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我中心博士毕业生李琦学位论文《清代的金文学研究》

B站影视 2024-12-11 20:24 7

摘要:近日,2024年吉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正式公布,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2023届博士毕业生李琦撰写的学位论文《清代的金文学研究》被评为"吉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中心博士毕业生李琦博士学位论文

获评“吉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近日,2024年吉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正式公布,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2023届博士毕业生李琦撰写的学位论文《清代的金文学研究》被评为"吉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获奖毕业生简介

李琦,男,1994年生,安徽马鞍山人。2023年6月毕业于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导师为李春桃教授。现就职于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主要学术兴趣为青铜器与金文研究、清代金文学术史研究,先后在《出土文献》《简帛》《出土文献研究》《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获奖论文简介

李琦博士参加本次评选的学位论文是《清代的金文学研究》,论文从学术史的角度出发,利用清代金文学相关论著、书信、日记等资料,对清代学者的金文研究著述、金文释读、金文著录、青铜器研究、铭文辨伪等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整理与研究。

获奖论文摘要

在金文研究史上,清代是继宋代之后的第二座高峰。清代研究金文的学者群体广泛,相关著述数量众多,金文释读水平大幅提升,对古文字构形也有所阐述。总体来看,清代学者在金文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本文以清代学者的金文学研究为对象,以清代金文著录书籍为基础,结合器物与铭文的图像拓本、学者的书信日记等相关材料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本文结构与相关章节的主要内容如下。

绪论部分首先介绍选题缘由以及研究材料的范围,论述在学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梳理清代金文研究情况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明确“清代”“金文”等概念的范围与含义;其次是从“整理”与“研究”两个方面对民国以来学界对清代金文学研究的研究情况进行评述。

第一章介绍汉代至清代的金文学研究的整体概况,其中又以清代为重点,分析金文研究兴盛的原因,划分学术史分期并概括评述各时期的特征,同时对清代金文学研究的成绩与不足进行介绍。

第二章将清人金文著述划分为“图像”“款识”“释文”“字书”“器目”共五大类,并主要从书籍信息、著录器物、铭文释读以及影响成就等几个方面对每部著述作出评介。本章注重对最新材料与研究意见的引用,例如引及学者对《西清续鉴乙编》编成年代的看法并作出辨析,还关注到较为冷僻的金文著录书籍(如《金石存》《金石莂》《吉金志存》《鼎堂金石录》等)。同时,本章也对学界以往关注不足的“释文”与“字书”类著述材料进行介绍。

第三章讨论清人的金文释读情况,先概括介绍清人对文字形体与性质的总体认识,再分别举出实例从“成绩与方法”以及“失误与原因”两个方面展现清人金文释读情况。本章注重对原始材料的挖掘,指出了学界以往未能充分重视的正确释读意见,如何绍基所释“捊”与“”字、刘心源所释“卒”字、杨沂孙所释“战”字、杨笃所释“氒”字、孙诒让所释“冶”字、陆增祥所释“引”字等例。另外,在前人的启发之下,作者也对几件铭文中的字词进行了重新释读。

第四章对清人的金文著录书籍进行研究,分析不同类别著录书籍之间的差异及其成因,介绍“图像”与“款识”两类书籍对器物与铭文的表现方式。另外,本章还结合清人书信、题跋等形式的著述,指出清人金文著述在补充著录信息、补正器物递藏以及增加著录缺漏方面的成绩,同时也举例分析了清代金文著录书籍的不足,即内容错误与对器物的重复著录。本章在详细整理铭文材料的基础上,对传世的一组“虢叔旅钟”的递藏过程有所补充;又指出现代学界对邾眉父壶与郑义羌父匜的著录缺失,对“子八父丁爵”的重复著录情况进行梳理。

第五章评述清人对青铜器的研究情况。首先介绍清人对青铜器断代与分域的整体情况、研究方法、成绩与不足。其次介绍清人对青铜器器名的研究,包括对器物专名的考订,以及对连称代称现象的认识。最后对清人在铜器分类方面取得成绩与不足进行评介。

第六章讨论清人对铜器铭文的辨伪情况。首先概述宋代金文著录中的可疑铭文与宋代至元代的器铭作伪、辨伪情况。其次以清代为重点,介绍器铭作伪的主要地点、分期,并通过著录书籍中的实例讨论作伪的方法以及清人对伪铭的辨析。最后是通过题跋、书信等材料展现清人对辨伪的认识与态度,并以实例探讨清人辨伪的方法以及现当代学者对清代著录铭文材料的辨伪情况。

附录分为两个部分。附录一是“清代金文字释综览”,以器物铭文为单位对清人的金文释字意见进行整理,意在全面展现清人的金文释读情况,并为学界提供使用之便。附录二是对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吴云《二百兰亭斋钟鼎款识》未刊稿本的初步整理,先将铭文摹本与现代著录号对应,并将稿本内容转录为电子文本,并对手稿中的批注、修改等情况进行说明。

来源:读诗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