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名口腔医学学生,我的微信里每天都有各种各样朋友来寻医问药。最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不去医院行不行?我说这种事我微信上给不了负责任的回答,具体情况还是要去门诊看。他们一边说我敷衍,一边又依然络绎不绝。
“作为一名口腔医学学生,我的微信里每天都有各种各样朋友来寻医问药。最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不去医院行不行?我说这种事我微信上给不了负责任的回答,具体情况还是要去门诊看。他们一边说我敷衍,一边又依然络绎不绝。
可你知道么?同样都是医学生,我的对床就没有这个苦恼,他是骨科方向的,从来没有人问他,我骨折了能不能不去医院?”
春夜月下的微风,轻拂喜乐汇聚的周六。
趣听脱口秀协会的又一场“开放麦”如约而至,“喜剧人”们再聚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1号楼,将北大生活的碎片化为搞笑的段子。讲述、吐槽、嘲解,或人、或事、或物,跳跃的节奏中,燕园的快乐浓度迅速升高。
协会举办的脱口秀“开放麦”演出
协会举办的脱口秀“开放麦”演出
“不解”与“错位”:不可替代的精彩
真实的生活不会没有苦痛,率直的心灵不会缺少抱怨。但不知是学了什么辩证法,喜剧演员总能从生活的“不解”与“错位”中,发掘出戏谑与搞笑,并将其称之为喜剧的原理。
“学医生活太累了,想吐槽、想‘骂’,可‘骂’都‘骂’了,不如顺手把它写成好笑的段子,把生活中的遭遇show给大家,让幽默来化解这些遭遇,也让大家暂时忘却生活中的苦恼。”想起自己走上脱口秀舞台的原因,来自北大口腔医学院的许明鹤这样讲到。
一个人,一只麦。笑声的背后是情绪的共鸣,是心灵的碰撞。即使是抱怨生活or吐槽压力,你也会有很多聆听者。每当一种情绪被一个段子表达出来,在莫名的消解与释放中,在感染力十足的笑声中,与同样“不矜持”的听众一起,你也得到了海阔天空。有时,人最渴望的,只是想有人说几句心里话。成为一名脱口秀演员最大的福利在于,当你再次遇到困境和挫折时,除了被负面情绪裹挟,你还可以灵机一动:“这件事能写出一个好段子来啊!”在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面前,用奇思妙想的段子和毫不避易的语调,引燃整个房间的妙趣。
而在北大,趣听脱口秀协会的创始人们,就是希望能够带动起更多的人,不仅在脱口秀开放麦中感受他人段子中的荒诞与幽默,更可以将自己生活中的不解与错位,主动化为与大家共享的快乐。在快乐的倾诉与聆听中,找回本真的自我。
“一个人,一只麦”
“一个人,一只麦”
笑,是生活的解药
“人人都可以说一段脱口秀。只要你有观点、有逻辑、有笑点且能完整表达出来就可以上台。”趣听脱口秀协会的社长希亚(光华管理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这样讲道。在希亚看来,脱口秀表演本就是表达的一种形式,而表达本就没有也不该有门槛,无论是脱口秀还是各种其它形式的表达,都是自身情感与价值观的统一。用心感受生活,用字抒写真心,用说表达情感,用“快乐”串起日常的点滴,用“笑”回报每一段经历。
洞察是表达的基石,好笑是开出来的花。脱口秀是演员从自身的“难怪怕蠢”出发,通过再度的“创造”,向观众演绎情感和想法的过程。也正因此,脱口秀总是由负面情绪触发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从困窘的境遇中寻找错位的点。但这并不意味着,脱口秀本身也因此沾染了负面的底色。相反,脱口秀正是在错位中找寻荒诞,在困境中绽放浪漫。
“脱口秀是一个能让观众快速进入状态,开怀大笑的喜剧。人们值得脱口秀这样一个渠道来表达自己”。在希亚看来,脱口秀是一门真诚的艺术,好笑的来源不是对情绪的消费,而是在切身的各类遭遇面前,让内心的感触真诚敞开。也正因此,脱口秀才能实现“度己度人”,从对自身困境的消解,延展到观众情绪的抚慰。协会的脱口秀演员余东侠(公共卫生学院2020级本科生)也认为,“喜剧的意义就在于,把郁闷的遭遇讲得可笑,让郁闷的人更有力量”。作为脱口秀演员,最期待的、最兴奋的就是听到全场的观众哈哈大笑,笑声跟掌声是一种非常天然的认可。好笑的段子就能瞬间证明自己,是非常有获得感和成就感的。此刻的笑是充满力量的,充满鼓舞的,充满共鸣的。不仅给了演员继续撰写、打磨、创造优质段子的动力,也让我们(演员和观众)发现,其实生活没那么难、没那么苦,压力没有那么大,挫折、坎坷都可以“一笑而过”。我们不一定因为开心才笑,但笑一定会让我们开心。
