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的剪辑风波,又一次把媒体的底线撕开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4 09:12 1

摘要:当我反复看那段被拼接的讲话时,脑子里只剩一个念头:这不像是失误,更像是一种姿态。

当我反复看那段被拼接的讲话时,脑子里只剩一个念头:这不像是失误,更像是一种姿态。

他们把前后相隔近一个小时的内容按压在一起,像在暗示观众——你看到的,就是我们想让你看到的。

可问题来了。

当一家号称“客观”“专业”的媒体开始相信这种手法可以轻松脱身,那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它已经忘了新闻是怎么回事。

那封回函,表面在解释,其实在暴露

BBC的回函里摆出五个理由,看似严谨,其实越读越心惊。

一个个拆开,你会发现逻辑就像纸糊的,轻轻一戳就塌。

他们说节目只在英国播出,不在美国。

仿佛地点能自动清除造假的性质。

信息误导从来不是“本地限定”,更不是“区域免责”。

观众在哪里,责任就在哪里。

他们说川普反正已经当选。

这句话的潜台词挺刺耳:

既然你没输,那我歪曲你一句又怎样?

这种论调更像是对事实本身的轻蔑——

仿佛结果足够好,过程就可以乱来。

他们说是为了“缩短时长”,没有恶意。

可如果真是压缩内容,为什么不按顺序剪?

为什么要把前后相隔五十分钟的段落强行缝合?

更巧的是,他们另一档节目也被查出类似操作。

难道碰上同一个人讲话就总会“手滑”?

这已经不是解释,而是套路。

事情真正让人不安的地方

有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

BBC内部的编辑记者“普遍相信公司给出的解释”。

这句话比所有回函都更刺耳。

一个媒体的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它相信自己没有错。

可怕的是内部没人再对事实敏感,对原则警惕。

甚至连“我们是不是做得太过头了”这种最基本的职业自觉都开始消失。

当一个机构开始把误导当作流程,把辩解当作信仰,那才是体系真正腐烂的时候。

有些人会说,这只是西方舆论生态的一角。

但恰恰是这一角,让我们看清了他们如何在“客观”与“立场”之间反复摇摆。

嘴上讲的是规范,手里做的是包装;

讲的是公平,落在内容里的是选择性呈现。

回到最初的问题

说到底,这件事已经不再是川普个人的问题。

也不是某一段视频、某一次剪辑的争议。

真正的问题是:

在这么关键的公共议题里,那些掌握叙事权的媒体,到底有没有把观众当回事?

有没有尊重事实,尊重信息本身的完整性?

有没有意识到,扭曲不是“技术问题”,更不是“剪辑风格”,

而是一种对真相赤裸裸的伤害。

媒体不是不能批评政治人物。

但批评必须来自事实,而不是来自剪刀。

必须来自呈现,而不是来自拼接。

当我们把这些问题看清,就会发现:

这场风波大概不会是结束,它更像是一面镜子。

照出了媒体的态度,也照出了公众的处境。

真相一旦被裁剪,所有判断都会跟着变形。

而媒体的信誉,一旦开始塌陷,靠再多的解释也补不回来。

来源:千卷知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