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是不是总忍不住要纠正孩子上的小毛病啊?例如,写作业时坐姿不好被提醒,孩子吃饭不小心掉了饭粒也要被批评,穿衣服系错扣子也被立刻指出来?妈妈们你们知道吗?看似是孩子纠正小毛病,其实就是在慢慢的毁掉孩子的自信心以及创造力,甚至会让他们越来越没有耐心的。
你是不是总忍不住要纠正孩子上的小毛病啊?例如,写作业时坐姿不好被提醒,孩子吃饭不小心掉了饭粒也要被批评,穿衣服系错扣子也被立刻指出来?妈妈们你们知道吗?看似是孩子纠正小毛病,其实就是在慢慢的毁掉孩子的自信心以及创造力,甚至会让他们越来越没有耐心的。
1. 越纠正孩子越自卑没有信心
你以为纠正就是为了孩子好吗,其实不是,一次次的否定,在孩子眼里“我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妈妈都不相信我”。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纠错式批评”,在日常生活中一点小事没有做好就被批评,否定孩子所做的一切。
例子:精神医学大师欧文·亚隆,一生治愈无数人,却被母亲的纠错否定了一辈子。小时候妈妈总骂他“字写的不好看”“站没有站像”,哪怕母亲去世多年,现在他做梦都能梦到母亲问:“妈妈,我现在很努力,表现得好吗?”
对比:如果孩子写错字时,你说“这个字有点歪,下次慢点写”,vs“你怎么又写错?怎么不张脑子呢?”
前者是温和提醒,后者是人格否定,孩子的自我评价会天差地别。
2. 总是纠正孩子小毛病,会让孩子反应变迟钝的
你可能不知道,频道的纠错会让孩子小毛病,会让孩子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根本没有办法专注思考的。
案例:10岁练钢琴小女孩,比赛时右手突然抽搐弹错了音,检查才发现,妈妈每天用鞭子看着她“指尖必须85度夹角”,误差2度就打手。
大脑研究发现:这类孩子的神经活跃度比普通孩子低41%,难怪容易忘事、动作僵硬!
想想看,如果你工作时,旁边总有人不停帮你纠正“鼠标握错了”“文件放歪了”,你能干活吗?孩子的大脑正在发育,禁不起这样频繁的干扰。
3. 小事情上不断的纠正错误,其实逼迫孩子内耗
衣服上不小心滴上油点被妈妈骂粗心;吃饭没有拿好筷子被说成没有规矩,这样过度的挑剔会让孩子精神时刻紧绷的:“我怎么做,妈妈才能满意?”
案例:休学女孩,父母要求她“作业必须考满分,房间每天打扫干净”。初二时她开始频繁头疼、嗜睡,甚至考试时焦虑到昏睡,日记里写满“我是废物”,这就是长期精神紧绷的造成的。
孩子打翻水杯,两种反应:
“赶紧擦干净,有没有烫到,下次要注意啊” vs “你怎么这么笨?连个杯子都拿不稳!”
前者让孩子感觉到温暖并解决问题,后者让孩子陷入“我很差”的自我怀疑。
这3类小事,真的没必要管!
• 没有威胁到人身安全的生活习惯:比如袜子穿反、书包乱、吃饭慢
• 没有涉及到原则的小失误:写错字、算错数、积木搭歪
• 孩子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水杯没盖紧、铅笔断了、鞋带开了
这些纠正错误其实就情绪发泄
• 用讽刺语气:“给你说了多少次,都做不好,你是故意气我吧?”
• 翻旧账:“给你说过多少遍了,怎么次次都做不好,这次怎么又犯?”
• 贴标签:“你就是马虎/懒惰/不认真”
1、80%的小事,父母学会装傻
怎么做:
• 孩子系错扣子:“宝贝,你发现没,今天衣服有点与众不同?”
• 字写歪了:“这行字像排队没站好,要不要重新排排?”
例子:漫画家蔡志忠小时候在墙上乱画,妈妈没骂他,反而买了画笔说:“看来我们需要一块小黑板啦!”
这种“不纠错的包容”,反而让孩子感受到信任,主动想做得更好。
2、父母在大事有底线,小事留足空间
对比法:
• 危险行为(玩火、横穿马路):立刻严肃纠正这种行为
• 日常小事(玩具乱堆、吃饭掉渣):选择性“看不见”
技巧:比如放学后1小时,让孩子自由探索,哪怕犯错也只说:“你觉得下次怎么改进会更好?”
3、用“示范”代替“说教”
场景教学:
• 孩子握笔太紧:“看妈妈怎么握,像抓小蝴蝶一样轻轻的”
• 书包乱:“我们来玩‘书包整理游戏’,看谁能3分钟把书摆整
研究证明:孩子通过观察模仿学习的效率,比听指令高3倍以上。
4、针对性夸孩子身上优点,缺点就慢慢少了
正向强化法:
• 孩子主动整理书桌:“哇,书桌像小士兵一样整齐,你是怎么做到的?”
• 写错字后自己发现:“你居然能自己检查出错误,太厉害了!”
原理:当孩子感受到“做好事被看见”的快乐,就会更愿意重复优点,缺点自然而然的就没有了”。
想对家长说:
养育孩子就像种树苗,过度修剪会让它长歪,适当留白才能让根系扎得更深。
下次想纠错时,先问自己:“这件事10年后还重要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不如微笑着闭上嘴,给孩子一个试错的机会。
你放宽心,孩子才能更有信心!
关注我,让咱们一起行动观察今天晚上孩子做一件小事(比如刷牙、收拾书包),忍住不纠错,用“你觉得这样舒服吗?”代替指责,看看孩子会有什么变化~
来源:蘇彦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