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译丛系列共读开启!他们从未谋面,却共同定义了自由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3 21:36 1

摘要:自第一本书出版以来,理想国译丛已经出版至第七十五本。这些年,我们在阅读中一同思考、困惑、好奇,也一次次重新理解世界。理想国译丛延续着中国近代翻译传统中的开放与反思——他人的思想与故事,不只是供我们借鉴的工具,更是通往世界复杂性的一扇窗。所以我们希望你在这里获得

《欧洲告急:丘吉尔、奥威尔与自由之战》M072

️朱珠、吕品、XY

⏰2025.11.25—12.12

✉️

致每一位在阅读中相遇的朋友:

你好呀。

不知道你是在什么时候,与理想国译丛相遇的?

自第一本书出版以来,理想国译丛已经出版至第七十五本。这些年,我们在阅读中一同思考、困惑、好奇,也一次次重新理解世界。理想国译丛延续着中国近代翻译传统中的开放与反思——他人的思想与故事,不只是供我们借鉴的工具,更是通往世界复杂性的一扇窗。所以我们希望你在这里获得的,不是被教导的知识,而是一种被点亮的心智。

“点亮”“转型”“他人的经验”,是理想国译丛一直以来的选择标准。

我们谈论“点亮”,因为阅读能在某个瞬间让人重新看到自己与世界;我们谈论“转型”,因为我们关注的不只是中国的变化,也包括世界其他地方的命运与生活史——它们相互映照,构成了一个时代的呼吸;我们谈论“他人的经验”,因为理解他人,是理解自我的开始。

这些年来,无论外界如何纷杂,这个初心从未改变。但是我们也明白,在今天这样一个习惯轻松、追求快速的时代,继续背负“厚重”,是一件越来越难的事。感谢你,没有丢掉好奇心,依然愿意和我们站在一起,通过阅读走近世界、理解他人,并重新思考自我。

去年,我们开始了试读计划;今年,又小范围地进行了两次共读。看到大家晒出书架上整整一排M译丛,分享阅读中的思考与感动,我们感受到一种久违的理解与陪伴。正是这些陪伴,让我们决定和你一起出发,正式开启【M译丛系列共读】。

这一次,我们希望把那些孤独的阅读时光连接起来,每一期的共读书目,会结合新书与参与读者的反馈来选定;共读节奏会根据书的主题灵活调整,也会邀请学者、译者、编辑和UP主朋友们共同讨论。

我们始终相信,阅读是一种穿越时间与语言的相遇。

如果你还喜欢读书,还愿意了解“外面”的故事,还享受思考带来的那份踏实——我们真心邀请你,一起加入这场阅读之旅。

——理想的编辑部

《大清算》试读招募读者晒图 & 两次共读活动读者反馈

活动介绍

自由,一直是人类反复追问却始终难以抵达的主题。

不同时代下,人们对于自由的追求也各有不同,在当下自由或许不再意味着单纯的“没有束缚”,而更像是一种在复杂现实中不断辨认自我、挣脱内在规训的能力。

正因如此,第一期【M译丛系列共读】,我们选择了这本——《欧洲告急:丘吉尔、奥威尔与自由之战》。它通过两位看似立场相异、却同样捍卫自由的思想者,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也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在回望他们为自由而战的年代时,也能更清晰地思考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自由与责任。

一位是雄辩、张扬的政治家,在议会中力排众议,对抗席卷欧洲的绥靖逆流;一位是内向、冷峻的作家,在书斋与战火中,用笔刻下对极权主义的深刻洞察。

这本书的作者、普利策奖得主托马斯·E.里克斯,以非凡的洞察力,将两条平行的人生轨迹交织在一起。我们能看到丘吉尔从“麻烦政客”成长为战时领袖的落魄与坚韧;也会见证奥威尔从缅甸警察到西班牙内战前线士兵的蜕变与思考。他们都曾与死神擦肩而过,都曾是不被主流接纳的“边缘人”。 然而,正是这份孤独的坚守,让他们看到了20世纪欧洲黑暗时刻的核心危机:当国家权力无限膨胀,个人的思想与自由正面临被碾碎的威胁。

奥威尔说:“如果自由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有权告诉人们他们不想听的东西。”而丘吉尔用行动证明,永不停止战斗是自由最后的堡垒。

穿越历史,在舆论喧嚣、真相难辨的今天,他们的故事同样照见当下的困惑:我们如何保持独立的批判性思维?如何捍卫说出真相的勇气?

