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强调,汉学源自中国、属于世界,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希望你们继续与汉学结伴、和中国同行,加强研究阐释,向世界介绍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当好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青年汉学家,勉励他们当好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
习近平指出,得知你们喜欢中文、热爱中国文化,在促进汉学研究和文明互鉴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我对此表示赞赏。
习近平强调,汉学源自中国、属于世界,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希望你们继续与汉学结伴、和中国同行,加强研究阐释,向世界介绍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当好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11月14日至16日,2025世界中文大会将在北京举行。近期,应邀参会的来自51个国家的61名青年汉学家给习近平主席写信,其中,有11位是北京大学的师生校友。
他们在信中分享从事中国研究的经历和体会,表达进一步研究好中国学问、发挥文明沟通桥梁作用的愿望。这封承载着真情与热忱的信件,正是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22级博士留学生罗维卫,用汉字一笔一画郑重誊写。
我们都有同一个身份
对于写信的罗维卫而言,这不仅是一项光荣的任务,更是他十余年在中国学习、致力于中外交流的一个缩影。他先后攻读汉语言文学本科、比较文学硕士,目前正在北大攻读比较政治学博士。在他眼中,中文书法最为博大精深,即便不懂中文的人,也很容易被其深刻的美感吸引。他通过临帖自学楷书和行书,这份对书写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热爱,也为他此次庄重完成誊写任务赋予了独特的情感基础。
罗维卫在写毛笔字
同为参与者的鲁昕,曾在亚美尼亚本土担任汉语教师,如今成为北大新汉学博士后;而来自哈萨克斯坦的乌兰,早在2016年就因其对促进中哈地方友好合作的突出贡献而获奖,如今同在北大继续深造,致力于用学术研究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促进民心相通、文明交流互鉴……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新汉学计划”博士生。这项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倡导设立的重要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已经走过10余年的发展历程。北京大学作为首批参与计划的高校,截至目前,已招收培养了177名“新汉学计划”留学生。
他们在北大观察中国、体验中国、研究中国,经过专业的学术培养与文化浸润,成长为引领思潮的汉学家、译通中外的翻译家、国际中文的传播者和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为推进中外思想与文化的交流沟通做出贡献。
夏小雨在北京大学“新汉学计划”新老生交流座谈会上
关沧海在北京大学“新汉学计划”新老生交流座谈会上
来自以色列的夏小雨是“新汉学计划”支持的第一批优秀博士生之一,2014年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在学期间完成了杨国荣教授的《政治、伦理及其他》一书的翻译;2016级哥伦比亚籍学生关沧海撰写出版《中国当代文学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等专著;北京大学西班牙语专业的讲师柯裴出版著作《秘路情深:十八个中国故事,同一颗秘鲁真心》……许多“新汉学计划”博士生们都在中国相关人文社科领域的学习和研究中颇有建树。
在学术探索之外,“新汉学计划”的同学们还在推动国际社会正确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同时,积极倡导和平、合作、发展理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油助力。
拉脱维亚籍博士生安泽在社交平台上开设自己的频道,拍摄中国行走Vlog,认真回应外国网友有关中国的好奇,讲述她切身体会的中国故事。正是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让她选择将“文化走出去”作为博士阶段的研究方向之一,在“文化走出去”的中国经验之下,安泽正在进一步思考如何让家乡拉脱维亚的文化走出去。能够以学术交流促文明互鉴、文化融通,增进世界各国的理解与友谊,正是“新汉学计划”项目的重要初衷与目标之一。
安泽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
在北大,读懂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和关怀北京大学来华留学教育事业,多次给北京大学来华留学教育相关工作、留学生代表,以及北大留学生作为参与者的活动致信或回信。
2017年10月11日
给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首届硕士毕业生回信
2015年9月,习近平在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时宣布,中国将设立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2016年4月,南南学院在北京大学正式成立。
2017年7月6日,南南学院首届26名硕士毕业生在毕业典礼现场朗读致习近平感谢信,感谢中国政府给予他们提升知识水平、学习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机会,表示他们在南南学院学习到了清晰理念和丰富管理知识。
2018年8月28日
给参加“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的青年代表回信
“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于2018年5月在长沙和南京举办。来自51个国家的73名青年代表参加了论坛。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北京大学留学生汉娜·格塔丘等同学在信中向习近平主席汇报了自己参加论坛的感悟,并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非合作、中非青年交流等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2021年6月21日
给北京大学的留学生们回信
来自32个国家的45名北京大学留学生代表给习近平写信,向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致以美好的祝福。信中讲述了他们在中国学习生活的体会感悟,表达了对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国取得伟大成就的由衷赞许,对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高度认同。
2021年7月8日
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和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成立5周年致贺信
当天,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和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成立5周年纪念活动在京举行。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院长林毅夫等师生代表参加活动。
2021年8月10日
给“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外籍青年代表回信
“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是由中方智库机构发起的中外青年交流机制。包括多名北大留学生在内的,来自28个国家的36位项目外籍青年代表给习近平写信,祝贺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讲述了他们在中国各地走访的体会感悟,表示希望发挥桥梁作用,更好促进中外交流对话。
2025年7月29日
向世界青年和平大会致信
世界青年和平大会当日在北京大学举行,主题为“一起为和平”。来自五大洲的青年用各自的语言共同发布《世界青年和平倡议》,表达各国青年珍视和平、维护团结、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共同心声。
用交流织成一张网
为促进中外学生的思想碰撞与互学互鉴,北大为他们搭建了丰富的交流平台。
2019年12月,“新汉学计划”新老生交流座谈会在北大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举办,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们分享了各自的研究心得与成长经历。
2021年春季,留学生办公室与元培学院联合开设《国际化能力提升理论与实践》课程,邀请“新汉学计划”博士生从“在中国看世界”和“从世界看中国”双重视角进行分享,并请来教授参与对谈。
校园中,中外学生观点交织、灵感迸发,真正体现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交流图景。
北京大学“新汉学计划”新老生交流座谈会
《国际化能力提升理论与实践》课程
2022年6月,北京大学与语合中心联合主办首届“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研究”国际青年学生学者论坛,集中展现了以“新汉学计划”博士生为代表的青年学者在中国研究方面的学术活力与创新思考。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教授莫言为论坛题名并赠言“讲中国故事,觅世界知音”,鼓励各国学子立足中国、联通世界,在跨文化学术传播中发挥桥梁作用。
莫言题赠
2021年,包括“新汉学计划”学生在内的北大留学生代表们致信习近平主席。习近平主席在回信中勉励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并深刻指出“读懂今天的中国,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
为落实这一重要回信精神,北京大学同年启动留学生“知·行计划”,组织学生赴福建、云南、新疆、浙江、深圳等地开展国情实践。目前已在全国九省市挂牌设立15处留学生交流实践基地。每一次实践都让留学生跨越书本与现实的距离,真切触摸到中国的发展脉搏与文化温度。
文脉相传,薪火不息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了世界广泛共识
来源:北京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