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迟早投靠西方?西方认定中国是最大对手,但“普京时代”不可能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4 04:49 1

摘要:在华盛顿、布鲁塞尔和伦敦,政要们签署了一轮又一轮的制裁令,他们坚信:只要锁住俄罗斯的经济命脉,这只北极熊迟早会因失血过多而回头臣服。

2022年2月,当俄罗斯的坦克驶入乌克兰,一场重塑全球格局的巨变悄然开启。

在华盛顿、布鲁塞尔和伦敦,政要们签署了一轮又一轮的制裁令,他们坚信:只要锁住俄罗斯的经济命脉,这只北极熊迟早会因失血过多而回头臣服。

三年多过去了,预想中的“投降”并未发生。

相反,在东方的地平线上,一道名为“中俄协作”的防线正变得愈发稳固。

一个核心问题随之浮现:面对西方史无前例的压力,俄罗斯为何没有调转枪口?

历史的剧本,为何偏偏在这一页,拒绝了西方的导演?

要读懂俄罗斯今天的抉择,我们必须走进它长达三百年的精神挣扎。

这种挣扎,源于其根子上的身份焦虑——一个横跨欧亚的巨人,却总想被欧洲沙龙认可为“自己人”。

这一切始于18世纪的彼得大帝。

他以雷霆手段,将俄罗斯拖上了“欧化”的轨道。

他剪掉贵族的传统长须,命令他们穿上欧式服装,甚至不惜将首都从内陆的莫斯科迁往面向欧洲的圣彼得堡。

他的梦想简单而直接:让俄罗斯成为一个真正的欧洲强国。

接下来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则醉心于与伏尔泰等欧洲思想家通信,将法兰西文化奉为宫廷的圭臬。

然而,冰冷的现实一再击碎热切的幻想。

无论俄罗斯的君主们如何模仿,在欧洲王室眼中,他们始终是“戴着王冠的野蛮人”——既需要其强大的陆军来维持大陆均势,又从心底里鄙夷其东方底色。

时间快进到20世纪末,历史仿佛给了俄罗斯第二次机会。

苏联解体后,首任总统叶利钦全盘接受了西方经济学家开出的“休克疗法”。

这一疗法的初衷,是希望通过激进的市场经济改革,快速建立资本主义天堂。

但结果却是一场国难级的悲剧:

经济崩溃:恶性通货膨胀席卷全国,普通民众一生的积蓄在数月内化为乌有。

社会瘫痪:工厂大批倒闭,失业率飙升,连一些功勋卓著的二战老兵,都不得不在地铁口变卖勋章以换取食物。

国运被窃:少数寡头趁机以极低的价格蚕食国有资产,一夜暴富,彻底掏空了国家的经济根基。

这段惨痛的历史,深深地烙印在了一代俄罗斯人的集体记忆里,其中就包括时任圣彼得堡副市长、亲眼目睹了这一切的弗拉基米尔·普京。

那个做了三百年的“西化梦”,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彻底醒了。

从幻想到决裂

2000年,普京从叶利钦手中接过的,是一个国力跌至谷底、国际地位一落千丈的俄罗斯。

出人意料的是,初登大宝的他,仍对西方抱有一丝合作的期待。

“9·11”事件后,普京是第一个致电小布什表示支持的大国领导人,并主动为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开放了中亚的空中走廊。

这一举动,让克里姆林宫内部的“欧洲派”欣喜若狂,以为俄美关系的春天终于到来。

但接下来的事态发展,如同一盆盆冷水接连泼来。

北约的东扩步伐非但没有停止,反而坚定地向着俄罗斯的传统势力圈挺进。

2004年,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西方的军事防线直接推到了俄罗斯的西北家门口。

普京在2007年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发出强烈警告,直言北约扩张是对俄罗斯国家安全的严重威胁,但西方世界普遍将其视为失败者的咆哮。

