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专栏】杨舟平 散文| 秋淀残荷读孙犁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4 13:58 1

摘要:乙巳年仲秋午后,我与一众同道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白洋淀景区。初识白洋淀,自然源于大作家孙犁的“诗体小说”《白洋淀记事》,自幼爱好文学的我,被孙犁笔下那美丽的白洋淀风光深深吸引了,从此牢牢记住了作家孙犁和白洋淀这个如诗如画的神妙地方。但产生要看看白洋淀的想法是在参加

秋淀残荷读孙犁

文|杨舟平

乙巳年仲秋午后,我与一众同道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白洋淀景区。初识白洋淀,自然源于大作家孙犁的“诗体小说”《白洋淀记事》,自幼爱好文学的我,被孙犁笔下那美丽的白洋淀风光深深吸引了,从此牢牢记住了作家孙犁和白洋淀这个如诗如画的神妙地方。但产生要看看白洋淀的想法是在参加工作以后,只是机缘不巧,几次要来白洋淀的机会都完美错过了。也许是冥冥中我与白洋淀的缘分未到罢,这次终于来到了我心驰神往、心心念念的白洋淀,怎能不激动!

刚一下旅行车,我就被眼前白茫茫、一望无际的水面震撼了。紧接着,导游安排我们一行乘船参观。刚一上船,导游就自豪地说:“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群,它由143个大小不等的淀泊和3700多条沟壕组成,水域面积366平方公里,位于河北省中部,85%的水域在安新县。宋代时,白洋淀就成为北方漕运中转枢纽,清代康熙、乾隆两帝多次到此。抗战时期,白洋淀是重要的抗日根据地,诞生了家喻户晓的“雁翎队”,流传着小兵张嘎的故事,也是文学流派‘荷花淀派’鼻祖孙犁的创作原型地。”我急忙看手中的船票,上面赫然写着“国家5A级旅游景区”字样。我们一行和其他游客乘船穿行于芦苇丛中,开始体验渔家生活,感受白洋淀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秋风里的白洋淀,像被上天打翻了调色盘,蓝绿与金黄在水面上铺展开来。淀水褪去盛夏的燥热,泛着清凌凌的凉,是恰到好处的舒适。芦苇荡是此时的主角,青黄相间的苇秆直挺挺地立着。淀边的荷花已过了盛放期,墨绿的荷叶有些卷了边,边缘泛着枯褐,荷秆也失了夏日的挺拔,间或有零星粉白的荷花不肯谢去,与枯黄的叶、褐色的秆相映,反倒增添了几分韧性,残荷成了淀上最有风骨的景致。

我突然纳闷,干旱少雨的冀中平原怎么会形成如此碧波浩渺的白洋淀呢?我急忙请教导游,导游解释道:白洋淀是黄河长期作用形成的洼地,积水成淀,淀中有淀,沟壕相连,总地势自西向东略有倾斜。后来的演变主要是人工修渠筑堤,引水蓄塘而成,平均水深1.5米,最深3米,蓄水量3.67亿立方米。它古代就有“北方西湖”“冀北江南”“鱼米之乡”之称,白洋淀不仅有经过人工改造的部分,更是自然原生态和民俗原生态交融的多彩湖泊。

旅行船缓缓地行进在看不到边的水面上,白洋淀秀美的风光中,尤其以荷花、芦苇最具特色。这里的水运业自古发达,保定到天津的水路运输历经二百年不衰,自然促进了白洋淀造船业的兴旺。这里素有“一淀水,一淀银,一寸芦苇,一寸金”之誉。我的思绪又回到了抗战时期,人称水上飞将军的雁翎队在淀泊相连、苇壕纵横的白洋淀上,神出鬼没,令鬼子头疼不已,他们驾轻舟、穿苇荡,利用复杂的水道与敌周旋,被称为“淀上神兵”,还开创了平原游击队的先河,丰富了抗战时期“游击战争”的理论和实践,书写了华北敌后抗战的传奇篇章。

