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噩梦成真!左翼“镜像”崛起,“穷人革命”将重塑欧洲版图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1 21:51 1

摘要:与此同时,在美国本土,总统特朗普的阵营却做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他们宁愿去支持民主党的老对手、前州长安德鲁·科莫,也要不惜一切代价狙击这位新当选的市长。

编辑:香瓜

特朗普的噩梦,居然不是来自中国或俄罗斯,也不是那个他天天挂在嘴边的拜登。

当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传统的政治舞台上时,一个真正的威胁,以一种他最熟悉也最恐惧的方式,悄然在美国的心脏地带生根发芽。

在纽约,一幕奇景正在上演。一群来自欧洲的左翼政客,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纷纷跨过大西洋,前来“朝圣”。

他们朝拜的对象,不是什么华尔街大亨,而是一个年仅34岁的民主社会主义者,一个历史上最年轻的市长、首位穆斯林市长和首位印度裔市长。

与此同时,在美国本土,总统特朗普的阵营却做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他们宁愿去支持民主党的老对手、前州长安德鲁·科莫,也要不惜一切代价狙击这位新当选的市长。

这个让欧洲左翼奉为圭臬、却让本土权力精英视为心腹大患的人,就是佐赫兰·马姆达尼。

马姆达尼的竞选操盘手莫里斯·卡茨为他量身打造的核心口号,把纽约还给人民!”,简单、直接,充满了力量。这句口号,通过无数条在社交媒体上传播的短视频,精准地砸向了纽约的年轻人、工薪阶层和少数族裔。

他承诺的东西更是具体到柴米油盐:推行完全免费的公共交通、建立全民免费的托儿所,甚至要开设政府自营的平价杂货店来对抗通胀。这种接地气的宣传,让欧洲左翼政客们看得心潮澎湃,他们反思自身的宣传话语为何总是那么“乏味”和空洞。

然而,这位“工人阶级代言人”的形象背后,却是一个与“人民”二字相去甚远的出身。马姆达尼的父亲是知名学者,母亲是纪录片导演,他本人曾就读于一年学费高达6.6万美元的顶级私立学校。这种优渥的精英背景,与他口中的“人民革命”叙事形成了巨大的张力,也成了他最容易被攻击的软肋。

更深层的错位在于他的思想根源。他将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定义为“种族灭绝”,甚至声称要逮捕来访的内塔尼亚胡。他会跑到党内大佬查克·舒默的家门口抗议并因此被捕。他还曾与伊玛目西拉杰·瓦哈吉合影,而后者在1993年的世贸爆炸案中被列为“未被起诉的同谋者”。

这些激进的立场和行为,更像是特定学术圈或行动主义圈子的产物,而非他所要代表的普通工薪阶层的普遍诉求。这种错位,让所有攻击他“虚伪”的言论,都显得并非空穴来风。

如果说信使身份的矛盾是暗流,那么授权基础的脆弱则是摆在明面上的巨浪。马姆达尼试图在纽约推动的,是一场颠覆性的社会经济变革。

他计划将企业税率从7.25%一举提高到11.5%,对年收入百万美元以上的富人额外征收2%的税,同时还要冻结全城的租金并大力强化工会的权力。这本质上是要重塑纽约这座全球资本之城的经济根基。

如此宏大的革命蓝图,本应建立在压倒性的民意授权之上。但现实恰恰相反。选举结果显示,他的得票率仅仅略高于50%,而作为独立参选人的前州长科莫,竟获得了超过40%的选票。

这意味着,近半数的纽约市民用选票对他说了“不”。选前的民调也早有预示,当时他的支持率仅为46%,科莫则有31%。唯一的亮点,是他赢得了年轻人压倒性的支持,在30岁以下选民中领先科莫35个百分点。

这场险胜,为他未来的执政埋下了巨大的隐患。这个结果恰恰给了所有反对者一个最完美的借口来抵制他的任何政策。纽约州州长、同属民主党但属于建制派的凯西·霍楚尔可以理直气壮地公开表示,她不会批准这种“缺乏广泛民意基础”的增税方案。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真正的风暴,来自联邦层面。总统特朗普毫不掩饰他对马姆达尼的厌恶,直斥其为“共产主义疯子”和“反犹分子”。更致命的是,特朗普发出了釜底抽薪式的威胁:他警告将把给予纽约市的联邦拨款削减到“最低限度”。

这绝非虚张声势。纽约市每年超过70亿美元的预算依赖联邦政府,像第二大道地铁这样的关键基建项目,更是需要总统的亲自批准。特朗普有着一句话冻结纽约州180亿美元基建资金的“前科”,他的威胁,分量千钧。

于是,一个极具讽刺性的画面出现了。在国际上,马姆达尼是左翼的希望灯塔,他的竞选模式被争相模仿,被看作是直击人心的宣传典范。但在纽约本土,他却陷入了一个被三方势力围堵的“孤岛”。

党内,建制派大佬们对他敬而远之,参议院领袖舒默在整个选举期间都保持着诡异的沉默,未给予任何支持。联邦层面,总统的财政绞索已经套在了纽约的脖子上。

而在华尔街,金融巨头布隆伯格和商界大佬肯·兰贡更是公开抨击他的政策。尽管选举后,对冲基金大佬比尔·阿克曼等人姿态有所放软,表示愿意沟通,但双方根本性的利益冲突难以调和。

有趣的是,马姆达尼自己的政策也加剧了这种内外的割裂。他计划投入1.65亿美元,将纽约打造成对抗联邦的“庇护城市堡垒”。

这一举动,无疑会让他“国际反抗者”的形象更加鲜明,但同时也会让他在本土的战争泥潭中陷得更深。他越是成为国际左翼的榜样,就越是成为本土建制派必须铲除的对象。

特朗普对马姆达尼的恐惧,其实是因为他看到,马姆达尼几乎是完美复制并反转了他自己的民粹动员模式:用左翼的阶级叙事,替代了右翼的民族主义叙事,但底层逻辑都是煽动对立、重塑“人民”的定义。这才是让特朗普阵营真正感到威胁的地方。

因此,马姆达尼的市长之路,与其说是一场市政管理,不如说是一场关于左翼民粹主义在美国政治光谱中究竟能否存活的高风险社会实验。

无论最终成功还是失败,纽约都已经成为了检验这种撕裂性政治模式的第一个战场。而马姆达尼接下来的每一步挣扎,都将迫使整个西方左翼世界去反思那个终极问题:当靠着激昂的口号赢得选举之后,你该如何去面对那个由资本、权力和现实规则交织而成的、冰冷坚硬的治理困境?毕竟,靠口号赢得的权力,终究要靠实绩来守护。

来源:怎么回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