2008年的格鲁吉亚战争与2014年的克里米亚事件,让双方的关系滑向对抗的深渊。

而2022年俄乌冲突升级后,西方使出了“金融核弹”——冻结了俄罗斯高达3000亿美元的国家外汇储备。

这一行动,彻底颠覆了普京和全球南方国家对西方主导的国际金融秩序的认知:原来他们可以随时撕毁规则,将别国的财富直接没收。

至此,任何与西方重建信任的尝试,在普京看来都失去了意义。

那条若隐若现的“西化之路”,被永久冰封。

东方生命线

当西方关上一扇门时,东方打开的是一扇足以维持生命呼吸的落地窗。

俄乌冲突后,西方企业迅速撤离,试图在俄罗斯制造经济“真空”。

然而,这片真空几乎瞬间被中国力量填满,形成了坚实的“中国经济盾牌”

市场填补者:以汽车行业为例,欧洲和日韩品牌撤离后,中国品牌如哈弗、吉利、奇瑞等迅速接管了市场。

不仅整车出口激增,更有车企直接在俄设厂,保住了当地产业链。

根据行业分析数据,中国品牌在俄汽车市场份额从原来不足10%飙升至超过50%,完成了一次完美的“市场置换”。

财政稳定器:在能源领域,俄罗斯的命脉已彻底转向东方。

北溪管道被炸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西伯利亚力量”管道随即成为动脉。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2023年,俄罗斯出口中国的原油占其出口总量的近六成,天然气也占据巨大份额。

中国已无可争议地成为俄罗斯能源最可靠的出口市场,撑起了其财政收入的“半边天”。

金融救生筏:被踢出SWIFT系统后,人民币成为了俄罗斯的金融生命线。

俄罗斯央行迅速将人民币在其国家福利基金中的比例大幅提升,中俄之间早已布局的本币结算体系发挥了关键作用。

这套由中国经济实力背书的“备用系统”,让俄罗斯在西方金融围堵中得以喘息。

在此现实下,西方某些战略家鼓吹的“拉拢俄罗斯以孤立中国”的策略,无异于天方夜谭。

让俄罗斯切断与中国的合作,等于要求它自断命脉,其经济和社会稳定将面临难以预估的风险,其财政体系将承受巨大压力。

这种“交易”的代价,是任何理性的克里姆林宫主人都无法承受的。

未来的棋局

纵观历史与现实的利弊权衡,我们就能明白,普京的选择并非权宜之计,而是基于对世界潮流的清醒判断。

首先,这关乎战略自主。

对普京而言,维护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和行动自由是至高无上的目标。

让他从中国这个平等的战略伙伴,降级为西方反华棋局中的一枚“前哨棋子”,这不仅是政治上的羞辱,更是战略上的自杀。

他多次强调的“俄罗斯绝不会用核心利益做交易”,正是对此最明确的回应。

其次,中俄合作已进入 “深度捆绑” 阶段。

双方的合作早已超越简单的能源买卖,拓展至北极航道开发、5G通信网络建设、深空探测等关乎未来竞争力的战略领域。

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交融,其分量远非西方几句空头支票所能比拟。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世界格局的根本性变化。

单极世界正在落幕,多极化是大势所趋。

中国和俄罗斯,作为其中重要的两极,都清醒地认识到,在这个新时代,抱守冷战的零和博弈思维,试图构建针对任一方的包围网,是注定失败的。

中国的崛起是历史的必然,而俄罗斯的选择,是顺应并参与到这个多极化的进程中,找到一个属于它自己的、不受制于人的位置。

历史的定数

回望三百年风霜,俄罗斯在东西方之间的摇摆,是一个民族寻找自我定位的漫长苦旅。

从彼得大帝的雄心,到叶利钦的迷惘,再到普京的决绝,这条路上布满了对西方的幻想与幻灭。

今天的俄罗斯,在品尝了刻骨铭心的教训后,终于在历史的坐标系中找到了自己的锚点——那就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欧亚大国”,与东方邻国进行“背靠背”的协作。

对于中国而言,深刻理解俄罗斯这段挣扎的历史,不仅能看清当前国际关系的深层逻辑,更能让我们以更成熟、更自信的心态,迎接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多极世界。

参考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 2023年进出口商品国别(地区)总值表;普京. 2023年度国情咨文;冯绍雷. 《俄罗斯与国际秩序:一个欧亚大国的转型》.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左凤荣. 《苏联史》. 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俄罗斯发展报告(2023)》. 时事出版社.

来源:西厂说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