我们特别邀请本书译者朱珠、吕品,编辑XY在群内分享答疑。让我们一同回到那个命悬一线的年代,在这本双人传记中,重思自由的珍贵价值。

活动安排

▪️共读答疑

《欧洲告急》译者朱珠、吕品,以及编辑XY作为领读人来为大家进行两次专属答疑。

▪️共读圆桌

不定期组织主题圆桌讨论,成员围绕指定话题展开交流。

▪️共读资料

编辑XY将以自身的经验为切入点,带来独到的阅读建议与幕后故事。

▪️共读结营

译者和编辑与大家一起聊聊翻译与编辑过程中的点滴故事,以及在书里、书外延伸出的真实情感与思考。

朱珠

《欧洲告急》译者,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翻译学博士,现任英国阿伯丁大学现代语言及口笔译专业主任。研究领域涉及翻译学、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等。从事英语作品汉译工作多年,广泛涉及历史、社会、文化等各类题材。

吕品

《欧洲告急》译者,香港科技大学细胞生物学博士,在英国学术、新闻及商业机构工作多年,曾经担任英国《卫报》中文版主编及英文评论版编辑,对英国时事、文化、媒体具有深入了解。目前在英国从事卫生经济学领域的循证医疗传播工作。

吕品、朱珠合译的《克里米亚战争》(奥兰多·费吉斯著)和《哲学小史》(奈杰尔·沃伯顿著)分别在2018年和2021年由“理想国”推出。

XY

《欧洲告急》编辑

参与须知

1️⃣ 在理想国微信小店购买《欧洲告急》共读门票,即可参与共读;

2️⃣ 活动将在共读企业微信群进行,报名后请添加小助手企业微信,发送订单购买截图,等待入群邀请;

3️⃣ 为保证大家的共读体验,确保购书读者在共读开始前收到书籍,本次含书票档(78.4元)的购买截止时间为11月20日18:00 。11月20日18:00之后,您仍可选择不含书票档(29.9元)报名参与本次共读。

4️⃣11月22日18:00前可取消订单,取消即视为放弃共读参与资格,无法入群参与讨论,退款将于5个工作日内退还至原支付账户。11月22日18:00后不再接受取消订单。

5️⃣活动最终解释权归理想国所有。

旧秩序正在走向终结。1945年2月,雅尔塔峰会结束后,丘吉尔登上停靠在埃及亚历山大港的昆西号巡洋舰,最后一次见到罗斯福。后来,丘吉尔写道:“我感到他生命的气息已经变得非常微弱。”两个月后,罗斯福去世。

令人费解的是,战争期间经常游走四方的丘吉尔,此时却以公务繁忙为由,决定不参加罗斯福的葬礼。丘吉尔在战争期间去过世界上很多地方,这种说法显然站不住脚。他似乎认为,在向美国人卑躬屈膝五年之久后,终于轮到美国人主动来找他了。“我认为杜鲁门总统应该来我们这里。”他在给国王的信中解释自己不去美国的原因时这样说道。然后,尽管他声称有紧急的政府事务缠身,却仍然去了乡村度周末,还跟女儿尽兴地跳了一支维也纳华尔兹,结果跳得头晕目眩,忙说“停下”,然后摇摇晃晃走向一把椅子坐下。一位在当时见过丘吉尔的议员说,他似乎对罗斯福的死“无动于衷”。

罗伊·詹金斯在他为丘吉尔写的传记中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更有可能的是,丘吉尔和罗斯福之间的情感联系从来没有像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密切,”他评论道,“他们之间更像是环境造就的权宜性伙伴关系,而不是个人之间的友谊。”

丘吉尔圈子里的一些人开始相信,因为他低估了罗斯福,最终被罗斯福玩弄于股掌之上。长期担任丘吉尔顾问的德斯蒙德·莫顿认为,丘吉尔一半的美国血统可能“让他对罗斯福推翻大英帝国的目标视而不见,让罗斯福得手了”。

这种观点反映的是对历史的无知。在罗斯福出现之前的十几年,大英帝国就已经走向衰落。英国在19世纪末便已经失去了工业主导地位,在“一战”中耗尽人力,又在“二战”中耗尽了剩余的物力。

战争到了这个阶段,唯一能使丘吉尔兴奋的事情就是视察前线。1945年3月,他兴奋地走上德国莱茵河上的一座桥梁,站在那里。当时在场的威廉·辛普森将军见了,惊恐不已。辛普森将军来自得克萨斯州,为人低调,当时是美军的一名高级指挥官,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记得他,这一点颇不公平。

