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气骤降,呼吸道感染高发期如约而至。甲型流感病毒活跃度显著上升,据中国疾控中心最新发布的监测周报,截至2025年第44周,全国流感样病例占比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30%。
甲流正在悄然回潮,但它的“样貌”却变了——越来越多患者,没有发烧,却中招了。如果你还在等“高烧”才警觉,可能已经晚了一步。
天气骤降,呼吸道感染高发期如约而至。甲型流感病毒活跃度显著上升,据中国疾控中心最新发布的监测周报,截至2025年第44周,全国流感样病例占比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30%。
尤其在北方地区,门诊量明显激增,不少患者症状“像感冒,又不典型”,检查后才发现是甲流。
一位50岁的女患者,前几天只是嗓子痒、全身酸,没发烧也没咳嗽,以为是累了。直到第4天,开始胸闷、呼吸急,检查才发现是甲流引发的肺部感染。
这类病例,在临床上越来越多。医生的经验显示:甲流的表现越来越“隐蔽”,特别是在中老年人群中。
以往人们对甲流的印象是“高烧、咳嗽、肌肉酸痛”,但一部分人感染后不发热或仅低热,甚至只表现为乏力、腹泻、喉咙不适。
特别是老年人、慢病患者,免疫反应较弱,体温升高不明显,容易被误当成老寒腿、胃肠感冒、关节风湿等“老毛病”。
在门诊中,一位患有糖尿病的老人,连续三天没食欲、轻微恶心,家人以为是血糖波动。实则病毒已侵入上呼吸道,甲流在糖尿病患者中发展速度更快,肺部并发症更重。
这类患者常常“等着自己好”,但病毒不会等你,5天后已发展为病毒性肺炎。
医生提醒:甲流不发烧,不代表没事。
以下五个症状出现时,尤其是出现两种以上,建议及时就诊检测:喉咙痒但不咳、四肢酸痛、乏力明显、轻度腹泻、呼吸发紧。
这些看似“小毛病”,背后可能正是甲型流感病毒的表现方式。
很多人担心“是不是太敏感了”?
医生解释:这不是敏感,是对健康的主动响应。
尤其在当前阶段,甲流和普通感冒、秋冬过敏、甚至新冠后遗症的症状高度重合,仅凭主观感觉难以区分,最稳妥的方式,是进行流感抗原或核酸检测。
为什么甲流这次表现得“这么安静”?一方面,病毒株发生一定变异,部分毒株感染力增强但致热性降低;
另一方面,在新冠疫情后,人们对高热更敏感,很多病毒“躲过了热像”,但仍在体内激活炎症反应。这种“无热感染”现象在老年人中尤为突出。
从医生视角出发,有几个人群要格外当心:一是60岁以上老人,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者;二是儿童及青少年,学校、培训班等人群密集场所,病毒传播速度快;三是工作压力大、睡眠少的中青年,免疫力下降是病毒可乘之机。
门诊中,一位中年男性,因连续加班、熬夜,出现头痛、眼酸、轻咳,认为是用眼过度。
检测发现为甲流阳性。疲劳状态下的身体,症状往往被掩盖,这也是很多人“拖着拖着就住院”的原因。
对于甲流的治疗,目前并无特效药,但早诊断、早干预至关重要。奥司他韦是常用抗病毒药物,但效果最显著的时间窗口是发病48小时内。
一旦错过,药效显著下降。因此,越早发现,干预价值越大。
有些患者问:“我就是咳两下,不吃药能不能扛过去?”
医生的建议是: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年轻人、无基础病、症状轻者,可能自限恢复;但老年人、基础病患者、免疫力低下者,风险远远高于你的预期。病毒不看你年龄,而看你状态。
在治疗之外,预防是关键。流感疫苗仍是目前最经济有效的预防措施。2025年流感疫苗已覆盖主流毒株,尤其建议60岁以上人群、慢病患者、医务人员、教师等重点人群接种。
很多人担心“打了也会得”,医生指出:疫苗不是绝对防感染,而是降低重症率。数据显示,流感疫苗可降低60%以上重症风险,对于高风险人群意义重大。
门诊观察中也发现,戴口罩的群体感染率明显低于不戴者。尽管当前没有强制要求,但在人群密集场所,口罩仍是最稳妥的屏障。同时,注意手卫生、开窗通风、避免聚集,是最基础却有效的预防动作。
很多家庭问:“有甲流阳性者,家人怎么办?”医生建议:第一,明确隔离,尤其与老人、孩子分开用餐、分开睡觉;第二,家人密切观察是否出现上述五个症状,必要时提前服用抗病毒药物(需医生指导);第三,增强营养、规律作息,提升全家免疫力是最好的防线。
对于已经感染甲流的患者,医生还提醒一个误区:不要盲目抗生素。甲流是病毒,不是细菌,抗生素无效。除非合并细菌感染,否则使用抗生素反而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延长恢复时间。合理用药,应在医生判断下进行。
从医生角度看,甲流不是新病,但每年都在“换脸”。它不再高调发热、不再典型咳喘,而是潜伏于生活细节中。判断疾病,不能只靠“有没有发烧”,而要看身体是否“和平常不一样”。
如果你最近总觉得累、吃不下、嗓子卡卡的,不妨多留个心眼。不是每一次“感冒”都能等它自己好,有时,及时检查一次,是避免重症的关键一步。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5年第44周流感监测周报[EB/OL]. 中国流感中心网站, 2025-11-01.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5年度流感疫苗接种技术指南[S]. 北京: 卫健委发布, 2025.
[3]张晓宁, 刘春雷, 李振华, 等. 2024年冬春季流感流行特点与防控建议[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5, 59(2): 123-128.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瑜说健康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