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奶粉智库参加了我国医学领域两次权威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第十九次围产医学学术会议与中华医学会第三十次儿科学术大会。会上,敏宝、早产儿、生长迟缓儿、剖宫产宝宝等特殊体质宝宝受到医学界高度关注,众多国内产科、儿科、营养学专家围绕这些宝宝的特殊需求与喂养难题展
近期,奶粉智库参加了我国医学领域两次权威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第十九次围产医学学术会议与中华医学会第三十次儿科学术大会。会上,敏宝、早产儿、生长迟缓儿、剖宫产宝宝等特殊体质宝宝受到医学界高度关注,众多国内产科、儿科、营养学专家围绕这些宝宝的特殊需求与喂养难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讨论。
此外,粉哥也了解到这些宝宝在喂养过程中也存在较多疑问:“如何喂养敏宝?”“早产宝宝日常养护应该注意什么?”“宝宝长得慢应该怎么办?”“剖宫产宝宝奶粉怎么选?”。为此,粉哥就结合大会前沿观点与专家共识,精心筹备了本期内容,为大家准备了科学适用的喂养指南。接下来,咱们就一起聊聊这4类特殊体质宝宝该如何喂养。
牛奶蛋白过敏是宝宝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全球发生率为2.5%-3.0%,我国0~2岁婴幼儿发病率为0.83%~3.5%[1]。宝宝出现吐奶、起疹子、经常哭闹等情况时,很多妈妈以为是普通身体不适,其实可能是牛奶蛋白过敏在“作祟”。粉哥结合着《新生儿牛奶蛋白过敏诊断与管理专家共识(2023)》[2],带大家看看如何判断宝宝牛奶蛋白过敏?以及敏宝该如何喂养、怎样预防牛奶蛋白过敏?
Q1 如何判断宝宝牛奶蛋白过敏?
宝宝如果对牛奶蛋白过敏,症状会体现在皮肤、胃肠道和呼吸道三个方面,妈妈们可通过以下表现来初步判断:
①皮肤症状:湿疹、荨麻疹、红斑等;
②胃肠道症状:吐奶、腹泻、便秘、血便、肠绞痛等;
③呼吸道症状:流鼻涕、咳嗽、打喷嚏、喘息等。
此外,如果宝宝出现厌奶、频繁哭闹、体重增长缓慢等异常表现,妈妈们也要警惕,考虑宝宝是否存在牛奶蛋白过敏。
Q2 敏宝如何科学喂养?
母乳喂养的宝宝:若宝宝对牛奶过敏,可继续母乳喂养,但妈妈需严格回避含牛奶蛋白的食物2~4周,并及时补充维生素D和钙。如果无法纯母乳喂养需混合喂养时,过敏程度较轻的宝宝可选择适度水解奶粉或深度水解奶粉喂养。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需选择氨基酸配方奶粉喂养:
①严重过敏症状,如严重的特应性皮炎;
②妈妈严格回避饮食或母乳与深度水解奶粉混合喂养2周后,敏宝症状无明显改善;
③妈妈饮食回避后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
配方奶粉喂养的宝宝:如果宝宝出现轻度或中度牛奶过敏时,可先选择深度水解奶粉。如果存在以下情况,就要考虑给宝宝换氨基酸配方奶粉:
①深度水解奶粉吃了2-4周,宝宝过敏症状未缓解;
②敏宝出现严重过敏症状;
③妈妈极度焦虑,无法接受任何潜在过敏风险。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深度水解/氨基酸配方奶粉一般需要喝3-6个月,待症状缓解后,再按氨基酸→深度水解→适度水解→普通奶粉的顺序逐步转奶。
Q3 如何预防牛奶蛋白过敏?
宝宝刚出生建议坚持母乳喂养,并避免过早引入奶粉,可降低过敏风险。一方面,母乳蛋白质为同种蛋白质,可促进婴儿免疫发育和免疫耐受,预防过敏;另一方面,母乳富含低聚糖、益生菌等成分,有助于降低食物过敏风险。
早产儿是指没有足月、提前出生的宝宝,一般指胎龄不足37周(<259d)的宝宝。早产宝宝通常体重轻、个头小、器官发育不成熟、免疫低下、吸吮能力差。根据胎龄,早产儿可分以下四类:
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全球每年有1500万早产儿出生,中国每年有117.23万早产儿,占比7.81%,位居全球第二[3]。相较于足月宝宝,早产宝宝的养育难度更高。粉哥就结合多份专家共识——《早产儿母乳强化剂使用专家共识》《早产儿经口喂养临床实践专家共识(2025)》《早产儿出院后随访与健康管理专家共识(2025)》[4-6],为妈妈们支招:早产宝宝出院后,究竟该如何科学喂养与护理?
Q1 早产宝宝如何科学喂养?
早产宝宝应首选母乳喂养,这可帮助宝宝快速建立肠道营养、减少住院感染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疾病风险,并有利于神经系统发育。如果母乳不足或难以获取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其他足月宝宝的妈妈捐赠的成熟乳。特别提醒,出生体重<1800g的早产宝宝,当母乳喂养量达50-80mL/(kg·d)时,需在母乳中添加母乳强化剂,以提高母乳中部分营养素的含量和能量密度,满足其特殊生长发育需求。如果无法母乳喂养时,可选择早产儿配方奶粉。
Q2 早产宝宝如何护理?
