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沈阳海尔冰箱智能工厂,智能运送设备在空中和地面不停穿梭,生产线上机器人手臂挥舞不停,平均每10秒钟就有一台冰箱下线。这家被誉为“灯塔工厂”的智能化生产基地,已成为沈阳智能制造快速发展的缩影。
曾经机器轰鸣的车间变得安静高效,老师傅们从车床前退居幕后,成为操控智能系统的“数字工匠”。这不是未来图景,而是当下沈阳制造业的日常。
在沈阳海尔冰箱智能工厂,智能运送设备在空中和地面不停穿梭,生产线上机器人手臂挥舞不停,平均每10秒钟就有一台冰箱下线。这家被誉为“灯塔工厂”的智能化生产基地,已成为沈阳智能制造快速发展的缩影。
几公里外,沈鼓集团转子车间里,数控车工马长好端坐在工位机前,通过“云网”系统获取当天加工任务。从接收工单到准备物料再到录入数据,一切在指尖轻触间完成。而几年前,这些环节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
沈阳,这个曾经以传统制造业闻名的老工业基地,正在上演一场静默的智能化革命。截至2025年,沈阳市累计推进智能升级项目476个,数字化应用场景项目425个,建成智能工厂45个,数字化车间73个。
在东北制药原料药厂区的智能化生产线上,工人通过电脑显示屏实时查看参数,操作流程更加规范精准。在新晨动力机械的数字化车间,运营成本降低约17.6%,研发周期缩短33%,产品不良率下降近四成。
政策支持为转型注入强劲动力。沈阳市推出《支持产业数字化试点示范项目管理实施细则》,推进“评估贯标-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灯塔工厂”全生命周期改造。同时实施的“双百培育工程”,每年滚动推进100个智能升级项目和100个数字化应用场景项目。
生产效率提升是智能改造最直接的成果。沈鼓集团自主设计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了对人、机、料、法、环全方位线上管理,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12.9%,关键零部件加工效率提升28.2%,每年节约190余万张图纸。
三一重装沈阳工厂的智能化改造同样令人瞩目。在焊接及装配车间,几十台机器人精准配送物料;在下料车间,从钢材上料、切割、分拣到成型实现全自动生产,产能提升105%,年节约费用超千万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能耗的降低。通过智能化管理,三一重装的万元销售能耗降低42%。这种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为传统重工业城市转型提供了新思路。
智能化浪潮中,最深刻的变化发生在工人身上。北方重工的老车工张宇峰从业二十多年后,发现自己需要重新定位职业角色。
当智能机械臂进入车间,张宇峰一度担心自己的手艺会“不值钱”。但公司组织的培训让他找到了新方向。白天他在电脑上练习三维建模,下班后到加工中心实操,晚上回家研读编程书籍。
“我已经做好了终生当‘学徒’的准备。”沈鼓集团的马长好坦言。这位有19年工龄的老师傅,近年来参加了精益管理、专项技能提升、创新方法等一系列培训,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在抚顺新钢铁,公司投入2000余万元建设技能实训中心,开展通用工种实训和关键岗位模拟培训。一年多时间里,已有超500名职工参加钳工、电工等培训,实现从“操作工”到“数字工匠”的转变。
核心技术突破是沈阳制造业逆袭的关键。沈阳机床集团历时7年,投入11亿元,最终自主开发出i5智能数控系统,让数控机床真正拥有了“中国大脑”。
这一突破彻底打破了少数国际巨头对机床运动控制系统的长期垄断。搭载国产数控系统的智能机床实现了进口机床的加工精度,却拥有更优的性价比。
在沈阳微控飞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密闭真空容器内的转子以每分钟最高4.1万转的速度飞驰旋转,实现动能与电能的高效转换。成立短短5年,这家公司就成长为辽宁首家制造业独角兽企业,业绩呈几何级数增长。
新松机器人则将人工智能与各种品类机器人深度结合,通过自然语言实现人机交互。这种创新让工业机器人变得更加智能和灵活,应用场景不断扩展。
沈阳的智能化转型不是企业单打独斗,而是整个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沈阳市以“聚链成群、聚群成势”的思路打造10个重点产业集群,建立产业集群工作推进专班。
浑南科技城作为核心发展板块的首个重点项目,已集中入驻50个重点科技项目,包括3个院士科技创新中心和34个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这些优质创新资源的集聚,为沈阳智能化转型提供持续动力。
目前,沈阳市10个重点产业集群规模总量已达9000亿元,集聚工业企业超2700家,其中4个产业集群突破千亿级别。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集群更是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彰显沈阳在高端制造领域的实力。
傍晚时分,北方重工生产指挥中心,副主任葛萌正通过大数据平台监控各车间生产情况。屏幕上的数据实时跳动,每一条都链接着生产线的具体环节。相比几年前需要“挨个车间跑”的日子,现在轻点鼠标就能掌握全局。
“过去总听新闻里报大数据、信息化,没什么实际感受。”葛萌感叹,“但现在我们真切看到大数据平台对传统制造业的深刻改变,这种工作效率的提升颠覆认知。”
截至2025年,沈阳全市新增科技型企业2110家,总数突破2.4万家,持续保持东北第一。这些数字背后,是这座老工业基地焕发的新生机。
来源:围炉笔谈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