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制米-38出口缅甸,性能不俗!中国为何不买?答案在国产直8L上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4 11:32 1

摘要:米 38 的亮相其实不算新鲜,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就已启动研制,1989 年就曾以模型形式参加巴黎航展,但受苏联解体、国际合作变动等影响,项目进度多次拖延,直到 2019 年才正式定型小批量服役。

近期,俄罗斯向缅甸交付 3 架米 - 38Т直升机的消息引发关注,这也是这款研制四十余年的 15 吨级中型运输直升机首次实现出口。

作为米 171 系列的升级款,米 38 最大起飞重量 15.6 吨,运载能力达 5.5 吨,机身空间比前代大幅提升,一度被认为是多国的潜在选择。

而解放军此前已累计进口 400 多架米 8、米 17、米 171 系列直升机,这款俄制新型直升机,是否会成为中国军方的新选择?

米 38 的亮相其实不算新鲜,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就已启动研制,1989 年就曾以模型形式参加巴黎航展,但受苏联解体、国际合作变动等影响,项目进度多次拖延,直到 2019 年才正式定型小批量服役。

此次出口缅甸的米 - 38Т为 VIP 要员运输型,搭载俄制 TV7-117V 涡轴发动机,动力系统已完全摆脱对国外部件的依赖,还配备了 IBKO-38 机载设备,能适应热带、寒区等多种复杂环境,不过这款直升机的价格并不亲民,单价高达 1500 至 2000 万美元,是米 171 直升机的 2.5 倍以上。

说起中国与俄制中型运输直升机的渊源,得追溯到上世纪 70 年代,当时我国率先进口了米 8 系列的民用版,到 90 年代后,为快速提升机动投送能力,又陆续引进米 17、米 171 系列,这些直升机成为解放军空中运输的主力。

而之所以持续进口,核心原因是当时国产直升机存在短板:早期直 8 系列受发动机技术限制,无法批量生产,且机身狭窄,像 “山猫” 全地形车这样的关键装备根本装不下,只能依赖俄制直升机运输。

截至 2019 年,最后一批米 171 交付后,解放军的俄制中型运输直升机保有量已超 400 架,成为全域机动的重要支撑。

从俄罗斯进口的米17

但今时不同往日,国产直升机的发展已经填补了曾经的空白,作为直 8 系列的升级款,直 8L 采用宽体设计,最大起飞重量超 15 吨,运载能力达 5.5 吨,与米 38 处于同一水平。

更关键的是,直 8L 的货舱空间比老款直 8 增加 40%,彻底解决了 “山猫” 全地形车的运输难题,机身两侧的短翼油箱设计也让装载效率大幅提升。

2025 年 9 月 3 日,3 架直 8L 还组成空中护旗梯队,悬挂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条幅,参与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大会。

就在上个月结束的第七届中国天津国际直升机博览会上,直 8L 的实战价值得到了充分展示,在低空作战体系演练中,直 8L 承担重型运输任务,将 “山猫” 全地形车、轻型迫击炮等装备快速投送至前线,与直 20 的人员投送、直 10 和直 19 的火力掩护形成完美配合,实现了 “落地即作战” 的战术效果。

直8L也是15吨级

而支撑这种实战能力的,是不断提升的国产化产能 —— 为直 8L 提供动力配套的东安动力,今年一季度计划生产整机 14.8 万台,同比增长超 11%,为装备批量列装提供了保障。

对比米 38 和直 8L,两者的任务定位高度重叠,都是 15 吨级中型运输平台,运载能力、适用场景基本一致,但直 8L 不仅完全实现国产化,无需依赖外部供应,在性价比上也更具优势。

俄罗斯米38系列直升机

更重要的是,解放军当前的装备发展重点已转向更高吨位的领域,2025 年 11 月的迪拜航空展上,俄罗斯直升机控股公司透露,中俄联合研制重型直升机的分工已明确,俄方负责动力和传动系统,这款采用米 - 26 技术基础的新型重直,瞄准的是 35-40 吨级市场,正是解放军目前急需的装备类型。

当然,不能完全排除小批量进口的可能性,但前提是直 8L 产能短期内无法满足需求,而解放军又有紧急补充的需要,但从目前直 8L 的列装速度和实战化应用来看,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极低,毕竟在中型运输直升机领域,中国已经实现了从 “依赖进口” 到 “自给自足” 的转变,甚至在部分技术指标和体系适配性上,国产装备更贴合自身需求。

中国直8L直升机

从引进米 8 填补空白,到直 8L 批量列装形成战力,中国直升机工业的发展轨迹清晰可见,米 38 虽性能不俗,但面对技术成熟、产能稳定的国产替代方案,已难有竞争优势。

未来,随着中俄合研重型直升机项目的推进,解放军的空中投送能力还将实现新的跨越,而这背后,是国产航空工业不断夯实的硬实力。

来源:文渊的历史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