很多早产宝宝都存在自主吞咽奶液困难的问题,妈妈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宝宝:
袋鼠式护理:让宝宝与妈妈皮肤接触,促进母乳喂养,帮助宝宝更早开始自主喝奶。
辅助干预:①用安抚奶嘴、戴手套的手指等训练宝宝的吸吮能力;②每次用少量(0.05~0.20mL)奶液通过注射器直接滴注在宝宝舌头的中后部,触发吞咽动作;③用手指依次按摩宝宝的脸颊、上下嘴唇、上下牙龈、脸颊口腔内侧、舌尖侧缘、中间舌尖,触发一次吸吮,最后将安抚奶嘴放入宝宝口中;④通过味觉或嗅觉刺激宝宝,即将奶液涂抹于宝宝舌面或直接滴入口腔,或让宝宝嗅闻奶液。
调整喂养姿势:
(图片来源于《早产儿经口喂养临床实践专家共识(2025)》)
脸颊辅助(图2):喂养时轻托宝宝脸颊,帮助其口唇封闭。此法可增加宝宝奶量摄入,且不增加心肺负担。
半抬高侧卧位(图3):让宝宝侧卧,头胸部抬高45°~60°,使奶瓶角度更低、奶液流速更缓,帮助宝宝更好地控制吸吮节奏。
侧卧位(图4):宝宝侧卧,头胸部抬高30°~45°,角度略低于半抬高侧卧位。这样可减少宝宝喂养时的误吸次数,同时宝宝更容易喝到更多奶。
摇篮抱(图5):宝宝半斜卧于妈妈臂弯处,头部支撑在妈妈的臂弯中。此姿势也被视为安全喂养方式。
Q3 早产宝宝需要补充哪些营养?
铁:早产宝宝容易缺铁和患缺铁性贫血,绝大多数早产宝宝需要按2mg/(kg·d)补充铁至校正年龄6月龄,添加辅食后应及时补充富含铁的食物。
钙、磷:钙、磷对维持骨骼代谢、调节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等方面至关重要,合理的钙磷比例能促进骨骼发育。因此,建议早产宝宝每日摄入120~200mg/kg钙、70~115 mg/kg磷。添加辅食后,早产宝宝仍需注意补充富含钙、磷的食物。
维生素A:维生素A对上皮、视网膜和肺组织等生长分化十分重要。早产宝宝出院后需每日额外补充1500~2000U维生素A,校正年龄3月龄前按上限补充,之后调整为下限剂量,持续补充至3岁。
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会增加代谢性骨病、呼吸功能不全和神经发育损伤的风险。由于我国维生素D缺乏率高且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建议早产宝宝出生1周起每日补充800U维生素D,3月龄后减至400U/d,持续补充至3岁。
Q4 早产宝宝什么时候可以转普通奶粉?
存在营养不良风险的早产宝宝出院后,至少营养强化至校正胎龄40周,部分需强化至校正年龄3~6月龄甚至1岁,才可转为普通奶粉。当早产宝宝有适宜的生长追赶且体格生长各指标(体重、身长、头围)均达到校正胎龄或年龄的P25~P50或小于胎龄儿>P10,可逐渐减停强化营养,转为普通奶粉。
【P3-P97分别代表3%、10%、25%、50%、75%、90%、97%的儿童身高、体重百分比】
特别提醒:早产宝宝需计算校正年龄,即从正常的预产期算起,扣除提前出生的周数。计算公式为:校正年龄=实际年龄-(足月胎龄-出生胎龄)。例如,如果宝宝出生胎龄为32周,现在已出生4个月(约16周),那么宝宝的校正年龄=16周-(40周-32周)=8周,相当于2月龄的足月儿。
生长迟缓是由于营养不良导致的一种体格生长异常状态。据国务院《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6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4.8%,农村儿童青少年的生长迟缓率更是城市的2~3倍。宝宝生长迟缓,可能导致儿童时期不可逆的认知发育迟缓、学习能力降低,以及成年后身高矮小、劳动能力下降和患慢性疾病的风险增加。粉哥结合《生长减缓婴幼儿的追赶性生长:指导普通临床医生的共识声明和专家意见》解读[7]、《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食养指南(2023年版)》以及《婴幼儿营养喂养评估服务指南(试行)》,带妈妈们看看自家宝宝生长发育是否正常?以及如何喂养生长迟缓宝宝?
Q1 如何判断宝宝身高、体重是否达标?
