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9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指导、中国卒中专科联盟和健康报社联合主办的“中风识别”全国脑卒中健康科普作品征集活动总结会在北京召开。
11月9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指导、中国卒中专科联盟和健康报社联合主办的“中风识别”全国脑卒中健康科普作品征集活动总结会在北京召开。
“中风识别”全国脑卒中健康科普作品征集活动总结会现场
本次活动累计收到来自全国多地的科普作品500余件,线上投票超434万张,覆盖人群超1170万人次。这一系列数字,体现了公众对脑卒中防治问题的广泛关注,也见证了每一位科普创作者的探索与努力。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委会主任委员吉训明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委会主任委员吉训明指出,我国每年新增脑卒中患者超过300万名,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为此,国家已将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列为“健康中国行动”的核心任务,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到《加强脑卒中防治工作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综合方案》,一系列政策文件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科普先行”的明确导向,旨在加速构建“早识别、早干预、早康复”的全链条防治体系。
吉训明对脑卒中防治提出三点期望。一是聚焦需求,提升科普指向性。针对不同人群特征定制差异化科普内容,推动防治知识“精准投递”,确保每一份科普都能“对得上需求、入得了心坎”。二是探寻创新,增强科普实效性。持续探索“科技赋能”与“文化融合”,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解读专业内容,推动科普从“单向传播”转向“双向互动”,使知识传递更具共鸣和感染力。三是强化协同,构建科普长效机制。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医疗机构、社会组织须形成合力,将科普融入日常诊疗、社区服务、学校教育,使“早防早筛,精准识别”成为全民共识的行动指南,并多维度传播慢病和脑卒中的科普宣传。
健康报社总编辑孙伟
健康报社总编辑孙伟表示,脑卒中这一被称为“生命杀手”的疾病,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它的防控,不仅是一场医疗技术的攻坚战,更是一场需要全民参与的健康认知普及战,因此,其防治和健康管理尤为重要。作为有90多年红色历史的医药卫生领域主流媒体,健康报社持续动员各界力量,通过形式多样的脑卒中科普宣传工作,持续挖掘更多脑卒中防控中的典型案例和优秀经验,传递权威声音。
孙伟强调,过去两年,健康报社坚持群策群力、共建共享,打造卒中健康管理平台,孵化虚拟数字人,组织多场权威科普直播,策划拍摄近百个卒中科普短视频,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未来,健康报社将继续发挥媒体平台优势,深化与各方的协同合作,创新科普传播模式,让更多科学、权威的脑卒中防治知识走进社区、走进家庭,助力提升全民健康素养,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媒体力量。
中国卒中专科联盟秘书处主任曹雷
中国卒中专科联盟秘书处主任曹雷对本次活动的整体情况进行了总结。他表示,此次全国脑卒中健康科普作品征集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挖掘出一大批优秀的科普作品和科普人才,还在全社会营造了关注脑卒中防治的良好氛围。联盟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系统梳理和推广优秀作品及经验做法,进一步加强与各地医疗机构、科研单位及社会各界的合作,持续推动脑卒中健康科普工作的常态化、精准化和品牌化发展,为构建更加完善的脑卒中防治体系奠定坚实的科普基础。
本次活动以“普及中风识别知识,践行早防早治理念”为核心目标,通过多元化的科普形式,推动脑卒中防治理念深入千家万户。每位选手都将这一理念贯穿于作品始终,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肯定。本次作品征集活动中,多才多艺的医务人员将专业的脑卒中防治知识,巧妙融入多种大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中,突破了传统科普的单一模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不仅有朗朗上口的快板、情节生动的情景剧,还有生动直观的短视频,深入浅出的长文、互动式海报等,让科普内容更具地域亲和力和文化感染力。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科普创作者们的专业素养和创新精神,更彰显了他们心系群众健康的责任与担当,让原本枯燥的医学知识变得鲜活有趣,真正实现了“让防治知识走进千家万户”的活动初心。
上半场优秀作品展示
下半场优秀作品展示
活动现场,8部作品的创作团队进行了精彩展演,通过多样化的表演形式,生动地宣讲了脑卒中科普知识。多位脑卒中领域的专家代表对参演作品和选手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专家代表们为优秀作品的创作团队和个人颁发十一项荣誉证书,包括“科学金钥证书”“毫厘映真证书”“创见未来证书”“声入人心证书”“学用相长证书”“匠心设计证书”“灵犀共情证书”“科普先锋证书”“光影传神证书”“互动人气证书”,以及授予优秀组织单位“领航组织单位”证书。
文:刘洋
审核:李天舒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来源: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