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岁男子一年吃50次他达拉非,一年后房颤,医生:无知害了他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4 10:12 1

摘要:前些天一个朋友转来一则新闻,说一位58岁的男子,因为一年服用了大约50次他达拉非,最后发展成了房颤。医生的评价是:无知害了他。这事听着挺惊悚,其实在门诊里也不稀奇。

前些天一个朋友转来一则新闻,说一位58岁的男子,因为一年服用了大约50次他达拉非,最后发展成了房颤。医生的评价是:无知害了他。这事听着挺惊悚,其实在门诊里也不稀奇。

随着年纪增长,很多人都会遇到一些功能上的变化,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得心应手,便开始寻求“辅助”。而他达拉非,这个名字在不少中老年男性群体中,几乎成了“信仰”。

它被当作一种“安全的助力”,在饭局后、节假日前,甚至只是为了“保险起见”,被频繁服用。但问题在于,很多人并不理解它的机制,更不了解它的禁忌和风险。这不是一种万能药,也不是“壮阳神器”。

他达拉非是一种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通过扩张血管、改善血流来发挥作用。听上去很美好,但它的“副作用”,正是建立在这种机制之上。血管舒张并不是无代价的。

尤其是对于那些血管本身就不太健康、心脏功能本就不稳定的人来说,这种“帮助”很可能成为压垮系统的最后一根稻草。房颤,也就是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它会让心跳不规律、过快,增加中风和心衰的风险。

而那位男子,一年吃了50次,大约每周一次,这种频率听起来并不“滥用”,但背后的风险却被严重低估了。他达拉非并非“按次数来决定是否安全”,而是取决于使用者的基础健康状况。

很多人把它当作“吃完就精神百倍”的仙丹,却忽视了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要求。

尤其是夜间使用时,血压本就偏低,再加上药物本身的扩血管作用,心脏容易陷入供血不足的状态,诱发房颤的风险也就随之增加。更讽刺的是,很多人并不觉得自己有心脏病。

平时不痛不晕,爬楼也还可以,就以为自己没问题。但房颤的背后,往往是隐匿的心脏结构变化,比如左心房扩大、心肌纤维化、心脏自主神经紊乱等。这些不是靠“感觉良好”就能判断的。

更别说,还有不少人同时在服用降压药、硝酸酯类药物,这些跟他达拉非存在严重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引起血压骤降,甚至猝死。所以,“无知害了他”这句评论,看似冷酷,其实非常现实。

当一个药品被过度神化时,它的风险也被极度低估。现实中,有不少人把他达拉非当作“保健品”,甚至“长期服用更有效”这种说法也在坊间流传。

这类观念的传播,往往是因为人们更愿意相信“简单直接”的方案,而不愿意面对复杂的身体问题。情绪、关系、健康,这些才是真正影响功能的根本因素。但这些问题太难谈、太难解决,于是人们更愿意依赖一粒药丸。

久而久之,身体被“越帮越忙”。有些人甚至一边抽烟喝酒熬夜,一边靠他达拉非维持状态,就像开着一个漏油的发动机,还要一脚油门踩到底。房颤不只是一个“心跳不齐”的小毛病

研究显示,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是正常人的5倍,一旦出现血栓脱落,可能直接造成脑梗。而且它往往是慢性进行性的,早期还可以间歇发作,到了后期,就成了持续性的顽疾。

而那位男子的房颤,一开始不过是偶发型,后来发展成持续性,连平时睡觉都感觉“心慌慌”。医生告诉他必须终身吃抗凝药,他这才意识到,“那粒小药丸”带来的并不是自由,而是另一种长期的束缚。

药物从来不是万能的,更不是免费的。它能带来一时的改善,但也可能引出长期的代价。尤其是在不了解身体状况、没有专业指导的前提下,频繁服药是一种冒险行为。我见过太多类似的例子。

有的人服用后出现头痛、消化不良,甚至视力模糊;有的人则因为与其他药物冲突,导致低血压晕倒。还有人因为误信“每天一粒更有效”,结果出现了持续性的勃起障碍,反而彻底失去了信心。

性功能问题,本质是身体健康的信号灯,而不是孤立的事件。它可能反映出血管系统的问题,也可能与内分泌、心理状态有关。但很多人只盯着“最后的表现”,不愿意从源头去解决。这不仅是对身体的误解,也是对自我认知的错位。

当一个人过于依赖药物来证明“自己还行”,其实已经陷入对自我能力的怀疑。而这种怀疑,才是更深层的焦虑来源。他达拉非不是“罪魁祸首”,但它确实可能成为“最后一根稻草”。关键在于,它不是谁都可以随便用的。

它的说明书上写得清清楚楚——有心血管疾病史的人群需慎用,尤其是三个月内有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的人群,根本不建议使用。而很多人连说明书都没看过,就靠着“别人说没事”来决定是否服用。

这其实是我们社会对药品认知的一种盲区。在一些社交场合,谈起他达拉非,不少人甚至带着一点“自豪”——觉得自己掌握了某种秘密武器。但健康,从来不是靠“秘密”维持的,而是靠知晓与节制。

信息匮乏,才是最大的风险来源。我们并不否定这类药物的作用,它确实可以在合适的情况下改善某些问题,提升生活质量。但前提是,要有清晰的判断,必要的检查,还有对身体的敬畏。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吃了多少次他达拉非,而在于“吃之前你知道了多少”。医学不是玄学,它讲求的是个体化评估。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风险承受能力也不同,不能因为“别人吃了没事”,就盲目照搬。

那位男子的遭遇,或许能给很多人一个提醒。身体是自己的,你怎么用它,它就怎么回应你。一时的“顺利”,可能换来长久的代价。健康从来都不是靠补救维持的,而是靠认知和选择。

参考资料:
[1]李艳,刘建民.房颤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循环杂志,2023,38(06):527-531.
[2]陈红,王蕾.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的不良反应及安全性监测[J].中国药事,2022,36(09):963-968.
[3]刘明,周伟.老年男性性功能障碍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1,40(10):1131-1135.

来源:药理新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