辛普森对丘吉尔说:“首相,你前面有狙击手,他们正在炮击桥的两侧,现在又开始炮击你身后的道路。我不能承担你留在这里的责任,必须请你离开。”丘吉尔反应激烈,抓着桥上一条已经断裂的主梁,回头生气地看着辛普森。但是,在噘了噘嘴之后,他态度软下来,静静地离开了这个危险的地方。这些小插曲,正如维奥莱特·博纳姆·卡特所评论的那样,显示了丘吉尔“永恒的童心”。人们一定也想知道,丘吉尔当时是否意识到,他在世界上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做的了,在战争即将结束时战死沙场或许也是退出世界舞台的一个好办法。

对丘吉尔来说,战争将以泪水结束,就像战争曾以泪水开启那样。1945年5月,希特勒死亡,德国战败,丘吉尔与战时内阁的每一位成员真诚握手。布鲁克写道:“他非常友好地感谢我们每个人,眼里含着泪水,感谢我们在战争中所做的一切,以及我们‘从阿拉曼一路走到今天’所付出的无尽努力。”

1940年5月,丘吉尔在演说中提到将献出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现实中他绝对献出了辛劳、眼泪和汗水。在现代世界领导人中,也许没有哪位像丘吉尔一样,在任职首相期间那样频繁地在公众面前流泪。这一点特别值得注意,因为正如西蒙·沙玛所指出的那样,丘吉尔的眼泪出现在“一个将情绪外露视为一种极其糟糕的做派的文化中”。

丘吉尔经常流泪哭泣,不仅仅是在严肃的仪式上,也不仅仅是在个人悲伤的时刻,而是在谈话和公开演讲中。可以说,这是他领导风格的一个基本要素,非常不像英国人,因此作为一位英国领导人,这一点更加引人注目。当然,这也反映了他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缺乏界限感,这一点也颇为奇怪。

有一次,丘吉尔因为肺炎前往摩洛哥疗养,康复后回到英国。在他心爱的下议院里,他还没有坐下来,“就有两滴很大的眼泪滑过脸颊流下”。他甚至可以在口授演讲内容时把自己感动得泪流满面。“他可能会来回走动几分钟,自言自语推敲句子用语。”他的一名秘书回忆说,“有时他的声音会变得沉重,偶尔还会有一滴眼泪顺着脸颊流下。”有一次,丘吉尔向布鲁克将军述说在战时担任首相的巨大压力,说着说着便开始哭泣。布鲁克写道:“泪水顺着他的脸庞流下。”

丘吉尔在公开场合流泪,也许是他压力巨大的一种表现。即便如此,这也不是他政治上的弱点,相反是一种力量。英国人民在战争中深受苦难,约有67,000名英国平民在战争期间死于炸弹和导弹袭击,以及袭击所引起的火灾和建筑物坍塌,这一切都实实在在地发生在“家门口”。丘吉尔的眼泪让英国人看到自己的领袖是一个有感情的人,这在一个阶级间存在巨大隔阂和不信任感的国家并不容易做到。

尽管如此,丘吉尔的许多眼泪可能主要是为了自己而流,或者说是为了自己的目的而流。丘吉尔很清楚,如果他自己不感动,他身边的人也不会感动。“演说家是众人激情的化身,”他在写于1897年早期、从未发表的文章《修辞的支架》中断言道,“要让众人感动落泪,他自己必须先落泪。为了说服他们,他自己必须首先相信。”

丘吉尔的泪水意味着什么?德斯蒙德·莫顿爵士在战争期间与丘吉尔关系密切,但后来对丘吉尔却保持着严厉的评判态度。他认为丘吉尔对权力的热爱远远超过他对人的热爱,甚至表示丘吉尔几乎完全缺乏共情能力。他写道:“温斯顿根本就不知道别人为他承担了多少麻烦。”另一位丘吉尔曾经的盟友和助手罗伯特·布思比也有类似的说法:“温斯顿总是很难进入别人的心灵。”他写道:“‘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一直是他对别人的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戒律。”但是,他又补充说,这在丘吉尔身上并非一个不好的特征,因为“如果一个人的性格中没有无情的因素,他就不可能对抗希特勒”。

*如果你在本次共读活动中有愉快的体验,欢迎持续关注【M译丛系列共读】!我们预计将在12月与大家再次相聚,共读下一本书——《蛛网资本主义:全球精英如何从新兴市场攫取利益》。

M译丛系列共读第一期《欧洲告急》共读

讲述丘吉尔、奥威尔对自由的坚守

译者朱珠、吕平,编辑XY

带你一同回到20世纪欧洲最危急的时刻

重思自由的珍贵价值

来源:理想国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