脱口秀演员演出现场
脱口秀演员演出现场
在脱口秀里,你自己就是编剧、导演兼演员,演什么和怎么演,完全由你说了算。毕竟,脱口秀讲的是自己的事,是喜剧手法下的“自我”,是自我对世界的“洞察”。
你们说打呼噜的人是不是睡得都特别实,我旁边的哥们有一天半夜一个翻身咣当就掉地上了。最厉害的是他居然没醒,还自己爬上去了,边爬边打呼噜,第二天早上起来他还在感慨,“这梦越来越真了,我昨晚上梦见我跳水,今天这左半边身子哪都疼啊!”我问道,“你回想一下你那个水池里是不是没有水啊……”
——阿祥(闫祥宇 信息科学学院2021级本科生)
我发现大家都喜欢找医学生线上问诊,但是能不能先等等,不要我刚拿到录取通知书就过来问,我那时掌握的医学知识也只有头孢不能配酒罢了……
——小鱼(余东侠 公共卫生学院2020级本科生)
我还很年轻,我才24岁,花一般的年纪。但在贵社,我却已经老了。那帮大一的新生演员一开始还叫我小佐,后来叫我小叔了,情商高点的就叫我小叔哥。我们脱协的朋友都很会安慰人,有人安慰我说,佐哥,天哪,你居然是98年的吗?真不敢相信诶,你写的段子我们居然也能get到笑点。我气死了,我说难道来自上世纪90年代的幽默是用火星文写的吗?他们问我,什么是火星文呀?我说,你去史记里翻翻吧,上面可能有记载。
——梅小佐(王德昭 智能学院2020级硕士生)
文字让平凡普通的生活富有乐趣,也给平淡的日子增添了几味“搞笑”的佐料,快乐很简单,每天都要笑一笑。用“脱口秀”的艺术手段描述自己简单的生活,我们都生活在燕园这一角天地,分享着类似的生活常态;我们奔波往返于教学楼、食堂、图书馆、宿舍方圆之间,时常有着“早八”的苦,时常无奈于排长队,时常一边抱怨N多ddl一边奋笔疾书,时常也有着各种惊喜……
脱口秀的段子是建立在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独到解读之上,并能让观众产生共情。“搞笑的外壳里藏着的,是最真诚的态度、最真实的生活。”这种真实,最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在轻松的调侃中把你我的不良情绪一笑化解、把无形的压力尽情释放,这才是脱口秀真正的魅力。
在北大,成长为幽默的大人
在一段5—10分钟的脱口秀表演中,每分钟里大概有4个笑点,紧凑的节奏和忙碌的都市生活“一拍即合”。而在紧凑的生活节奏与表演节奏中,它们共同激起的是身为现代个体的自我意识。在对西方现代化迷局的反思中,人们渐渐感到,所谓“现代性”,不应只是物质与效率的单向膨胀。在“绩效主义”的焦虑与压抑中,自我意识必然寻求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协调发展;在温软的人性中,我们衷心寻找真实清醒的沟通释放。
趣听脱口秀协会活动合影
也正由此,一群近百人的爱好者选择成立一家社团。在趣听脱口秀协会,越来越多的人找到了兴趣、找到了价值,找到了心灵慰藉的港湾、找到了情绪快乐的奔流。
然而,快乐的奔流需要灵感的源泉,可灵感之泉又总是那样容易枯竭。为了挖掘生活中的素材,演员们大都会随身携带一个记录本,时刻记录下生活中想要“吐槽”的小事、值得加工的灵光乍现,例如奇怪的儿化音、朋友圈的广告和广告下的留言……还有的演员,喜欢到街上和陌生人“尬聊”,即使不能找到创作的灵感,至少也能感受一种迥异的人生。有的新生演员初入大学时曾经感到迷茫,但脱口秀让他找到了一份价值,因为“我的存在,能让大家开心”。并且,逗大家发笑这件事,本身就很有获得感、成就感——“好笑,本就很有意义”。
社团品牌项目与招新活动剪影
社团品牌项目与招新活动剪影
社团品牌项目与招新活动剪影
灵感之泉的泉眼不只如此,作为一个因热爱而聚在一起的集体,在趣听脱口秀协会,演员们不仅互相改稿打磨、互相鼓励打气,而且在演员和观众的互动中,还潜藏着更多的交织与触动。
