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生命,享受吃喝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4 11:53 1

摘要:在我小的时候,生活比较困难,仅仅能满足温饱而已,要想吃点好吃的,如鱼、肉、蛋等,那都是奢侈品,过节也未必见到。那时候若一个人得了癌症这样的所谓绝症,医生通知家属的方式比较委婉,会说:“人就这样了,他/她爱吃、想吃点啥,就让他/她吃点吧!”

1

在我小的时候,生活比较困难,仅仅能满足温饱而已,要想吃点好吃的,如鱼、肉、蛋等,那都是奢侈品,过节也未必见到。那时候若一个人得了癌症这样的所谓绝症,医生通知家属的方式比较委婉,会说:“人就这样了,他/她爱吃、想吃点啥,就让他/她吃点吧!”

小的时候不懂,现在我知道了:这是对一个人最后的、也是最终极的人道关怀。

在那个时候,吸烟、喝酒是比吃肉还要奢侈一些的享受,这些嗜好一般没有出现在医生给病人最后的“医嘱”中。不过,为了让即将离开的人享受到人生最后的美好,很多家庭会对他放开吸烟、喝酒的“禁令”。但是,据我所知有两个例子,平常嗜烟、酒如命的病人,在生命最后两个月里滴酒不沾、一根烟也不抽——他们已经没了这方面的欲望。

2

日本有一位食品科学家——石川伸一博士,1973年出生于福岛县。他回忆说:小时候家里贫穷,吃生鸡蛋拌饭,要和姐姐两人合分一个。我有些诧异,他小时候大概是1980年左右,那时日本不是发达国家么,生活也如此拮据?可能日本实现“生鸡蛋拌饭自由”是到了石川博士20多岁——也就是2000年以后才有的事情吧!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福岛大地震,位于石川博士老家的福岛核电站处于危机中。石川博士的反应非常剧烈。他自述道:

平时胃口一向很好的我,一下子没了食欲。但如果不吃饭的话,可以料想到后面自己肯定支撑不住,所以,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把食物不断地塞入口中。

在那种混乱状态下,为平定翻腾的情绪,我努力控制着自己,从破裂的水管中接水,用合适的灶具和野外的小壶加热一点饼和意大利面等,并利用粉丝汤调料中的鲜味成分谷氨酸,使心绪稍稍得以平和。当时的我在加热食物时拼命想提高温度,哪怕温度只能提高10°C,也希望借此尽量增加纤维成分——即使多1微克也好。

地震发生后我迫切地想吃美味食物。我想吃的绝非什么特别的盛宴,只是想吃平时吃惯的家常饮食,希望能心情轻松地在餐桌上吃到热热的米饭、大酱汤以及烤鱼,这些就足够了。我希望通过美味的食物缓解那一天的疲惫,并提振对明天的期待和拼搏加油的心情。美味食物是稳定情绪的必需品,是激发对未来希望的能量源泉。

我的研究方向是分子层面的食品学和营养学,对食物分子层面的“美食学”,一直以来作为兴趣爱好进行着研究。之所以成为兴趣,是因为美食能触发“吃货”的想象,让人产生譬如“太奢侈啦”、“这是有钱人的嗜好”等内疚感。但震灾后,我切身体会到:对美味食物或美味菜肴的研究绝不是奢侈或有钱人的嗜好,这种研究对于一个人能否像个人样地活下去至关重要。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我对“美食学”这个词的感悟,在东日本大地震发生之前和之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3

2023年4月,我读到了石川先生的作品——《食物与科学的美味邂逅》。那时的我正经历着2022年底的绝望和痛苦,嗅觉完全丧失,心理上进入深度的抑郁中。石川博士这句话强烈地把我撼醒:对美味食物或者美味菜肴的研究绝不是奢侈和有钱人的嗜好,这种研究对于一个人能否像个人样地活下去至关重要。我就想:既然自己没死,那就得像个人样地活下去!于是下决心开始做餐酒搭配,用一年多时间,写作并出版了一部新作——《中国白酒配餐学》,写作这部书的过程是享受白酒和菜肴搭配的过程,也是我“自我治愈”的过程。

现在的我经常联想起自己从小到大的记忆,也从这个角度去关注石川先生的日本以及全世界——包括俄罗斯、乌克兰、美国等国家每个普通人的生命感受,对生命的意义有更深刻、更彻底的觉悟。

很多人在说:生命本没有意义,看你给它赋予什么意义。在我看来这是彻头彻尾的胡扯。

生命生来就有意义,否则它就不会出现。自然无妄作——任何一个生命都是大自然的作品,当其创造这个生命的时候,就赋予了它以意义。

那么,什么是生命的意义呢?

