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门口的大爷又戴上了N95,巷口的小超市又摆出了测温枪,微信群里“阳了”的消息像下饺子似的一个接一个。原以为走过了风波,没想到病毒又悄悄换了马甲卷土重来。新冠变异株的反复出现,让这个春夏交替的季节变得不再平静。
门口的大爷又戴上了N95,巷口的小超市又摆出了测温枪,微信群里“阳了”的消息像下饺子似的一个接一个。原以为走过了风波,没想到病毒又悄悄换了马甲卷土重来。新冠变异株的反复出现,让这个春夏交替的季节变得不再平静。
可问题来了:这一次的病毒,和以前一样吗?感染了又会有什么不同?是不是一口咳嗽就是“中招”?还有哪些日常习惯正在悄悄给病毒“开绿灯”?
曾有人说:“人是铁,饭是钢,病毒面前最重要的却是防。”这话听着土,细想起来却有几分道理。病毒不是一锤子买卖,它是会变脸的老狐狸。
正因如此,对抗它的方法也不能老一套用到老。尤其是眼下这个阶段,不少人放松了警惕,一边说“没事儿了”,一边咳嗽流涕。可新一波感染潮已经悄然抬头,甚至在一些南方城市,发热门诊又排起了长队。
这不是危言耸听。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在2025年5月的最新监测数据,国内多个省市已检测出JN.1、KP.2等新冠变异株,传播力比以往更强,潜伏期缩短,部分患者甚至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世界卫生组织也在4月的公报中指出,新冠病毒并未“消失”,而是进入“常态化流行”阶段,与流感病毒并存、交错传播,形成新的挑战。
那么,在这样一个“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的时刻,哪些事必须立刻调整?又该如何让身体“守得住门、挡得住风”?这四件事,已被不少临床医生反复强调,但许多人还没真正当回事。
第一件:别再熬夜,免疫系统不是铁打的
总有人说:“我年轻,我扛得住。”可最新发表在《中华临床免疫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指出,连续熬夜三天,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下降接近40%。这是什么概念?就好比把你家门口看门的大狗弄晕了,病毒要进来还不是轻轻松松?
尤其是南方湿热地区,入夏后空气湿度高、气温波动大,人体本身就容易疲倦,如果再熬夜刷手机、吃宵夜,免疫力就像是漏水的桶,怎么补都补不上。北方人讲究“早睡早起身体好”,其实这不是老皇历,而是真有科学依据。
而且熬夜还会打乱褪黑素分泌,影响肠道菌群平衡,进一步削弱免疫屏障。2024年发表在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肠道菌群紊乱与病毒入侵后的炎症反应加剧高度相关。也就是说,“肠道一乱,全身跟着遭殃”。
第二件:别图凉快,室内通风不能忽视
不少人一入夏就把空调开得比冰箱还冷,门窗紧闭,空气不流通,其实这是在给病毒搭建“温床”。
根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24年的空调环境研究数据,在密闭空调房中,病毒颗粒在空气中存留时间是自然通风环境的5倍以上。
病毒喜欢什么环境?封闭、潮湿、少流动,就像老鼠爱阴暗角落一样。
而且,新冠病毒有“气溶胶传播”的特点,不仅靠飞沫,还能悬浮在空气中长时间漂浮。你以为你没接触病人,其实同一个办公室、同一部电梯、甚至同一栋楼的空气,都可能是“带毒”的。
广州某高校2024年曾做过一次校园空气监测,发现在无症状感染者活动区域的空调滤网上,竟检测出高浓度病毒RNA样本。这说明,病毒不需要“面对面”传播,只要空气不流通,它就有机会“搭便车”。
第三件:别把咳嗽当感冒,小症状也要当回事
“咳两声算什么,谁还没感冒过?”这句听上去轻描淡写的话,背后却可能隐藏着大问题。
根据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25年初的临床分析报告,新冠变异株的症状越来越“隐蔽”,不像最初那样发高烧、嗓子痛,而是表现为轻微咳嗽、乏力、嗓子发干、甚至皮肤瘙痒和结膜炎。
也就是说,病毒越来越“会装”,你以为是普通感冒,它却早已在体内作妖。尤其是对于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哪怕只是“咳了一下”,都可能是身体在“拉警报”。
更复杂的是,有研究发现,新冠变异株在“突破感染”后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加重,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脑雾”症状。这些表现不像“病”,却比“病”更难缠。
第四件:别光顾着吃,动起来才是硬道理
不少人认为只要吃得好、补得多,身体就壮如牛。可偏偏,动得少、常久坐的人,免疫系统反而更脆弱。2025年4月,中国运动医学学会联合北京体育大学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每天久坐超过6小时的人,感染新冠病毒后的重症风险高出正常人群25%以上。
这不仅仅是因为体重增加,更是因为长期不运动会导致免疫细胞“懒惰”。简单说就是,不动,你的“免疫大军”也就不训练、不巡逻,敌人来了也反应不过来。身体这架车,不动会生锈,锈久了修都难修。
特别是中部平原地区和西南山区,老百姓生活节奏慢,运动意识薄弱,很多人习惯“坐着聊天、躺着看剧”,一天下来几乎不出门。但科学研究表明,哪怕只是每天快步走30分钟,坚持一周,免疫细胞的活性就能明显提升。
你以为没事,其实病毒就在你身边
很多人看到这里会说:“我阳过了,应该有抗体。”这话听着像是“打过疫苗就百毒不侵”,可现实却是——抗体不是铁饭碗,免疫力也不是一次管终生。根据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25年研究数据,感染后3至6个月内抗体水平会迅速下降,尤其是老年人和慢性病人群体下降更快。
再加上新冠病毒不断“变脸”,原有的免疫记忆很可能“认不出”新毒株,导致再次感染。所谓“阳过一次,终身免疫”,不过是自我安慰。
真正能帮身体抵御病毒的,不是一次疫苗、一次感染,而是日复一日的生活习惯和身体状态。
每一个不起眼的小细节,都是身体给你的提示。别等到咳嗽发热上门,才后知后觉“早知道”——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调整生活节律、保持空气流通、警惕细微症状、坚持日常锻炼,看似简单,却是抵御病毒最有力的武器。
病毒不会敲门就来,它是趁你不备时溜进来的老狐狸。别再当它的“接盘侠”,从今天开始,四件事,立刻调整。身体没闹钟,健康不能等。
参考文献:
[1]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 新冠变异株临床表现分析[J].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25, 43(4): 212-218.
[2]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 居家久坐与免疫功能关系研究报告[R]. 2025.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来源:张Sir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