在脱口秀演员的心里,观众的笑声意义非凡。第一次上台,他们也会紧张,忘词、嘴瓢、提前漏梗,可能仿佛在背诵课文,也可能一定也不好笑,但惊喜的是,观众毫不吝啬的笑声总会治愈他们的担忧。做脱口秀演员其实是非常有挑战性的一件事,每次冷场之后演员会“怀疑人生”——一周的前半程在怀疑自己,后半程“开放麦”即将开始又在担心新的稿子。但只要观众笑了,他们会觉得一切都很值得。观众“笑”的力量非常大,这也是他们坚持写稿子、改稿子的幸福所在。
社团的脱口秀演员们互相改稿
社团的脱口秀演员们互相改稿
“观众不是旁观者,而是走进演员的个人世界,和他一起感受生活、吐槽生活。”趣听脱口秀协会的许明鹤(口腔医学院2020级本科生)认为,演员和观众从来是相互的,观众的情绪会影响效果、影响演员的表现,演员的表演也会影响观众的情绪,相互促进,彼此成就。
一群快乐的人聚在一起,总是能制造出更多的快乐。
更多的快乐从不解与错位而来,从荒诞与窘迫而来,但却未再复归回去。在趣听脱口秀协会成立以来的一年中,演员人数较最早时翻了5倍,会员数已逾1000+,“零散段子”的开放麦也从一个学期两次到现在几乎每周一次。
更加高频的演出给了演员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站上舞台、直面观众的演出让他们的话语更加鲜活,实现着从“谜语人”到“搞笑男”“搞笑女”的蜕变。社团的成立不仅传播、丰富脱口秀这一喜剧形式,为大家带来欢乐、为燕园增添活力,更重要的是要树立、传递一种幽默、乐观的人生态度。脱口秀是一个能让观众快速进入状态、开怀大笑的喜剧,笑是生活的解药,在减轻同学们日常的心理压力的同时,也给同学们提供了表达自己的渠道。
洞察是表达的基石,好笑是开出来的花,真诚是核心的力量。脱口秀讲的是自己的事,分享自己的经历、自己对生活的观察,用真诚的情感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发掘自己的内心。作为一门真诚的艺术,脱口秀不应该是为了搞笑而搞笑。希亚谈到:“理想中脱口秀的样子是,好笑且有洞察力的,可以让听者在快乐的同时产生思考。”北大聚集着更多学习能力强、洞察能力强、高文化素质的年轻人,伴随着多元化知识的融合与大量的产出积累、连绵不断的快乐笑声,我们相信、我们期待,在北大的土壤上,这种真诚的艺术将被带向更远,为这个行业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脱口秀“开放麦”演出在无数个周六晚间如期而至
无从得知,更多可能
脱口秀应该是什么样子?是否应该坦露自我、揭示缺陷?是否应该不惧冒犯、态度鲜明?如果没有负担、没有情绪,没有击中任何人的共鸣,没有做任何人的“嘴替”,那么你是否还会被一段话击中,会觉得很好笑?与表演无关,即便只是一个普通的脱口秀爱好者,也难免会思考脱口秀文化将要走向何方的问题。近年来,脱口秀综艺电视节目大热,但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脱口秀自诞生伊始,便带有“underground”的特点。这意味着,脱口秀的表演形式和内容好像天然地更适合小剧场。这似乎成为了脱口秀发展的“悖论”:草根化、underground的表演场域最能展现演员真实的一面,但观众范围也受到限制;线上脱口秀节目作为宣传平台,能让大家了解线下演出和演员,但线上的氛围感、距离感明显不比线下,况且在线上表演中“抛梗”也更容易引发各类网络争议。这些迷思即便在社会面上也还没有答案,或许正如每一种曾经爆火的现象一般,脱口秀的未来尚且无从得知。
这些问题同样引起了北大脱口秀人的思考。作为一家最新成立的兴趣社团,或许他们本无需考虑作为艺术形式的“脱口秀”的明天,但他们俨然心怀着身为“爱好者”的责任。虽然只是一些平平无奇的“校园脱口秀爱好者”,但在燕园这片土地上,那些天然的情怀、朴素的冲动总是更能被激发。对一些“无从得知”问题的思考,总是想要在这里生发出更多可能,生发出实际的改变。
脱口秀开放麦谢幕
“今晚的演出到此结束,如果今天让你开怀大笑了,欢迎下周再遇,如果没笑,求树洞下手轻一点。今晚有你们真好,愿你们这一夜过得愉快!
我是天启,我们下周再会咯~”
在今后的更多周六里,光华老楼的某个角落还会传来阵阵笑声。窗外骑行的人们或许根本无从得知,在周末深夜的教学楼,到底什么事情这么好笑。
“不过,鉴于快乐的传播比推送的转发可快多了……”
他们会知道的。
来源: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