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全球科技界正陷入前所未有的“资本焦虑”。过去一年,全球与AI相关的资本开支突破8000亿美元大关。仅亚马逊一家在AI基础设施上的投入就预计达到1250亿美元。
文 | 啸 天
2025年,全球科技界正陷入前所未有的“资本焦虑”。过去一年,全球与AI相关的资本开支突破8000亿美元大关。仅亚马逊一家在AI基础设施上的投入就预计达到1250亿美元。
然而,巨额投入背后,AI产生的实际收入,远不及支出速度。以OpenAI为例,尽管其规划了未来数年万亿美元的投入,但在单一订阅模式下,其年营收规模才只有130亿美元,盈亏平衡遥遥无期。
算力竞赛的喧嚣之后,行业开始回归理性,并逐渐形成“AI的未来不在实验室,而在产业实践的泥土里”的共识。在11月13日的百度世界2025大会上,创始人李彦宏并未过多渲染概念,而是密集抛出了文心大模型5.0、自研昆仑芯M系列时间表、智能体“伐谋”以及萝卜快跑的全球化数据。
作为中国最早重注AI的科技巨头,百度试图向市场证明:在算力、模型、应用到生态的全栈布局下,AI正逐渐向产生实际效益的利润中心转变。在硅谷巨头垄断技术高地与国内“百模大战”价格内卷的夹击下,市场比任何时候都更希望看到,百度能真正领跑这场AI的主战场。
算力底座:国产芯片的突围与“制程”隐忧
AI竞争的下半场,核心不在于谁的模型参数更大,而在于谁能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提供算力。
在百度世界2025上,百度亮出了其在硬件层面的最新底牌——新一代昆仑芯。根据发布会披露的时间表,昆仑芯M100计划于2026年上市,主打极致性价比。面向超大规模多模态模型训练需求的昆仑芯M300,预计2027年面世。
发布会还发布了“天池”超节点产品。百度宣布,天池256超节点与天池512超节点将于明年正式上市。官方数据显示,单个天池512超节点即可完成万亿参数模型的训练任务。这一数据发布背后,百度试图在底层算力上构建自主可控的“护城河”。
算力硬件的突破,直接支撑了百度智能云的市场表现。IDC数据显示,百度智能云以19.9%的市场份额位居国内智算解决方案实施服务第一。对百度而言,自研芯片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经济账。通过“芯片-框架-模型”的端到端优化,百度能够显著降低大模型的训练和推理成本。
然而,亮眼的参数背后,挑战依然严峻。
尽管昆仑芯在特定场景下表现优异,但在全球范围内,英伟达构建的CUDA生态依然是难以逾越的护城河。大量开发者、开源模型和工具链仍深度绑定英伟达的架构,百度要让开发者从CUDA迁移到自家的软件栈,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极高的迁移成本和学习成本。
在半导体全球供应链割裂的背景下,国产AI芯片在先进制程的制造环节也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M300规划在2027年上市,这期间全球算力水平可能再次迭代,国产芯片能否在性能上持续咬住国际顶尖水平,不仅取决于百度的设计能力,更取决于国产制造工艺的良率与产能突破。
如果产能无法跟上模型迭代的速度,“算力焦虑”仍将是悬在百度乃至中国AI产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文心5.0与智能体:SOTA光环下的同质化困局
算力之上,是大模型的角逐。
11月13日,李彦宏正式发布文心大模型5.0。从技术指标看,这是个庞然大物:总参数规模超过2.4万亿。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架构设计——采用了超稀疏混合专家(MoE)架构,激活参数比例低于3%。这意味着,虽然模型“脑容量”巨大,但在实际运行时,只有极少部分的“专家”参数被激活,可大幅压降推理成本。
文心5.0的另一大特征是“原生全模态”。在LMArena全球大模型竞技场中,其预览版排名全球第八,创意写作能力并列全球第一。与此同时,百度发布的智能体“伐谋”(FM Agent),在权威基准MLE-Bench上拿下了SOTA成绩,展示了在风电设计、交通信控等复杂B端场景中的决策能力。
从陪聊、写诗,到设计风电场,AI正在从C端的“玩具”进化为B端的“工具”。
但在这场模型的军备竞赛中,百度面临的挑战同样不容忽视。
尽管文心5.0在多项指标上领先,但在全球,OpenAI的GPT-4o、Google的Gemini以及视频生成领域的Sora依然代表着认知的最高水平。国内大模型在逻辑推理、复杂代码生成以及长视频生成能力上,与硅谷顶尖模型仍存在肉眼可见的代差。百度不仅要跑得快,还要面对对手不断推高的天花板。