身高和体重是判断宝宝生长发育是否正常的核心指标。根据《婴幼儿营养喂养评估服务指南(试行)》,我们可以采用年龄别体重标准差数值表判断宝宝的体重发育是否与月龄相匹配,是否异常。宝爸宝妈们需要结合自家宝宝的性别、月龄、体重对照年龄别体重标准差数值表进行判断,如果宝宝体重低于-2SD,那么就可以判断为“低体重”。
根据年龄别身长(身高)标准差数值表可以判断宝宝的身长(身高)发育是否与月龄相匹配,是否异常。宝爸宝妈们可以结合自家宝宝的性别、月龄、身长(身高)对照年龄别身高标准差数值表进行判断,如果宝宝身长(身高)低于-2SD,那么就可以判断为“生长迟缓”。
Q2 生长迟缓宝宝如何科学喂养?
首先,要坚持母乳喂养,可根据宝宝的个体化需求,考虑使用母乳强化剂;其次,对配方奶粉喂养或混合喂养的宝宝,要选择高能量密度配方奶粉。另外,为了更好地追赶成长,生长迟缓宝宝饮食需注意能量和蛋白质比例平衡,不能摄入过多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并适当添加微量营养素。
那么生长迟缓宝宝如何添加辅食呢?妈妈们可参考《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指南(2023年版)》选择适宜的辅食。生长迟缓宝宝需要选择营养素密度高的食物,如奶类、水果、蛋类和坚果,确保宝宝获得充足营养。同时,还需注重食物多样性,每餐至少搭配谷薯类、蔬菜水果、畜禽鱼蛋、奶和大豆等食物中的3类及以上,每天摄入12种以上不同食物,每周累计超过25种,以满足宝宝生长发育需求。此外,在平衡膳食基础上,还需适当增加瘦肉、水产品、禽类、蛋类、大豆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
定期生长监测对于健康追赶生长至关重要。改变喂养方式后,妈妈还需及时监测宝宝身高、体重等指标,看宝宝营养状况是否好转。如果仍无明显改善,需要及时就医。
据国家产科质控中心发布的《2024年国家产科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产科专业)》,近五年,我国剖宫产率呈上升趋势,2024年全国剖宫产率已达50.13%。剖宫产宝宝由于在分娩过程中没有经过产道挤压、与妈妈接触时间短等,出生后发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免疫系统方面疾病的风险更高。粉哥结合《剖宫产宝宝照护手册》等资料文献,带妈妈们看看如何喂养剖宫产宝宝。
Q1 剖宫产宝宝如何科学喂养?
母乳喂养是剖宫产宝宝的首选。研究表明,剖宫产宝宝坚持母乳喂养可纠正延迟建立的肠道菌群,使菌群发育趋势逐渐接近顺产宝宝,同时降低远期感染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的发生[8]。因此,剖宫产宝宝出生后,应尽早与妈妈进行皮肤接触、尽早吸吮、尽早开奶。
如果出现产后母乳分泌较晚或不足的情况,可选择混合喂养或奶粉喂养的方式。目前,也有不少针对剖宫产宝宝特别设计的配方奶粉。选奶粉时,妈妈们可以重点关注免疫自护和消化吸收营养方面,比如益生菌、益生元、乳铁蛋白、HMOs(母乳低聚糖)、OPO、核苷酸、OPN活性蛋白、免疫球蛋白等营养素。
同时,剖宫产宝宝需进行定期健康检查。另外,妈妈们还可以定期测量宝宝的身高体重,观察宝宝的生长发育状况。
养育特殊体质宝宝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家长需要格外细心。关键在于尽早识别宝宝的特殊情况,并采取科学喂养方法,才能让宝宝更好健康成长。今天的文章内容到这里就结束啦,若大家还想了解更多“特殊体质宝宝”喂养方法或有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私信交流~
注释:
[1]陈同辛,洪莉,王华,等.中国婴儿轻中度非IgE介导的牛奶蛋白过敏诊断和营养干预指南[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2,37(4):241-250.DOI:10.3760/cma.j.cn101070-20220106-00016.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新生儿牛奶蛋白过敏诊断与管理专家共识(2023) [J] . 中华儿科杂志, 2024, 62(1) : 12-21. DOI: 10.3760/cma.j.cn112140-20231007-00257.
[3]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循证专业委员会.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袋鼠式护理临床实践指南(2022)[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23,23(03):249-264.
[4]早产儿母乳强化剂使用专家共识工作组,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早产儿母乳强化剂使用专家共识 [J] .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2019,34 (5): 321-328. DOI: 10.3760/cma.j.issn.2096-2932.2019.05.001
[5]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循证专业委员会,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早产儿经口喂养临床实践专家共识(2025)[J]. 中华儿科杂志, 2025, 63(1): 27-38.
[ 6 ]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早产儿专业委员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早产儿出院后随访与健康管理专家共识(2025)[J]. 中华儿科杂志,2025,63(07):721-736.DOI:10.3760/cma.j.cn112140-20250117-00050
[7]毛萌,邵洁,陈津津,等.《生长减缓婴幼儿的追赶生长:指导临床医师的专家建议》解读[J].临床儿科杂志,2024,42(05):390-398.
[8]GUO C, ZHOU Q, LI M, et al. Breastfeeding restored the gut microbiota in caesarean section infants and lowered the infection risk in early life [J]. BMC Pediatr, 2020, 20(1): 532.
来源:奶粉智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