白洋淀不仅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养育了雄安儿女,同时也哺育了别具风情的北国水乡民俗文化。水秀人灵的白洋淀孕育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文学群体。当年,众多进步文艺工作者,以抗战历史为题材,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享誉全国的文学作品,如《新儿女英雄传》《风云初记》《荷花淀》《敌后武工队》《小兵张嘎》等,可视为对孙犁等作家文学贡献的集中呈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育一方文化。走马观花般地游览白洋淀三个多小时,按行程就算结束了,但我心中对白洋淀的游览却久久没有结束,以至于离开白洋淀数天了,我的心里仍放不下,不得不敲起键盘来。

我首先想起了晚年的孙犁先生,他虽住在城里,却总想着白洋淀。有人问他,为何老写这方水土?他说:“那里的人,那里的事,都刻在我心里,挥之不去。”孙先生1913年出生于河北安平县,此地和白洋淀濠水相连。1924年他随父赴安国县城求学,1936年在安新同口镇教书,开始接触白洋淀地区的风土人情,这为他以后从事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素材。1949年后,孙犁历任《天津日报》副刊主编、中国作协天津分会主席等职。虽然工作地点、岗位不断变动,但他心中的魂——白洋淀,一直定格在内心深处。他把心留在了白洋淀,留在了这淀里的每一寸水、每一根苇里。他在代表作《白洋淀记事》里,写的看似是风景,实则是乡愁;看似是故事,实则是眷恋,就像淀里的水,无论流到哪里,都带着苇的香、荷的甜。先生的文字,无论翻到哪一页,都带着白洋淀的魂、淀里人的暖。他以《荷花淀》《白洋淀记事》等作品奠定了“荷花淀派”的文学风格,将战争题材与白洋淀水乡的诗意相结合,开创了“淡泊坚韧、细腻明丽”的文体特色。他倡导的“为人生进步、幸福、健康、美好而创作的文学艺术”理念,通过散文化、抒情化的叙事,展现战争中的人性光辉与生活的本真美,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印象深刻。他师法鲁迅作品中深邃的现实主义内核,通过描写日常琐事,采用诗化现实主义手法,举重若轻地揭示人性,充分展现了文学作为生活美好一道风景的创作基调。这在当时中国文坛确是一股石破天惊般的清流,一个风向标,很快便形成一种独特文风、文学潮流,这种“诗意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与“质朴见真”的文学追求,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即使他晚年创作的散文集《书衣文录》等作品,依然延续了“尚简、尚美”的文学风格。孙犁还有力推动文学海外传播,他的作品自20世纪50年代起被译为日、英等多国文字。《风云初记》等作品成为国际读者理解中国抗战文学的重要窗口,以其“饱和醇厚”的文体风格和“战士本色与诗意并存”的文学特色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经典范例。

孙犁先生以“荷花淀派”文学开创者的身份,广泛影响着后世多位作家。如著名作家铁凝的代表作《哦,香雪》,读者读之可感知她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具有坚韧与纯净的品格,动人心魄,由此可以看到铁凝对孙犁“荷花淀派女性”美好特质的传承与受其陶染。诺奖获得者莫言曾提及孙犁“用最朴素的语言写最复杂情感”的手法,这种手法影响了他对高密乡土叙事中“残酷与诗意并存”风格的探索。“鬼才”作家贾平凹坦言从孙犁作品中学会用细腻笔触捕捉乡土生活的诗意与温情,如他早年“商州系列”作品中的乡土抒情风格,文风清新婉约、饱含诗意,与孙犁“荷花淀派”风格如出一辙。还有从维熙、韩映山等大腕作家均受孙犁影响。可见,孙犁以“荷花淀派”的清新文风,深深影响了当代众多作家和无数文学爱好者,其核心在于孙犁对“诗意现实主义”的探索和对人性美好一面的执着书写。

