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你可别被他这低调给“骗”了。就在大家把目光都盯在电商厮杀、直播带货的时候,腾讯这头巨象,正悄无声息地在另一个战场——视频号,杀得风生水起。数据显示,视频号打赏收入正在疯狂增长,这简直是给腾讯的社交帝国又加固了一道护城河。
最近这互联网大佬们,一个个都低调得像是人间蒸发了一样。尤其是咱们的“小马哥”马化腾,除了财报发布时偶尔闪现,平时几乎成了互联网圈的“隐形富豪”。
但你可别被他这低调给“骗”了。就在大家把目光都盯在电商厮杀、直播带货的时候,腾讯这头巨象,正悄无声息地在另一个战场——视频号,杀得风生水起。数据显示,视频号打赏收入正在疯狂增长,这简直是给腾讯的社交帝国又加固了一道护城河。
说到这里,咱就得好好聊聊这位腾讯的“超级产品经理”,马化腾。你说,一个当年坐在深圳华强北的机房里,默默无闻的“代码少年”,怎么就一步步建起了这个10多亿人每天都在用的“社交帝国”?
1971年出生的马化腾,是个标准的“技术宅”。在深圳大学计算机系,他可是个能轻易让室友电脑瘫痪的“狠角色”。估计他那时候的梦想,就是安安静静地当个顶级程序员,用代码改变世界。
毕业进了润迅通信,端上了铁饭碗。可这按部就班的生活,哪里困得住一颗躁动的心?1998年,那场著名的流星雨,估计也点燃了他心里的火。他和几个同学——张志东、曾李青等等,一咬牙,在深圳华强北捣鼓出了“腾讯”。
说起QQ的前身OICQ,那简直是“抄袭”起家的典范。当时以色列人搞了个ICQ,风靡全球。小马哥他们呢?就是“抄”的。但他们可不是无脑抄,他们发现了ICQ的一个致命弱点:所有信息都存在电脑上,换台电脑就全没了。
就这一个痛点,被腾讯这群“细节控”抓住了。他们搞出了个“消息云端存储”,就这一招,直接把ICQ给干趴下了。你看,有时候成功不需要那么多花里胡哨,就是把用户最难受的那个点,给解决了,你就赢了。
但成功哪有那么容易?用户量蹭蹭往上涨,小马哥是又喜又慌。喜的是产品成了,慌的是——没钱了!服务器费用高得吓人,他们穷到连宣传都做不起,只能自己去学校论坛发帖。
最惨的时候,马化腾差点以60万的价格把QQ给卖了。可你猜怎么着?人家嫌贵,没要!现在回头看看,这估计是中国互联网史上最魔幻的一次“错过”了。
没钱了怎么办?总不能看着亲儿子饿死吧。小马哥这帮技术男,放下身段,什么活都接:做网页、写程序、搞系统集成……啥都干,就为了养活QQ这个“吞金兽”。
挺过了最难的时刻,终于等来了风投。IDG和盈科数码联手投了220万美元,救命钱啊!腾讯这才算是活过来了。
但活下来,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腾讯,在质疑声中开启了一条备受争议的路——“抄袭”。
游戏火了?搞个QQ游戏平台,直接把联众干懵了。休闲游戏“泡泡堂”火?立马推出“QQ堂”。对战平台兴起?“QQ对战平台”迅速跟上。这操作,让腾讯背上了“抄袭之王”的骂名。但你仔细看,腾讯的“抄”,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他总能凭借QQ那庞大的用户基础,进行“微创新”,然后实现“弯道超车”。
你说他不纠结吗?一个技术出身、以创造为荣的人,天天被骂“抄袭”,心里能好受?但商业是残酷的,生存是第一位的。在巨大的市场机会和所谓的“原创洁癖”之间,马化腾和他的团队,选择了先活下去,先赢下来。
这种挣扎,这种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取舍,恰恰是马化腾人性中最真实的一面。他不是神,他是个商人,是个在特定环境下必须做出最有利于公司生存决策的掌舵人。
真正的转折点,是2010年那场震惊全国的“3Q大战”。腾讯逼用户“二选一”,要么留QQ,要么留360。这一下,可是捅了马蜂窝了。
腾讯被千夫所指,“狗X的腾讯”这种标题都出来了。一直低调的马化腾,据说那段时间非常痛苦和困惑。他可能怎么也想不通:我凭自己本事做的产品,赢了市场,怎么就成了全民公敌?
这场大战,是腾讯和马化腾的“成人礼”。它像一盆冰水,浇醒了沉睡的巨人。马化腾开始反思腾讯的商业模式和边界。他后来自己说:“过去,我们总在思考什么是对的。但现在,我们更多地思考什么是能被认同的。”
内部赛马,张小龙的广州团队搞出了微信。当微信带着那个熟悉的“摇一摇”和“漂流瓶”功能横空出世时,所有人都知道,一个新的时代来了。
最戏剧性的是,微信的第一个版本,极其简陋,用户增长也很慢。据说,当时小米的米聊已经跑在前面了。马化腾的压力可想而知,如果微信输了,腾讯可能就错过了移动互联网的船票。
但他顶住了压力,全力支持张小龙。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微信不仅赢了,还成了比QQ更强大的存在。有趣的是,微信的成功,某种程度上是“革了QQ的命”。你能想象马化腾在做这个决定时,内心经历了怎样的纠结吗?亲手用新产品颠覆自己的旧帝国,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远见?
如今的马化腾,越来越像他早年给人的印象——低调、务实、冷静。腾讯的战略也变成了“连接”与“内容”,强调社会责任,喊着“科技向善”。
他不再执着于在每个领域都亲自下场厮杀,而是更多地通过投资,构建一个庞大的腾讯生态圈。他变得更加谨慎,更加注重“边界感”。
你说,这是不是一种与时代、也与自我达成和解的表现?当年那个被迫“抄袭”、在“3Q大战”中愤怒反击的年轻人,如今更懂得收敛锋芒,更明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理。
从青涩的程序员,到被迫转型的企业家,再到背负骂名的“抄袭者”,经历生死考验的反思者,最终成为今天这个沉稳、内敛的互联网教父级人物。马化腾的经历,完美诠释了一个中国式企业家的成长路径:在生存与理想、模仿与创新、封闭与开放、攻击与防守之间,不断地挣扎、取舍、进化。
他可能不是最有魅力的领袖,但他绝对是最懂中国用户心理的产品经理之一。他用自己的方式,深刻地改变了十几亿中国人的社交与生活方式。
聊了这么多,不知道你对小马哥的印象有没有一点改变?在你看来,马化腾的成功,更多的是靠时代机遇、技术眼光,还是那股不放弃、敢“抄袭”又会“微创新”的务实劲儿呢?如果当年QQ真以60万卖掉了,今天的互联网格局又会是什么样?评论区里,咱们一起唠唠!
来源:沐南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