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无人机密布的天空到反步兵雷扎满田野,从俄军16分钟一次的进攻,到乌军96分钟一次的突围尝试,整整一天,红军城和米尔诺赫拉德附近爆发了超过百次战斗。
顿涅茨克红军城的战场上,所谓的“敢死队”冲了15次,死了700多人,没换来哪怕一条生路。
俄军轰炸像不要钱一样,乌军的突围队伍像送快递一样一个接一个上,但每一波都像被提前安排好灭掉的程序一样,连个像样的突破口都没撕开。
从无人机密布的天空到反步兵雷扎满田野,从俄军16分钟一次的进攻,到乌军96分钟一次的突围尝试,整整一天,红军城和米尔诺赫拉德附近爆发了超过百次战斗。
乌克兰在这个区域几乎处于被“无差别围殴”的状态,俄军火力密集得像“开仓送炸弹”,而乌军则像被推上战场的“迷路者”,没有支援、没有补给、没有明确指令,只能硬着头皮顶。
在地图上看,红军城-米尔诺赫拉德这片区域并不大,但对乌军来说,这块地方成了“噩梦之地”。
俄军在这里投入了超过5万人,三大集团军轮番上阵,不断压缩乌军防线。乌军则被层层包围,补给线早就断了,调兵也调不进,退也没法退。
乌军敢死队的15次突围冲锋,就是在这样一个“死局”中发生的。他们不是不知道出去的代价,而是根本没得选。
据日前Mash新闻社报道,700多名冲锋乌军几乎全部阵亡,最后一波冲锋甚至直接冲向了俄军控制的电机厂阵地,结果就是300多人一夜之间几乎全军覆没。
这种突围并不是有组织的战术行动,而更多是“被困部队自发的挣扎”。据俄媒和电报频道透露,被困乌军已经出现“指挥系统崩溃”的迹象。步兵小组只能以6至8人一组乱跑,试图从森林、公路、甚至俄军阵地之间的缝隙中找到一条出路。
但俄军显然早就不打算让他们走。撤离路线上的M-30公路被炮兵死死锁住,格里申方向的森林被无人机24小时覆盖,连“巴巴-雅加”六旋翼无人机运送物资的尝试都被击落了好几架,搞得乌军像是“闯关游戏”,但每一关都布满了雷区和高空俯视的“死亡之眼”。
这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场“围猎”。
如果说阿夫迪夫卡是乌克兰战场上的“消耗之眼”,那么红军城就是“技术围杀”的实验场。俄军在这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他们在无人机、电子战和空天军协同上的优势。
乌军不是没有无人机,但现在的问题是——用不了。俄军通过电子干扰手段,精准锁定乌军无人机的控制频道和反应时间,然后再由空天军出动炸弹,定点清除操作人员。乌军很多时候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被发现和打击的。
而俄军的无人机密度已经到了“比飞鸟还多”的程度。地面上的光纤无人机留下的光纤甚至覆盖了数百公顷的田野,无人机编队像常驻巡逻队一样,24小时监控每一寸土地。一旦发现乌军有动作,炮兵集群立刻就能“秒回”。
不仅是侦察,还有持续的空袭支援。FAB滑翔炸弹的密集度和精度让乌军几乎无处可藏。这种炸弹配合光纤制导和前线无人机,形成了“空-地-点”的闭环打击系统,一旦锁定目标,炸弹就像“点名式送达”。
乌军敢死队的15次突围,在这种技术压制下,几乎就是一次次被系统性“清除”。不是他们不拼命,是他们没办法拼。头顶是无人机,地上是反步兵雷,前方是俄军阵地,背后是断掉的补给。冲出去就是死,留在原地还是死。
乌军其实并不是完全束手无策,在红军城城区内部,他们仍然试图用一些小规模的突击队作战来维持局部控制。乌军不搞传统的分区防守,而是采取“打一块撤一块”的模式。
一个街区清掉俄军后,立刻撤离去下一个街区。不封锁入口,也不设重兵防守,反而把入口封锁任务交给无人机。
这种战术说好听点叫“灵活”,但说难听点就是“被动适应”。他们不是不想死守,而是根本守不住。人手不足、弹药不足、坦克损失严重,甚至连重型装备都不敢用了。
据报道,乌军已经拒绝了德国提供的第二批65辆豹2A6主战坦克和78辆黄鼠狼1A5步兵战车。原因很简单——第一批81辆豹2坦克大部分已经被炸成了废铁。
俄军的巡飞弹和无人机对重型装甲的打击效率太高,乌军坦克上了战场就是“活靶子”。于是他们干脆不再要这些“累赘”,转而依靠灵活小组+无人机进行城区作战。
但问题是,俄军并不打算给他们喘息时间。每一次乌军建立的新防线,很快就被俄军小股突击队渗透。俄军还在试图逼近红军城东部的T-0515公路,并不断从外围压缩包围圈,形成双层闭环。
乌克兰军事专家马绍韦茨直言,除非乌军能大幅增兵并夺回制空权,否则整个战局不会有本质改变。可问题是,增兵从哪来?空权怎么夺?这是个连乌军自己都不敢肯定的问题。
这场战斗至此,已经不是一场“谁指挥更聪明”的较量,而是体系对体系的碰撞。
俄军的打法看似“粗暴”,但背后是清晰的节奏——无人机侦察、电子战干扰、炮兵锁定、空天军轰炸、小股渗透部队推进,每一步都踩在乌军的软肋上。
而乌军的问题不仅是兵力不足,更是体系不完整。无人机操作组被定点清除、补给运输被全面中断、电子干扰下无法组织有效反击。整个作战系统被一环套一环地“拆解”,最后只能靠敢死队式的冲锋来搏一线生机。
但现代战争已经不是靠血拼就能赢的。在技术体系全面压制的背景下,乌军的“勇敢”变成了一种无力的象征。不是他们不想赢,而是没工具、没人手、没支援,连“死得其所”都变成了奢望。
红军城的战局,已经越来越像一场“延迟的失败”。乌军还能撑多久,不是靠意志,而是看俄军什么时候决定收网。
乌军的失败并非完全因为战略失误,而是“体系毁灭”。俄军在红军城区域展示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兵力压制”,而是一整套现代战争体系的“碾压演习”:
无人机全天候巡逻侦察;
电子战干扰压制对方指挥与通信;
空天军提供高频次、高精度的炸弹打击;
炮兵集群锁死通路与补给线;
小股特战队渗透城区、扰乱防线;
舆论和心理战同步进行,削弱士气。
而乌军这边,物资断供、指挥系统失效、重装甲损耗严重、无人机受限、士兵疲惫不堪……最后能用的,就只剩一腔孤勇。
这15次“敢死队”式冲锋,不是要赢,而是为了避免坐以待毙。但问题是,在这场技术主导、信息覆盖、火力精准的现代战争中,勇气已经不是胜负的关键变量了。
你带着AK冲锋,人家用卫星定位+滑翔炸弹回应,怎么拼?
700人、15次冲锋、一次次失败。这些数据摆在桌面上,冷冰冰,但背后是活生生的士兵、一个个家庭。
但更冷的是,这些“敢死队”突围,在今天的战场上,已经不代表希望,而更像是“战术仪式”——一场明知没有结果的程序性动作。
所以,与其说他们冲锋失败,不如说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机会成功。
参考资料:
俄军已多次挫败乌军在克拉斯诺阿尔梅斯克的突围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头条媒体人计划#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来源:议史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