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锡尼镇,一场静悄悄的社区治理变革正在发生。物业费支出公开透明,居民带着小板凳围坐共商事务,“信托制物业”与“暖邻凳凳会”的有机融合,正在重塑基层社区的治理生态。
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锡尼镇,一场静悄悄的社区治理变革正在发生。物业费支出公开透明,居民带着小板凳围坐共商事务,“信托制物业”与“暖邻凳凳会”的有机融合,正在重塑基层社区的治理生态。
近年来,物业纠纷频发与居民参与治理不足成为城镇社区治理面临的两大难题。物业费使用不透明是居民与物业之间矛盾的根源之一,针对这一问题,锡尼镇引入了“信托制物业”,将物业费存入专用信托账户,通过手机小程序实时公开收支情况,物业公司按固定比例提取酬金。每一笔资金的流动都清清楚楚,居民可以随时查询,物业费成为一笔“明白账”。
通过这种机制,物业公司按效取酬,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收益。透明化的管理不仅让居民交费更心甘情愿,还倒逼物业公司提升服务质量。数据显示,新模式运行以来,锡尼镇的物业费收缴率从不足60%提升至85%以上,物业投诉量下降超70%。“以前总觉得物业费是一笔糊涂账,现在每一分钱都看得明明白白,交费也心甘情愿。”11月11日,锡尼镇民乐社区居民李玉花拿出手机给记者看物业费的收支情况。
破解社区治理的另一个难题,就是提升居民的参与感。在锡尼镇,“暖邻凳凳会”提供了制度化的参与渠道,居民带着小板凳围坐在一起,与社区干部、物业代表面对面共商小区事务。“暖邻凳凳会”并非随意的闲聊,而是有章可循的民主协商。锡尼镇形成了“七步议事法”,从提议、审议、商议到决议、执行、监督、评议,构成了一个闭环的议事机制。在“暖邻凳凳会”上,居民基于信托账户的数据评议物业服务,物业现场回应质询,双方共同商定下阶段的服务重点和资金预算。通过这种“数据说话、按效付费”的互动,物业管理和服务实现了良性循环。
这套机制不仅解决了物业问题,更激发了居民的共治精神。过去对社区事务漠不关心的居民,如今主动带着小板凳参会,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锡尼镇民乐社区干部崔云龙感慨:“过去70%的精力花在调解物业纠纷上,现在我们可以集中谋划社区发展大事。”
锡尼镇的实践表明,信托制物业通过透明化管理奠定信任基础,“暖邻凳凳会”通过民主协商构建参与通道,两者的结合,既解决了资金使用的信任问题,又充分调动了居民的积极性。这种模式不依赖大规模资金投入,只需通过制度改造和数字化工具,即可满足不同社区的需求。在锡尼镇,“几个小凳凳、一个透明账户、一套议事规则”就能改变社区治理生态。
从老旧小区到新建社区,从资金管理到具体事务,这一模式展现出强大的适应性。更值得注意的是,它不仅解决了具体问题,还通过制度化参与培育了居民的共治精神,增强了社区凝聚力。锡尼镇民乐社区居民赵二喜感慨地说:“过去觉得小区是‘他们’的,现在觉得小区是‘我们’的。”
如今,在锡尼镇,带着小板凳参加社区议事已成为居民的生活常态。制度设计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结合,让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目标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锡尼镇的实践表明,社区治理的终极目标,不仅是解决矛盾纠纷,更是让每一位居民感受到“家”的归属感和“主人翁”的责任感。这一探索,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鉴,让社区治理焕发出新的活力。(记者 郝雪莲 实习生 高旭)
来源:金台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