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巧妙地搬出了《塔伊夫协议》。这份文件非同小可,它曾结束了长达十五年的黎巴嫩内战,是这个国家现代政治构架的基石。通过反复重申对协议的遵守,卡西姆试图向外界传递一个信号:真主党的行动不是在破坏秩序,而是在国家共识的框架内行事。
编辑:欣阅
以色列在舍巴农场一带的活动越来越频繁,这块地自从1967年六日战争后就被它占着,半个多世纪过去,黎巴嫩人看在眼里、气在心里。
真主党副总书记纳伊姆·卡西姆最近干脆摊牌了,说得一点也不委婉。他警告,如果黎巴嫩被拖进战争,真主党已经准备就绪,会“全力保卫国家”。
同时,卡西姆直接点了美国的名,说美国根本不是个“诚实的调解人”。嘴上说要“促进和平”,背地里却在帮以色列扩大侵略。
这些话一出口,立马把美以和黎巴嫩之间关于主权的矛盾摆到了台面上,也把这地区紧张局势的微妙氛围展现得淋漓尽致。
卡西姆深知,要想让枪杆子变得有理,就必须先为它披上一件合法的外衣。他的第一步,就是将真主党的武装力量与黎巴嫩的国家主权概念进行无缝焊接。
他巧妙地搬出了《塔伊夫协议》。这份文件非同小可,它曾结束了长达十五年的黎巴嫩内战,是这个国家现代政治构架的基石。通过反复重申对协议的遵守,卡西姆试图向外界传递一个信号:真主党的行动不是在破坏秩序,而是在国家共识的框架内行事。
这番话语既是对国际社会的表态,更是对黎巴嫩国内各派势力的安抚与宣示。
你看,我们不是要另起炉灶,我们的根基就扎在这片土地共同的记忆与法规之中。这直接反击了那些指责其为“国中之国”的声音。
在这样一个多教派、政治脆弱的国家,团结比黄金还贵重。卡西姆高呼“主权属于黎巴嫩人民”、“民族团结是对抗外部威胁的关键”,就是一种高明的政治动员。他试图将国内民众从经济危机的泥潭中暂时拉出来,将所有的愤怒和不满,精准地导向一个共同的外部敌人。
通过这套话术,他完成了身份的升华:真主党不再仅仅是一个武装团体,而是“国家主权的捍卫者”。它的使命被清晰地定义为“解放”,一个充满道德正当性的词汇,足以团结所有将以色列占领视为国耻的黎巴嫩人。
构建完内部的合法性后,卡西姆的矛头便毫不犹豫地转向了外部。他要做的,是系统性地剥掉美国“公正调解人”的外衣,并将其与以色列牢牢地捆绑在一起,塑造成侵犯黎巴嫩主权的“共同体”。
他毫不留情地给美国贴上了“不诚实的调解人”的标签,指责其所谓的斡旋,实质上是在“援助”和“扩大”以色列的侵略行径。这种论断,从根本上动摇了美国在该地区扮演和平使者的资格。
为了让指控更有分量,他抛出了一个惊人的数字:美以对黎巴嫩主权的侵犯事件,累计已超过五千起。这个具体的数字远比空泛的谴责更具冲击力,它将长期的边境摩擦,转化为一笔清晰可感的“罪证”,极易在舆论场中传播和发酵。
更有甚者,他还揭示了一个模式:每当美国特使前来访问,边境的侵犯事件数量反而会上升。这一观察将美国的“外交努力”描绘成了一种虚伪的表演,甚至是以色列采取军事行动前的“信号灯”和“烟雾弹”。这种叙事,比任何宏大的地缘政治分析都更具说服力。
双重标准是这套指控中的杀手锏。卡西姆质问,为何黎巴嫩军队在边境的自卫行动被斥为“挑衅”,而以色列对平民区的袭击,美国却能保持沉默?
这种鲜明的对比,旨在暴露其选择性失声背后的伪善,为自己争取道义上的同情,并最终将“美以同谋”的观点牢牢钉死。
当政治上的合法性和道义上的制高点都已占据,剩下的就是亮出最核心的底牌——军事实力。但卡西姆的威慑,并非好战的叫嚣,而是在为他精心构建的主权叙事划定一条清晰且充满心理压力的红线。
他明确地将战争的门槛与“黎巴N被卷入”挂钩。这意味着真主党的军事准备是防御性的,是被动的。潜台词是:我们不想打,但如果你们非要把战争强加给我们,那我们已经“准备就绪”。
当然,口头的准备需要实力的支撑。他虽未具体列出武库清单,但模糊而有力地提及数万名战斗人员以及火箭、导弹等装备,足以构建一个可信的威慑基础。这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展示,既显示了实力,又留下了想象空间。
最核心的战略警告,浓缩在一句极具非对称战争色彩的话里:以色列或许能够短暂“占领”黎巴嫩的领土,但终究“无法守住”。这句论断极其高明,它回避了在正面战场上与以军硬碰硬的弱点,转而强调自己的主场优势。
当地复杂的山地地形,以及根植于民众中的抵抗力量,曾是以色列军队的噩梦。卡西姆正是要唤醒这种历史记忆,用持久战和高昂的占领成本,来对敌人进行心理威慑。传递的信息很明确:我们不寻求占领你们的土地,但也绝不会让你们安稳地待在我们的土地上。
最终,整场军事对峙的性质,被“解放”与“占领”这两个词高度概括。这既是行动的口号,也是向全世界的宣告:我们的军事目标是恢复主权,而非重塑地缘政治版图。
纳伊姆·卡西姆的这番讲话,远非一次简单的强硬表态,它是一次教科书级别的战略传播。他围绕“主权”这个核心概念,成功地编织了一张大网,将内部合法性、外部责任归咎和非对称军事威慑,融合成一个逻辑自洽且充满力量的闭环叙事。
这套话语不仅是对美国和以色列发出的严厉警告,更是在极端困境中,黎巴嫩寻求内部凝聚力和生存空间的痛苦呐喊。对于那些在经济崩溃和外部威胁双重压力下煎熬的黎巴嫩平民而言,这番话语是他们愤怒和诉求的宣泄口,带来了些许强硬的慰藉。
尽管言辞激烈,但声明中对“国家框架”的反复强调,也悄然保留了一丝弹性,暗示着底线思维与外交空间并存。
可以预见,舍巴农场的阴云短期内不会散去,美以的介入也不会停止,但真主党已经将自己的底牌清晰地亮在了桌面上。未来的黎巴嫩地缘政治棋局,必将在这套精心构建的“主权叙事”所划定的边界内,继续惊险地上演。
来源:怎么回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