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尤其是一些抵抗力差的人,比如老人、孩子、孕妇,还有本身就有慢性病的,可能很快就会发展成肺炎,甚至引起心脏、肾脏出问题。
天气一凉,感冒咳嗽就多了,但今年流感有点不一样:很多人得了新型甲流,居然连发烧都没有!
这让不少人掉以轻心,耽误了治疗,病情一拖再拖,反而更严重。
尤其是一些抵抗力差的人,比如老人、孩子、孕妇,还有本身就有慢性病的,可能很快就会发展成肺炎,甚至引起心脏、肾脏出问题。
过去大家一听“甲流”,立刻想到高烧、浑身酸痛、嗓子疼。但这次的新型甲流病毒有点“狡猾”,很多感染者体温正常,甚至一点不适都没有,直到病情加重才发现。
这种“低调”的表现,和病毒本身的变异有关。
研究发现,新型甲流病毒H3N2亚型感染后,人的免疫系统有时候不会像以前那样“火力全开”,所以没有很明显的发烧反应。
特别是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本来就差,更容易出现“无热型”感染。
不发烧不代表没事。
如果身体里病毒在作怪,即使没有高烧,也可能已经影响到肺、心脏、脑等重要器官。
虽然不烧不痛,但身体还是会悄悄“报警”。
医生提醒,有四类症状一旦出现,就要立刻去医院。
有的人突然咳嗽变多,尤其是半夜咳得厉害,痰多、黏稠,颜色从白变黄甚至带血。这可能说明病毒已经深入气管或肺部,引发了炎症。
有的人觉得特别乏力,明明没有干什么,走几步就累,甚至头晕、站不稳。这可能是病毒影响到心脏或血压,或者身体在拼命“打仗”,把能量都消耗掉了。
还有人感到呼吸变得困难,爬楼梯喘得不行,甚至平躺着都觉得憋气。尤其是原本有哮喘、慢阻肺的人,更容易病情加重。
最危险的是出现意识模糊、讲话不清楚、反应迟钝。这说明病毒可能已经影响到大脑或引起全身炎症反应,必须马上就医。
异常表现可能原因咳嗽加重、痰变色呼吸道感染,可能发展为肺炎明显乏力、头晕病毒影响心脏或全身炎症呼吸困难、喘不上气肺部功能下降或气道受阻意识模糊、反应迟钝病毒侵犯神经系统或严重缺氧家里有小孩的,尤其要当心。
有些孩子感染甲流后,体温正常,但不停流鼻涕、咳嗽,或者整个人特别安静、没精神,不吃饭。这些看似“温和”的情况,其实可能是病毒已经在体内大规模繁殖。
老人更复杂一些。有位70多岁的老人,前几天只是觉得有点疲惫,晚上睡不着,没想到第二天突然呼吸困难,送到医院发现已经是病毒性肺炎。
医生说,老年人感冒如果不发烧,反而更危险,因为身体反应慢,病毒早就“潜伏”进去了。
一旦发现孩子食欲变差、整天蔫蔫的,或者老人突然精神变差、呼吸急促,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等到高烧才送医院。
有些人一听说甲流来了,立马跑去药店买抗病毒药,比如奥司他韦。但这种药并不是感冒一来就能吃的,它针对的是流感病毒,不是普通感冒病毒,而且必须在感染48小时内、医生判断是甲流时才有效。
如果乱吃,不但没用,还可能引起副作用,比如恶心、呕吐,甚至伤肝。
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症状、接触史、检测结果来判断要不要用药。
自己在家盲目服药,反而容易耽误病情。
如果已经感染了,除了按医嘱吃药、休息好,吃饭也要讲究。很多人生病时没胃口,但身体打仗更需要“补给”。
可以多吃一些鸡蛋、瘦肉、豆腐这类高蛋白的食物,帮助身体修复受损组织。
还可以喝点粥、炖菜、清汤,既滋养又容易消化。
水果方面,橙子、猕猴桃富含维生素C,有助于增强抵抗力。
但不要吃太多油炸、辛辣的东西,也别靠喝酒“杀菌”,酒精只会让身体更虚弱。
病毒在不断变异,有些变得更容易传播,有些改变了“攻击方式”。
新型甲流不发烧、不明显发作,看起来像“隐身”的敌人,但其实传染力更强,潜伏期更短,一不小心就会传给家里人。
尤其是公共场所,比如公交车、菜市场、学校、医院,人多又密闭,最容易交叉感染。
现在天气转凉,空气干燥,病毒更容易“飘浮”在空气中。
有数据显示,今年秋冬季节,流感病例增长速度比往年快了30%以上,其中新型H3N2占了大部分。感染高峰期可能会持续到来年春季,不能掉以轻心。
想要不被病毒“钻空子”,平时的习惯很关键。
洗手要认真,尤其是外出回家、摸过电梯按钮、门把手之后;口罩不是只在医院才戴,人多的地方也要戴。
家里要常通风,哪怕外面冷,每天也要开窗几次,把空气换一换。
如果家里有人感冒,最好分餐、分杯,避免共用毛巾、牙杯。
睡觉别熬夜,保证每天睡够7小时以上,让身体有时间休整。
如果平时就经常上火、易感冒,可以考虑吃点红枣、枸杞煮水,帮助调节体质,但不能代替治疗。
很多人对甲流的认识还停留在“就是比普通感冒重点”。
但新型甲流可以引发严重并发症,比如心肌炎、脑炎、肾损伤。尤其是本身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的人,一旦感染,风险更高。
对普通人来说,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是避免严重后果最关键的一步。别等到咳到喘不过气了、意识都开始模糊了,才想起去医院。
有时候,身体的警报不是轰轰烈烈的高烧,而是悄无声息的疲惫、咳嗽、没精神。如果能早点听懂这些“暗号”,就能提前干预,避免更大的麻烦。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5年中国流感监测周报第44周[EB/OL].http://www.chinacdc.cn,2025-11-07.
[2]王丹丹,李俊.新型H3N2流感病毒临床特点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2025,26(9):75-78.
[3]张慧,陈丽,胡强.流感病毒感染对老年人心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24,27(5):523-527.
来源:谭医生健康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