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 月 14 日,苹果与三宅一生联名的 iPhone Pocket 正式开售,1299 元短带款、1899 元长带款的定价,让这款被网友戏称为 “针织袜” 的配件迅速陷入群嘲。一边是 “奶奶 1 小时能勾 15 个” 的调侃,一边是苹果对 “3D 针织工艺”
11 月 14 日,苹果与三宅一生联名的 iPhone Pocket 正式开售,1299 元短带款、1899 元长带款的定价,让这款被网友戏称为 “针织袜” 的配件迅速陷入群嘲。一边是 “奶奶 1 小时能勾 15 个” 的调侃,一边是苹果对 “3D 针织工艺”“褶皱美学” 的高端叙事,这场看似情怀满满的联名,实则暴露了苹果近年的核心战略转向 —— 靠高毛利配件博眼球、赚溢价,早已脱离了史蒂夫・乔布斯时代的品牌底色。
情怀变噱头:乔布斯的 “实用简约” vs 如今的 “溢价收割”
此次联名的核心卖点,是三宅一生曾为乔布斯定制 100 件黑色高领毛衣的渊源。当年乔布斯选择这款毛衣,源于 “减少穿搭决策、专注产品创新” 的极简理念,这件无多余设计的衣物,成为科技圈低调实用的经典象征。而
如今的 iPhone Pocket,却将这份渊源异化为溢价理由:一块由 85% 聚酯纤维、14% 尼龙构成的针织布料,无拉链、无防摔设计,仅能实现 “装手机 + 便携佩戴” 的基础功能,定价却堪比中端数码产品,是普通针织手机袋的 60 余倍。
这种反差正是苹果近年的真实写照。从 145 元的抛光布、479 元的斜挎挂绳,到数千元的爱马仕联名 Apple Watch 表带,苹果的配件定价逻辑早已脱离 “成本 + 利润”,转向 “品牌 + 稀缺性” 的价值收割。这些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从不是实用功能 ——iPhone Pocket 甚至被质疑 “敞口设计易丢手机”“卡片与屏幕摩擦易刮花”,而是为消费者提供 “与众不同” 的身份标签,让用户为品牌溢价和社交话题性买单。
战略转向背后:核心创新乏力下的高毛利依赖
苹果对高毛利配件的热衷,本质是核心产品创新放缓后的无奈选择。数据显示,苹果配件业务虽已占总营收近 8%,但 2025 财年第三季度同比下滑 8.6%,核心硬件增长承压的背景下,高毛利配件成为利润补充的关键。相较于需要巨额研发投入的 iPhone 创新,配件业务凭借 “低研发、高溢价、强绑定” 的特性,成为快速变现的捷径。
乔布斯时代的苹果,始终坚持 “产品为王” 的核心逻辑:配件永远是核心科技的补充,而非主角。当年的苹果配件即便定价偏高,也离不开 “适配核心产品、提升使用体验” 的前提 —— 从早期的 iPod 充电底座到 Apple Watch 基础表带,均以实用性为第一原则。而如今,苹果的配件策略完全倒置:为了制造话题度,将 “穿戴乐趣”“时尚属性” 置于实用之上;为了收割溢价,通过 “限量发售”“核心商圈独家售卖” 制造稀缺感,让 iPhone Pocket 这类非刚需产品,沦为品牌忠诚度的 “试金石”。
品牌初心稀释:从 “改变世界” 到 “贩卖身份”
乔布斯曾说,“苹果的目标是创造伟大的产品,而不是赚钱”,这种理念让苹果凭借 Mac、iPhone 等革命性产品,定义了一个时代的科技美学。但现在,苹果的重心正在偏移:当 1899 元的 “布口袋” 占据热搜,当网友热议 “买的不是配件是情怀”,苹果正在从 “科技创新者” 蜕变为 “高端生活方式贩卖者”。
这种转变正在消耗品牌积累多年的信任。iPhone Pocket 开售即遭群嘲,本质是消费者对 “高价低实用” 噱头的抵触 —— 大家愿意为真正的技术创新买单,却反感为品牌 Logo 和情怀故事支付数十倍溢价。更值得警惕的是,苹果的配件策略正在模糊品牌边界:从数码产品到时尚配饰,从实用工具到身份象征,曾经 “让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之美” 的品牌初心,正在被 “让少数人彰显与众不同” 的精英叙事取代。
乔布斯与三宅一生的合作,是两位设计师对 “极简实用” 理念的共鸣;而如今的 iPhone Pocket,却将这份共鸣简化为商业噱头。对苹果而言,高毛利配件或许能带来短期利润,但长久来看,背离 “产品至上” 的核心精神,靠噱头和溢价维系品牌热度,终将透支消费者的信任。
来源:咫尺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