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解放书单:伦敦是个比较经典的城市发展个案,新建筑和旧建筑和谐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解放书单:您在书中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伦敦是一个不停往前发展、不停更新的城市,所以才可以在经历了这么多瘟疫、大火、战争轰炸之后却没…
阅读的光芒
解放书单十周年精粹
2025年10月17日
第45期
▷▷▷
《阅读的光芒:解放书单十周年精粹》是10年30期“解放书单”的精选集,从这本书中可以了解由解放书单推荐的30期300多本好书、100余篇学者大家撰写的独家书评,以及横跨10年的“解放书单”副书单的文化侧写和书业记录。
书是思想的产儿。经过时间沉淀,本书涵盖了思政、经济、历史、新知、社科、文学、艺术、城建等多维度视角,展现和印证了“解放书单”的品质与追求,也为爱书人提供了一个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半亩方塘”。
▷▷▷
伦敦传
作者:(英)彼得·阿克罗伊德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索书号:K561-49/1
▷
推荐理由
解放书单:您把伦敦当作一个人来写传记,所以您曾说过:“你们走在伦敦的街道上,脚步要放轻,因为你们是走在伦敦的皮肤上。”既然把伦敦当成一个人,觉得您和伦敦是怎样的关系?
彼得·阿克罗伊德:如果她真的是一个人,那一定是让我又爱又恨。我爱她因为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伦敦人,我属于伦敦。在她的陪伴下,我才有今天的生活:在小酒馆,用满满一杯艾尔酒开始一天;像披头士那样晃过艾比路的斑马线;尝试穿越国王十字街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在贝克街,向福尔摩斯致意;访查令十字街84号,代海莲·汉芙献上一吻……在写这本书时,我发现,如果你厌倦了伦敦,那么,你一定是厌倦了人生。
但同时,它也是一座会“杀人”的城市,为什么?因为我写完《伦敦传》最后交稿的时候,突然心肌梗塞大病了一场,被送到医院,五天昏迷不醒,我觉得这本书把我的元气都给吸走了。
解放书单:在您的笔下,许多英国的伟大灵魂再次鲜活,莎士比亚、牛顿、狄更斯、王尔德……您的传记作品,曾获英国皇家文学会威廉·海涅曼奖和惠特布雷德传记奖。这一次,书写英国的“心脏”与为名人写传记有何不同?
彼得·阿克罗伊德:确实不同,虽然我认为伦敦是一个人,但她同时还有一个城市发展的规律与轨迹。
写人物传记时,我总是以一种西方正统的人文主义精神猜想他们的内心世界,写出这些名人之所以流芳百世的理由。然而写伦敦却不必如此,我太熟悉它了,不必再作猜想,落笔就是林林总总的传奇。而传奇中总是不乏暴力、冷漠、贫穷、孤寒与荒诞。伦敦监狱的数量超过欧洲任何城市;伦敦是一座饕餮城市,她所吞的必定以垃圾的方式排出;伦敦的贫困困住了许多人,让他们陷入疯狂挣钱和花钱的循环中。这就是我眼中的伦敦。
解放书单:《伦敦传》是一部呈现伦敦上下两千年的史书,您是如何搜集这些资料的?
彼得·阿克罗伊德:诗人、剧作家、伦敦人艾略特曾说:“过去、现在、将来之间互渗,这是一种典型的伦敦时间观。”我写伦敦,就循着艾略特诗里的箴言,坐着时空机纵向穿来穿去。我很喜欢写人物居住的环境,写维多利亚时代的老房子,比如旧格局里怎样加入20世纪的改动,居室内真古董和仿品怎样摆在一起,外立面怎样经过一层一层的涂饰,从而把生锈的管道、发霉的墙体都掩盖了起来。
过去的人也好,事也好,放在历史之中,彼此之间都有一些必然或偶然的联系。我坚持着旁观者的立场,还原一切细节,努力勾画出所有这些联系发生的舞台——伦敦的样子。
我还在伦敦找出了一些“节点”,比如克拉肯维尔、大英博物馆的阅览室,再比如费特巷。仔细研究你会发现,时间盘着这些地方踯躅,进两步退一步,进一步退两步,历史就这样发生,刚刚沾上了未来的一点光泽,一回头就与过去撞了个正着。
解放书单:伦敦是个比较经典的城市发展个案,新建筑和旧建筑和谐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城市规划方面,伦敦有哪些地方值得上海以及中国的其他城市借鉴?
彼得·阿克罗伊德:我想,伦敦的发展肯定对世界其他城市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944年,艾伯克隆比爵士牵头组织了“大伦敦规划”,当时还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大伦敦规划”是为战后重建做准备的。这个规划是现代城市规划的一座巅峰,影响到了华沙、莫斯科以及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规划。将放射性路网、环形结构、大片生态林楔入到城市当中去,这是大伦敦规划的要求,也应该是大都市发展的需要。
解放书单:您在书中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伦敦是一个不停往前发展、不停更新的城市,所以才可以在经历了这么多瘟疫、大火、战争轰炸之后却没有垮下来。这背后有怎样的“伦敦精神”在支撑?
彼得·阿克罗伊德:过去和现在存在于未来,而未来又包容于过去。伦敦就是一个不断重写的复杂体。
没有边界,不断外扩,高度混合,如果把伦敦仅仅视为城市,那也是一座拥有一颗神秘莫测的哥特之心的城市。真正的伦敦人会告诉你,没有必要去旅行,你身边这座城市就充满着尚未探索的奥秘。
说到伦敦精神,我举一个例子。圣保罗大教堂被大火烧了之后,人们在废墟里捡到一块石头,石头上刻着一个罗马词——“Resurgam”,意思是“我将再起”。这块石头现在就在重建的圣保罗大教堂的地基下,我想,这就是伦敦的精神。
资料来源:彭卫国,朱爱军.《阅读的光芒:解放书单十周年精粹》,商务印书馆,2024.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