莫言说:“孙犁是一位大儒,也是一位大隐”,冯骥才说:“孙犁给文坛留下的既是一种风格,更是一种性格”,贾平凹说:“当代作家里,有两个人对我影响最大,其中一个就是孙犁。”刘绍棠称其作品“唤醒了对生活强烈的美感”。孙犁的文字直通心灵,尤其到了晚年,他的文章愈发老辣得没有几个人能匹敌。“十年动乱”时期,孙犁是第一批受难者,他被批斗、抄家,还被逐出天津的多伦道大院,蜗居于佟楼附近的一间小屋。造反派冲到孙犁家,搜出一封与中苏友好协会工作相关的信件,将其作为批斗他的罪证。此外,他的作品《铁木前传》也给他带来灾难,该书被译成俄文,成了他的又一“罪名”,为此又挨批挨斗,受尽屈辱折磨,但他从未出卖过良心,从未干过有辱人格的事,相反,他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反抗。如在1975年3月的《今日文化》这则“书衣文”中,他写道:“戏剧只有样板,诗歌专会吹牛,绘图人体变形,歌曲胡叫乱喊。”这些文字,体现了他对当时文化乱象的严重不满和批判,也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风骨和高尚节操。肖复兴说,晚年的孙犁,是一本大书,其作品已臻化境。然而,与这些文坛盛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对孙犁晚年作品的陌生。世人多道孙犁晚年冷若冰霜,甚至不近人情,但如果翻读孙犁晚年的散文集《时常有风吹过我心头》这本书时,你会碰触到一个真实的、柔软的、细腻的孙犁。他说:“我不敢说阅人多矣,更不敢说阅文多矣,就仅有的一点经验来说,文学之途正如人生之旅,过早的金榜、骏马、高官、厚禄,过多的花红热闹,鼓噪喧腾,并不一定是好事,人之一生,或是作家一生,要能经得住清苦和寂寞,经受得了污蔑和凌辱,要知,在这条道路上,冷也能安得,热也能处得,风里也来得,雨里也去得,心有山水不造作,静而不争远是非!”这就是孙犁的自画像,肖复兴在回忆录中称孙犁为“在世情面前泾渭分明”,这种孤傲而通情理的品格成为后辈作家的精神坐标,为不同代际的作家提供了精神与艺术的双重参照。

阅尽千帆,洗尽铅华之后,我们才会深切感知到孙犁一生善良真诚的人生底色,以及他经得起风雨、更经得起平淡的超然心境。孙犁的文学遗产不仅在于他采用“细节写‘真’、细小见‘善’,细微显‘美’”的“荷花淀派”笔法将宏大叙事融入每一篇作品本身,更在于他坚持“艺术与道德并存”的创作理念,为当代文学提供了“扩大生活视野,寻找美好本真”的实践路径。

霜降之后,时令越来越有深秋的感觉了。想必此刻的白洋淀,残荷褪去最后一抹苍绿,枯梗疏枝倚着寒波,但却不折不弯,与残萍、寒苇相映,清寂里藏着几分苍劲的风骨,似乎别有韵致,更像晚年孙犁精神的写照。是啊,秋荷的清寂与苍劲,是先生晚年心境的写照;而他的笔墨,又让这残荷多了几分精神的重量,彼此相映,成了白洋淀最动人的人文景致。

我觉得,白洋淀对中国、对世界文学最显著的贡献是出了一位名叫孙犁的文学大师,白洋淀因孙犁而享誉天下。又是一年秋风起,春来淀水荷再芳。白洋淀不老,一代文学宗师孙犁不老!

2025年10月28日

作者简介:

杨舟平,陕西凤翔人,高级法官,中国法官文联理事,中国散文学会、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国学会会员,宝鸡市作家协会理事、凤翔区作家协会主席,获市以上文学奖项数十次,首届中国丝路散文奖、第三届“六维”宝鸡作家协会文学奖得主,《今日头条》等数家平台专栏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情关风月》《一城烟雨》等。作品多篇入选省级中学语文辅导教材、成为多省市中考语文试题解读文章。作品多次被《人民文摘》《海外文摘》《中国妇女》《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法制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人民法院报》《陕西日报》《宝鸡日报》《散文选刊》《美文》《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凤凰网》《腾讯网》《中国作家网》等平面、网络媒体发表或转载,共计150余万字。

来源:陕西文艺百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