在国内,还要面对“价格内卷”。2024年以来,字节跳动、阿里、腾讯等巨头纷纷掀起“价格战”,API调用价格跌破“白菜价”。在文心大模型试图通过技术优化降低成本的同时,竞对也在通过补贴换市场。这种恶性竞争,极大地压缩了百度大模型商业化的利润空间,可能导致“增量不增收”的尴尬局面。
智能体“伐谋”虽然在Demo和特定项目中表现出色,但要将这种能力规模化复制到千行百业,面临着巨大的定制化成本和数据安全顾虑。传统企业的数据孤岛、IT基础设施陈旧,都是阻碍大模型从“SOTA”走向“实效”的拦路虎。
应用重构:搜索与Robotaxi的“变现”大考
李彦宏曾断言:“AI大模型时代,每个行业和产品都值得重做一遍。”百度首先拿自己开刀,搜索和自动驾驶是检验重构效果的两大核心场景。
在搜索领域,百度披露了一个关键数据:绝大部分搜索结果已由AI生成。首条结果的富媒体覆盖率已达70%。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25年8月,百度AI以3.29亿月活用户规模,位列国内移动端AI综合助手及AI搜索赛道第一。
在Robotaxi领域,萝卜快跑交出了一份对标全球的数据:累计服务单量超1700万次,全无人驾驶里程突破1.4亿公里,安全性远超人类驾驶员,且在运营规模上超越了谷歌Waymo。
然而,这两个核心战场也正面临着转型的阵痛。
对搜索而言,最大的挑战在于“流量入口”的迁移与“幻觉”风险。
用户搜索习惯正发生根本性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倾向于在抖音、小红书等垂直内容平台进行搜索,百度搜索的流量护城河正面临分流压力。
另外,AI生成的富媒体结果虽提升了体验,但大模型固有的“幻觉”问题(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在搜索场景下是致命的。如何平衡AI生成的丰富度与信息的可信度,是百度AI搜索必须解决的信任危机。
至于萝卜快跑,运营数据固然亮眼,但Robotaxi行业目前仍处于普遍亏损阶段。车辆硬件成本、运营维护成本以及远程安全员的人力成本,构成了高昂的单公里成本。
要在与网约车的人力成本竞争中胜出,萝卜快跑要进一步扩大规模效应并降低车辆造价。政策监管的地域限制、公众对无人驾驶安全性的心理门槛,以及特斯拉Cybercab等新变量的入局,都让这场万亿级市场的争夺战充满了不确定性。
商业化:中小商家的“投票”与同质化红海
技术再先进,如果不能转化为真金白银,终究无法持久。百度在商业化变现上,正在尝试多条路径。
百度试图用“慧播星”数字人解决方案来切入直播带货赛道,主打低成本、24小时不间断。今年双11期间,慧播星数字人带货GMV同比提升91%,并开始尝试出海巴西等市场。
同时,为了解决AI应用开发难的问题,百度推出了无代码编程智能体“秒哒2.0”,试图通过降低门槛构建应用生态。
但在商业化的“最后一公里”,百度同样步履维艰。
数字人领域,同质化竞争已成红海。市面上提供数字人直播服务的公司多如牛毛,从几百元到几万元的方案层出不穷。百度虽有技术优势,但在电商运营的精细化程度、供应链整合能力上,相比于深耕电商生态的阿里、抖音,百度并不占优。许多中小商家反映,数字人虽便宜,但缺乏真人的互动感染力,长期转化率仍有待验证。
在“秒哒”构建的应用生态中,也存在“玩具多、工具少”的隐忧。降低开发门槛固然能带来海量的应用数量(已超40万个),但其中有多少真正解决了用户痛点、具备长期留存价值的“杀手级应用”?如果平台充斥着大量低质量、同质化的“玩具”应用,不仅无法形成健康的开发者生态,反而会消耗用户的耐心。
回望2012年,当百度出现在太浩湖畔那场决定AI历史进程的拍卖会上时,或许没人能预料到今天的局面。
那是深度学习爆发的前夜,百度因价格因素惜败于谷歌,但这次竞购让李彦宏坚定了对AI的投入。随后的十年里,百度在研发上累计投入超过1000亿元,甚至在移动互联网红利最盛时,因重注AI而被外界质疑“错失时代”。如今,百度已成为全球极少数在芯片、框架(飞桨)、模型(文心)、应用(搜索、自动驾驶)四层架构上均有自主布局的公司。
当然,这条路注定崎岖。国内“百模大战”未结束,字节跳动、阿里巴巴、腾讯等巨头在应用层面的追赶势头凶猛,它们拥有比百度更丰富的C端场景和社交链条。全球看,OpenAI和谷歌的技术迭代速度依然令人窒息。
2025年的百度世界大会,可以说是AI从“炫技”走向了“实用”的分水岭。对百度而言,能否将“SOTA”的技术指标转化为财报上的真金白银,能否在强敌环伺中守住入口并拓宽边界,这场大考,才刚刚开始,真心希望百度能在未来领跑AI主战场。
来源:数智研究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