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色列近期不少官员通过媒体匿名放话,目标直指伊朗,声称要在2029年特朗普卸任前,联合美国推动伊朗政权更迭。
以色列近期不少官员通过媒体匿名放话,目标直指伊朗,声称要在2029年特朗普卸任前,联合美国推动伊朗政权更迭。
核心诉求很明确,就是阻止伊朗搞核武器和弹道导弹,毕竟这两样东西对以色列的国家安全来说,简直是悬在头顶的利剑。
以色列对伊朗核计划的忌惮不是一天两天了。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伊朗就已经开始涉足核领域,2015年伊核协议达成后,相关活动一度受到限制。
可2018年美国一退出协议,伊朗就加速了铀浓缩,到2023年,铀丰度已经快达到武器级水平。
这换谁都得紧张,更别说以色列和伊朗本来就不对付。
以色列之前也没少采取强硬手段,2020年暗杀核科学家穆赫辛・法克里扎德,2022年空袭伊朗核设施,能做的几乎都做了,足见其“零核容忍”的态度。
以色列把时间节点定在2029年,说白了还是想蹭特朗普的“东风”。
特朗普执政时对伊朗采取“极限施压”政策,制裁加加码,和以色列的对伊立场高度契合。
如果特朗普能连任,以美在对伊问题上的合作大概率会更顺畅。
但话说回来,美国历届政府对伊政策差别太大,奥巴马促成了伊核协议,拜登政府想重启却没成功,这种不确定性,也给以色列的计划蒙上了一层阴影。
军事专家约拿・杰里米・鲍勃就直言,2029年前推动伊朗政权更迭的可能性不大。
但他也提到了一个关键契机,那就是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状况。
哈梅内伊已经86岁,这几年还多次患病,自1989年掌权以来,他一直牢牢把控着伊朗最高权力。
一旦他去世,伊朗内部的派系很可能会为了继任问题陷入僵局,这或许就是外部势力可乘之机。
不过历史上霍梅尼去世后,哈梅内伊的权力过渡还算平稳,这次能不能出现以色列期待的混乱,真不好说。
以色列想动伊朗,可伊朗早就把自家大门焊死了。
最关键的就是那支名叫“巴斯基”的民兵组织,足足有两百万人,成员大多是街头混混,隶属于革命卫队。
这支队伍是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组建的,伊朗领导人早就发现,正规军不愿意对本国人民动武,只能靠正规军对抗外国入侵者。
所以他们需要一支特殊力量,专门镇压国内抗议,巴斯基民兵就这么应运而生了。
这些人既有军事训练,又有宗教动员属性,当年还参与过两伊战争,如今成了维护政权稳定的“铁拳头”。
和黎巴嫩真主党比起来,巴斯基民兵更偏向对内管控,镇压抗议的经验相当丰富。
除了地面力量,伊朗的网络管控也做得滴水不漏。
这些年不少国家的革命靠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组织,伊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很快就学会了如何控制甚至切断互联网。
他们限制境外社交媒体访问,搭建本土网络平台,还监控网络言论。
2022年马赫萨・阿米尼事件引发大规模抗议时,伊朗直接全面切断了全国互联网,让抗议活动难以扩散。
从2009年到2025年,伊朗多次成功镇压大规模抗议,不管是少数族群还是占人口多数的什叶派民众,都没能撼动政权,这背后网络管控功不可没。
更重要的是,伊朗革命卫队已经深度渗透到了政治和经济领域。
革命卫队的退伍人员掌控着全国不少关键产业,像石油、军工、基建这些领域都有他们的身影,旗下的克马尔工业集团资产规模庞大。
在政治上,他们的成员在议会、政府部门占据了大量重要席位,形成了一张稳固的权力网络。
今年6月以色列和伊朗爆发十二日战争,以色列轰炸了革命卫队和巴斯基民兵的多个指挥部,还暗杀了30多名高级军事情报官员,哈梅内伊都一度躲藏起来。
可就算是这样,伊朗国内也没出现任何能推翻政权的民众运动,“团结御外”的民族情绪让大家暂时放下了内部矛盾,这也能看出伊朗政权的韧性。
既然短期内推翻伊朗政权不现实,以色列就想到了一个长期办法,“千刀万剐”行动。
这个行动是以色列前总理贝内特时期启动的,灵感来自美国当年削弱苏联的策略,就是从军事、经济、社会等多个维度,系统性消耗伊朗。
美国当年搞垮苏联,用了经济封锁、技术禁运、意识形态渗透、军备竞赛等一系列手段,这些都成了以色列的参考。
“千刀万剐”行动也照着这个思路来,军事上搞定点清除、破坏设施;经济上配合国际制裁,阻断伊朗的资金流;社会上支持异见声音,传播相关信息。
这种打法不追求速胜,而是慢慢侵蚀伊朗的根基,让其逐渐丧失对抗能力。
叙利亚的案例给了以色列很大信心,当年巴沙尔・阿萨德接过父亲的权力时,很多人都觉得叙利亚政权会很快崩塌。
毕竟巴沙尔之前只是个眼科医生,没什么经验,性格还优柔寡断。
可没想到,他一直掌权到2024年。
这背后,外部势力的“千刀万剐”式消耗功不可没,经济制裁、武器援助反对派、能源封锁,一点点掏空了巴沙尔政权的根基。
2024年年底,朱拉尼领导的反政府武装攻入大马士革,巴沙尔政权几乎没做什么有效抵抗就倒台了。
不过伊朗和叙利亚还是有不少区别的,伊朗的革命卫队势力更强,经济自给能力也比叙利亚好。
但不可否认,长期消耗确实能起到作用。
鲍勃认为,以色列完全可以双管齐下,一方面应对短期内伊朗核计划和弹道导弹的威胁,另一方面通过长期消耗,推动以伊关系回到1979年伊斯兰革命前的合作状态,或者至少进入一个不再相互威胁的新阶段。
1979年之前,伊朗和以色列在军事、经济领域合作密切,算是中东地区的重要盟友,这个目标虽然遥远,但并非完全不可能。
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长扎米尔及军方高层其实也明白,刺杀哈梅内伊不是明智之举,他们甚至从没认真考虑过这个选项。
毕竟一旦这么做,很可能让伊朗民众因为外部威胁而团结在政府周围,反而不利于长期目标的实现。
而且以色列希望战争能尽快结束,今年的十二日战争就是在第12天停火的,这也能看出以色列不想陷入长期战乱。
伊朗政权的稳固程度远超想象,巴斯基民兵、网络管控、革命卫队对政治经济的掌控,这三大支柱让外部势力很难找到突破口。
2029年这个时间窗口,更像是以色列给自己设定的一个目标,想要在这之前实现政权更迭,难度极大。
未来的以伊博弈,大概率会是一场持久战。
以色列的“千刀万剐”策略能不能奏效,还要看伊朗内部的变化和外部国际环境的影响。
中东地区的安全格局,也会随着这场博弈不断调整。
毕竟在国际政治中,没有绝对的赢家,只有相互的制衡和妥协,以色列和伊朗的这场较量,还会持续很久。
来源:念寒尘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