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蒲扇,半生济公:我演的不是角色,是人间的善意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3 20:37 1

摘要:整理旧物时,指尖触到一个褪色的布包,里面裹着那把伴随我多年的蒲扇——扇面上“济公”二字的墨迹已有些模糊,边缘却被摩挲得光滑发亮。这把扇子,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与济公跨越半生的缘分。有人问我,52岁才演济公,后悔过吗?我总笑着摇头:不后悔,因为济公不是我演活

整理旧物时,指尖触到一个褪色的布包,里面裹着那把伴随我多年的蒲扇——扇面上“济公”二字的墨迹已有些模糊,边缘却被摩挲得光滑发亮。这把扇子,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与济公跨越半生的缘分。有人问我,52岁才演济公,后悔过吗?我总笑着摇头:不后悔,因为济公不是我演活的角色,而是住进我心里的“老师”,教会我如何做演员,更教会我如何做人。

1984年,我接到《济公》邀约时,正在剧院排演一出哑剧。那天导演找到我,递过剧本说:“游本昌,这个疯疯癫癫又心怀慈悲的济公,非你莫属。”我翻开剧本,看着“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的唱词,忽然想起年轻时在街头观察到的乞丐——他们虽衣衫褴褛,眼里却藏着对生活的韧性。我暗下决心:要演济公,就不能只演他的“疯”,更要演他的“善”,演他“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通透。

为了贴近济公的形象,我开始了一场“沉浸式”的体验。我穿上打补丁的粗布衣服,趿拉着草鞋,每天在杭州灵隐寺周边转悠,看僧人扫地、念经,听香客讲济公“惩恶扬善”的传说。有一次,我在寺外的茶馆遇到一位老茶客,他说:“济公和尚啊,看似疯疯癫癫,却总在老百姓最难的时候出现。”这句话点醒了我——济公的“疯”是表象,“慈悲”才是内核。于是我琢磨出一个细节:每次济公遇到受苦的人,扇子都会轻轻一摇,眼神里的戏谑会瞬间转为温柔,就像春风拂过寒冬。

拍摄“济公救孕妇”那场戏时,正值盛夏,阳光毒辣得能把地面烤出油。我穿着厚重的袈裟,在滚烫的石板路上跑了一遍又一遍,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模糊了视线,却不敢停下。有个场工心疼我,递来一瓶冰水,我摆摆手说:“济公救人时,哪会顾得上热?”当镜头里的济公抱着孕妇,一步步走向安全地带,我忽然觉得,身上的袈裟不再沉重,反而像披了一层光——那是角色赋予我的力量,也是“为百姓做事”的信仰在发光。

最难忘的是拍“济公烧自己房舍”的戏。剧本里写着,济公为了资助穷苦书生,一把火烧了自己的破庙。拍摄时,火光冲天,热浪灼人,我站在火堆旁,看着“房舍”化为灰烬,忽然想起自己跑龙套时的日子——那时我住在不足十平米的小屋里,冬天漏风,夏天漏雨,却总把省下来的钱买剧本、学表演。我忽然懂了济公烧房的心境:真正的富足,从不是拥有多少财富,而是能为别人带去多少温暖。那场戏,我没有用任何夸张的表情,只是静静地站在火堆旁,眼里含着泪,却笑着说:“烧得好,烧得好啊!”导演后来告诉我,这个镜头一条过,因为“眼里的戏太真了”。

《济公》播出后,我成了家喻户晓的“济公爷爷”。走到街上,总能被老百姓围起来,有人送鸡蛋,有人送布鞋,说“济公师傅,您可得多演些好角色”。有一次,一个小朋友拉着我的手说:“爷爷,我以后也要像济公一样,帮助别人。”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演员的使命,从来不是让自己出名,而是用角色传递正能量,让善良的种子在观众心里生根发芽。就像济公的扇子,轻轻一扇,就能拂去人们心里的尘埃,带来温暖与希望。

后来有人问我,济公这个角色为什么能火几十年?我想,是因为济公身上的“真”——他不完美,会贪吃,会耍小聪明,却始终心怀百姓;他不富有,却愿意倾其所有帮助别人。这就像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不完美,都会有迷茫,却始终能在善良的指引下,找到前行的方向。

如今我92岁了,依然会时不时拿出那把蒲扇,轻轻摇几下,仿佛还能听到当年的唱词:“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儿破……”我知道,济公的故事不会结束,因为善良与慈悲,是永远不会过时的主题。就像我常说的“人在哪儿,哪儿就是战场”,无论是在舞台上、镜头前,还是在养老院的小院子里,我都会带着济公的初心,继续“修行”——用热爱传递温暖,用善良照亮人心。

这就是我与济公的故事,一段始于一把蒲扇的缘分,一场贯穿半生的“善意修行”。我始终相信,只要我们心怀善意,坚守初心,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人生里的“济公”,用平凡的举动,书写不平凡的人生。

你心中的济公是什么样的呢,欢迎评论区留言

来源:济公爷爷游本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