每个人的欲望,就是他自己的生命意义。

人的生命自从诞生以来,就要吃、就要喝,这是基本的本能。吃喝的欲望,是一个活着的人能感受到的最基本、有些时候也是最大的意义。

等到他/她逐渐长大、成长起来,性器官成熟,便有了性冲动和爱情;性冲动和爱情叠加在吃喝之上,成为比吃喝还高级一点的欲望,也是比吃喝更高级一点的意义。

他/她也逐渐有了自己的审美,开始能够感受诗歌对心理造成的扰动,有了对“远方”的想象。她开始描眉画眼,打扮自己;他开始选择漂亮的衣衫,使自己变得更为美好。这些爱“美”的欲望,也就成为一个人在那个时期的生命意义。

在条件许可的时候,他/她想拥有更舒适的住宅,有个人卫生状况更良好的生活条件,以及诸如此类的享受。他们开始创造:创造了火车、汽车、飞机这些现代交通工具;创造了广播、电视、电话、手机、网络这些现代的通讯工具;创造了虚拟的世界并在虚拟的世界里交流,对一些更“遥远”的问题——比如宇宙、未来、永恒等展开想象和追问,这些东西更加“高级”,被他们自己强化为“终极意义”或“形而上意义”。

但是,每个个体十分脆弱,其是否具有“高级的意义”不是由个体决定的,而是由其他的另外一些个体决定的——我们把这些个体笼统地称之为“时代”或者“宏观”。“时代”和“宏观”们喜欢把“宏大叙事”当成他人的生命意义,进而导致很多“脆弱的个体”的“高级的生命意义”完全消失。这些“脆弱的个体”既无法对宏大的叙事发表意见,也无法决定房价上涨还是下跌、股市是牛市还是熊市,更无法决定明天是否还能醒来。

我看到一段关于对俄乌前线一位乌克兰女兵的采访。记者问她:战争结束后,你有什么打算?那位只有18岁的女孩说自己16岁就参加了战争,现在对未来没有想法、也没有打算,因为身边的伙伴每天都在死亡。有数据统计:在俄乌前线红军城的战场上,双方士兵的生存寿命不足4天(96个小时)。在那种情况下,拿起枪来战斗就是他们生命最大的意义。

相信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在大时代浪潮中那种无能为力的感觉。香港的蔡澜先生曾在一段访谈中说:如果断头颅、洒热血能够解决问题,他会毫不犹豫地去做;如果他解决不了那些问题,还要像个人样地活着,也就只能吃吃喝喝了。

对此,我深有同感。

在无所事事、只能吃吃喝喝的时候,我们就吃好、喝好,让自己像个人样地活着。

写作《中国白酒配餐学》时,我时常进入另一种感觉:仿佛自己是在写《洛阳伽蓝记》。书中提到的那些恢弘壮观的菜系是在十几年前就出现的,而看现在的街头,不要说成菜系的餐馆,就是炒菜的饭馆都越来越少——被面馆和送外卖的快餐店所取代。

常常有人说“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作为一个幸存者,我感受到:未来充满确定性!

每一个人都会死,这就是铁一样的确定性。

有2019年的开始,就会有2022年的结束。当看到一个又一个还在壮年的人突然就嘎了,你能确定的是:你终将“离开这个世界”这件事情,可能会提前发生!

即便如蔡澜先生说的那个时刻到来了,也许我们的生命时间和乌克兰前线的士兵一样,就要按“小时”来计了。

未来充满上述确定性,我们能做到的就是:珍惜当下,吃好每一顿饭、喝好每一顿酒。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他孤独地来到这个世间,弱小、敏感、脆弱;他还必将离开这个世间。在这短暂的时间之内,造物主赋予我们的使命就是:热爱自己的生命并善待它,在力所能及的时候,满足他自然发生的每一个欲望。而吃好、喝好是每个生命最底层、最基本、最终极、最绝对的“形而上”意义。

《中国白酒配餐学》封面、封底

《中国白酒配餐学》目录页

来源:李寻讲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