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专业军事博主:俄罗斯核动力导弹“天陨”未服役已过时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4 16:18 1

摘要:如果其目的是通过核威慑来阻止战争,那么这确实是一个有价值的使命,它也可能能完成。但它能可靠地穿透敌方防空系统吗?这值得怀疑。而更关键的问题是,它能比其他替代方案更有效、更高效地完成这个任务吗?

美国知名专业军事博主,对俄罗斯核动力巡航导弹进行了深度分析,以下是部分重要节选:

从国防经济学的角度评估军事系统,核心在于判断它是否是一项对有限国家资源的良好投资。这并非单纯比拼性能或价格,而是要看其性价比和战略价值。

我们可以用一套简化标准来评估“天陨”是否在服役前就已过时:

它能履行一个有用的军事目的吗?它能比其他系统(或系统组合)即使它是该任务的最佳选择,这个任务本身是否重要到值得为其付出代价?

我认为,“天陨”或许能勉强通过第一个问题,但在第二和第三个问题上会栽跟头。

如果其目的是通过核威慑来阻止战争,那么这确实是一个有价值的使命,它也可能能完成。但它能可靠地穿透敌方防空系统吗?这值得怀疑。而更关键的问题是,它能比其他替代方案更有效、更高效地完成这个任务吗?

答案是否定的。而“天陨”最独特的优势——核动力装置,恰恰也是它最大的弱点。与它的两个主要竞争对手——弹道导弹和常规动力巡航导弹相比,核动力带来的唯一好处就是射程。但你必须为这个射程付出代价:卢布(成本)。

根据设计,“天陨”在飞行时可能会持续喷射放射性副产品(就像当年的SLAM一样)。即使不考虑这点,仅仅是在空中飞行一个核反应堆,其潜在风险就巨大无比。民用核反应堆有坚固的安全壳,舰船或潜艇的反应堆在事故时可沉入水下(水是良好的辐射屏蔽体)。但一枚核动力巡航导弹如果在测试中坠毁在俄罗斯境内,那可就真成了“飞行的切尔诺贝利”,会将放射性物质直接散布到地面。

因此,你是在建造一个更昂贵、更复杂、更大、更重,且附带额外风险的系统,而换来的只是射程。问题是,你真的需要吗?

俄罗斯现役的许多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如“口径”、Kh-101、“伊斯坎德尔”)早已具备携带核或常规弹头的能力,且射程可观。例如,Kh-101的射程估计在2800至3500公里以上,足以从俄本土打击英国、法国,或从远东打击日韩全境。美国早已退役的AGM-129巡航导弹射程也达到了约3700公里。

历史证明,即使没有核动力,也能造出洲际巡航导弹。 美国在1950年代末就部署了SM-62“蛇鲨”(SNARK)亚音速洲际巡航导弹,并开发过超音速的SM-64“纳瓦霍”(Navajo)。苏联也成功测试过自己的超音速洲际巡航导弹“暴风”(Burya)。

更重要的是,早在“天陨”诞生之前,弹道导弹(ICBM) 这种更快、载荷更大、更难拦截的武器,早已证明了其优越性。美国取消SLAM项目并非主要因为其放射性尾气或道德问题,而是因为军方根本不想要它。一份1964年的《纽约时报》报道指出,该项目死于“优柔寡断、漠不关心以及国防部缺乏支持”,因为高层“不认为一旦研制成功,军方就一定需要这种导弹”。

现代的ICBM、潜射弹道导弹(SLBM)以及多弹头分导式重返大气层载具(MIRV)等技术,早已为核威慑提供了远比核动力巡航导弹更高效、更可靠的解决方案。俄罗斯自己就拥有像“亚尔斯”(Yars)这样的机动式洲际导弹,可以从俄本土打击美国任何目标,携带多弹头,且极难被拦截。

因此,“天陨”是一个在寻找问题的超级武器。 普京吹嘘它是“别国所没有的独特武器系统”,这没错。但这并非因为华盛顿、北京或巴黎、伦敦没有能力造,而是因为它们都看不到任何理由去造。除了潜在的宣传收益外,整个项目本质上就是一个巨大的、会飞的放射性白象工程(White Elephant,指昂贵而无用的东西)。

在当下,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俄罗斯并不像美国或中国那样拥有取之不尽的资源。在俄乌战争的巨大消耗下,莫斯科任何资源分配决策的机会成本都极其高昂。地方财政紧张、社会服务缩减、军队在前线缺乏基础装备(甚至需要士兵自费购买)的新闻屡见不鲜。

如果将用于“天陨”项目的资金投入到电子战系统、无人机、炮弹或士兵训练上,其对战场局势的积极影响将是立竿见影的。而即使俄罗斯的核武库翻倍,相互确保摧毁(MAD)的格局也不会改变,世界末日的风险依然存在。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

为什么一个资源有限的国家,会将宝贵的筹码推向“核动力超级武器”这个赌桌?这就是“超级武器综合症”——一种超越军事领域的人性弱点。无论是企业放弃核心业务追逐“下一个风口”,还是纳粹德国在战争末期痴迷于“鼠”式千吨坦克、火箭动力截击机和V-2导弹,都是这种综合症的体现。

这些项目失败的原因通常有两种:

误判技术风险:错误地预测了项目成功的可能性。搞错了需求:只问“能不能造”,而不问“该不该造”。

V-2火箭在当时技术上无疑是卓越的,速度快到无法拦截,具有巨大的宣传价值。但相对于其高昂的成本,其军事价值却微乎其微。在整个战争末期发射的约3000枚V-2,仅造成约9000人死亡。这笔巨额投资本可以用在更具战略价值的地方。讽刺的是,V-2项目的真正赢家是美苏两国,它们通过缴获德国的技术和人才,极大地加速了自己的火箭计划。

在俄罗斯的案例中,“天陨”项目可能有其特殊的政治和宣传动机。在经济、科技、常规军力都面临巨大挑战的今天,核武器几乎是俄罗斯彰显其“大国”地位的唯一王牌。 “天陨”虽然军事价值存疑,但却足够独特、足够恐怖,能在国内和国际上制造轰动效应,让俄罗斯看起来比实际情况更强大。

面对俄罗斯的“天陨”,其他国家最合理的反应或许是基本无视。 不应该因为俄罗斯造了,就匆忙跟进仿制。更重要的是,不应让这种武器的亮相干扰未来的核军控谈判,否则就等于变相鼓励其他国家(如朝鲜)也去开发类似的“奇技淫巧”来获取谈判筹码。

最可能的应对方式是:承认其存在,但不为之痴迷,并通过实际行动(如维持对乌援助、按计划推进自身核武库现代化等)来表明,无人被“天陨”所威慑。

至于美国是否会因此真正恢复核试验,或俄罗斯是否会将“天陨”从测试阶段推进到量产,这些都只能留待时间来检验。

总之,“天陨”导弹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关于奇特武器的新闻,更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得以审视军事发展中那种由恐惧、傲慢和对“终极解决方案”的盲目追求所驱动的“超级武器综合症”。正如历史一再证明的那样,赢得战争的往往不是最炫酷的武器,而是那些可靠、实用且能被大量部署的装备。

来源:军事天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