馆长专项培训,已培训52场,覆盖161名馆长,培育覆盖率达100%。馆长独立管理空间,日均处理空间预12次,签订场地使用协议共计87份,累计服务超2500小时。依托空间发起居民议事会46场,推动解决设施维护、空间功能划分、活动策划等问题39项。
3.社会治理值有效跃升
日均使用空间人数从不足50人至如今近300人,使用时长从2小时增至10小时,服务居民达到3.2万人次,空间“活”起来,邻里温情也“暖”起来,有效推动邻里关系由陌生疏离向信任互助的转变。成功引导居民从被动接受服务的对象转变为积极参与共建的主体,筑牢了“家园共同体”意识,已培育“主理人”10名,发挥其在健身、阅读、声乐、演讲等领域的专长,开设5类互助成长课堂。整合20余家企事业单位、爱心商家等资源,形成“公益+市场”支持链,提供课程、家政等服务50项。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