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输血”到“造血”:一种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探索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4 17:01 1

摘要:从“输血”到“造血”:一种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探索

乡村的文化振兴,并非简单等同于修建几个文化站或粉刷几面宣传墙。它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渗透到肌理的、持续的外部助力与内生动力激发。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在河南栾川的帮扶工作,提供了一个值得审视的样本。

这家出版社的介入方式,初看是传统的图书捐赠。根据公开的资料,累计价值330万元的图书被送往了当地的图书馆、农家书屋乃至小小的乡镇“图书角”。这种做法当然有其价值,尤其是在文化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书籍是打开眼界的直接窗口。但值得琢磨的是其“一对一”的服务模式和捐赠内容,涵盖了少儿、文学和铁路科普,这背后透露出一种超越简单物资援助的思考——不是有什么给什么,而是对方需要什么。捐书,看似简单,但做到精准并不容易。

如果说捐赠图书还属于传统的“输血”模式,那么协助栾川中等职业学校编写出版《栾川文旅》教材,则显现出向“造血”功能转变的策略意图。这步棋的意义远大于捐赠本身。它直接切入了当地的支柱产业——文旅,试图将文化帮扶与地方经济发展、职业教育连接起来。教材的诞生,意味着帮扶不再是单向给予,而是共同创造。当地的学生不仅获得了新的学习资源,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学习如何用现代的视角和知识体系来审视、发掘和建设自己的家乡。这种做法,比单纯给钱给物,来得更根本。

这种从“输血”到“造血”的递进,反映了帮扶思路的成熟。许多企业或机构的帮扶行为,往往停留在捐赠层面,数字好看,也容易宣传,但对地方内生发展动力的培育作用有限。栾川的这个案例,高明之处在于它利用了自身的专业优势——出版。出版社最擅长的就是知识的梳理、体系的构建和内容的传播。他们没有选择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而是将核心能力与帮扶需求精准对接,最终的产出是一本能够长期发挥作用的教材,一个能够持续培养本地人才的工具。

当然,一个项目能否真正成功,关键在于其长期效应。2025年该公司领导带队实地调研,广泛听取意见,这本身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说明帮扶方在持续关注和调整。但一本教材的影响力,终究要通过那些学习它的学生在未来几年、十几年的人生和职业选择中体现出来。这种文化层面的深耕,其成果的显现周期很长,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持续的投入。外部的助力能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地方自我发展的内驱力,这才是衡量所有乡村振兴项目成败的最终标准。眼下的进展确实不错,但未来的路还长,且看着吧。

这种模式是否可以复制,也值得探讨。它的成功,一方面依赖于帮扶方(铁道出版社)拥有明确的专业能力和资源,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受助方(栾川)有具体的发展需求和承接能力。对于那些缺乏明确产业特色或教育基础相对更薄弱的地区,这种模式的落地难度可能会大很多。因此,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因地制宜,或许才是最根本的智慧。

来源:小福聊农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