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7日,在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特别策划“进博对话”主题直播节目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复旦大学内分泌糖尿病研究所所长李益明强调,“过去20年来,受经济发展、生活方式改变及人口老龄化影响,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率迅速增长,而与糖尿病相伴相生的代谢相关脂
11月7日,在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特别策划“进博对话”主题直播节目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复旦大学内分泌糖尿病研究所所长李益明强调,“过去20年来,受经济发展、生活方式改变及人口老龄化影响,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率迅速增长,而与糖尿病相伴相生的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也大幅增加,肥胖成为两个疾病共发的关键病因。因此,防治的核心靶点是减重,且需全面精准考量所用药物对合并症的影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慢病管理分会主任委员范建高在节目中介绍,脂肪肝是脂肪性肝病的简称,主要分为代谢功能障碍相关、酒精相关及其他特定原因三类,其中,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占绝大多数,它与2型糖尿病、肥胖、血脂紊乱等代谢异常互为因果,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发展为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还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肾病及多种恶性肿瘤的风险,整体危害不容忽视。
“对于肥胖、2型糖尿病群体,即使没有出现明显不适,也应开展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早期筛查。”范建高建议,此类人群每年需至少完成一次肝脏超声、肝功能转氨酶检测及血小板指数检测。若出现转氨酶增高或肝纤维化指标提示进展,需每年至少做两次肝功能及肝纤维化四项检测,必要时增加肝脏弹性检测及肝脏脂肪定量检测,以实现疾病的早发现、早干预。
“在治疗方面,由于2型糖尿病与代谢性肝病经常合并发生,给临床用药增加了难度。”李益明解释,部分降糖药需经肝脏代谢,或影响肝功能、导致体重升高,不利于患者整体健康。因此,医生需全面精准考量药物对合并症的影响,严格遵循指南,从肥胖入手开展综合性治疗。针对肥胖胰岛素抵抗型糖尿病患者,联合使用SGLT2抑制剂与肠促胰素类药物,可实现血糖和体重均显著下降,同时使肝脏脂肪沉积、肝酶及血糖指标恢复正常,达到“釜底抽薪”的治疗效果。
李益明强调,除体重指标外,肥胖与脂肪肝患者还需关注与肝脏相关的指标,包括:反映肝细胞损害程度的肝功能指标、反映胆道压力的黄疸指数、体现肝脏脂肪沉积程度的相关检测指标,以及评估肝脏纤维化程度的肝脏弹性检测结果。他建议,患者在治疗期间每3~6个月进行一次动态评估,监测指标变化以调整治疗方案。
“呵护代谢健康,日常的健康管理尤为重要,‘一分预防胜过十分治疗’。”李益明建议,公众应避免运动不足、熬夜、压力过大等不良习惯;饮食注意营养均衡、总量控制、少盐少脂,但无需极端忌口;在运动方面,老年人可选择散步、快走、做家务等温和方式,年轻人可适当增加运动强度,将运动融入日常生活。同时,肥胖、代谢性疾病患者要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避免疾病进展。
范建高补充,体重管理的关键是避免无节制增长,即使无法减重,也需控制体重增幅,减少内脏脂肪堆积并避免肌肉衰减。饮食节制需适度,不推荐轻断食、吃代餐产品等极端方式,建议保持动与静、热量摄入与消耗的平衡,更要保持心态平衡,避免焦虑或过度关注体重。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