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复合集流体的需求来自于锂电池能量密度的需求。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教授、深圳后浪实验室主任吴忠振表示,锂电池活性材料性能接近饱和,难以进一步提升能量密度,因此“减重提效”成为关键方向,集流体优化由此受到关注。
针对复合集流体的突破之路,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教授、深圳后浪实验室主任吴忠振表示,磁控溅射最优,前提是解决效率和质量问题。
ABEC 2025丨第12届中国(苏州)电池新能源产业国际高峰论坛现场
电池百人会-电池网11月12日讯(梁小婧 江苏苏州 图文直播)复合集流体的需求来自于锂电池能量密度的需求。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教授、深圳后浪实验室主任吴忠振表示,锂电池活性材料性能接近饱和,难以进一步提升能量密度,因此“减重提效”成为关键方向,集流体优化由此受到关注。
11月11-13日,由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ABEC组委会主办,电池网、海融网、我爱电车网、能源财经网、电池百人会联合主办的ABEC 2025丨第12届中国(苏州)电池新能源产业国际高峰论坛在苏州相城举行。
本届论坛以“求新应变 重塑价值——中国电池新能源产业大洗牌周期下的定力与韧性”为主题,汇聚了500+来自全球电池新能源产业链的“政、产、学、研、金、服、用”各界精英代表。与会嘉宾通过多维度思想交锋与前沿洞察分享,共同探索新周期下的发展路径,推动价值对话与资源精准对接,共同擘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曲线,为全球电池新能源产业注入可持续的发展动能。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教授、深圳后浪实验室主任吴忠振
12日上午,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教授、深圳后浪实验室主任吴忠振在论坛上作了题为《复合集流体产业痛点与突破之路》的主题演讲,分享了复合集流体需求、之殇、痛点、突破之路,以及突破后的复合集流体业态等,电池网摘选了其部分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据吴忠振介绍,传统集流体为纯铜/纯铝,采用复合材料替换部分金属后,可大幅减重——正负极均用复合集流体时,电池可以减重超50%,能提升活性材料占比,进而提高能量密度,同时还优化力学性能与铜材料精细度、质量,使性能进一步提升。
电池最大的问题是安全问题。吴忠振指出,很多研究表明,电池安全问题与铝箔相关,铝箔很容易在短路时发生铝热反应引发爆炸;而复合铝箔可以把单面铝厚度降至800nm以下,杜绝了爆炸起火问题。
从产业发展来看,复合集流体早期受宁德时代推动,大量上市公司布局,但当前关注度下滑。吴忠振分析,核心在于多数布局复合集流体的企业反馈“利润被设备赚走”,自身产品却卖不上价格。另外,购买的高额生产设备,能否生产出合格材料、满足下游客户需求,仍面临巨大考验。
此外,设备商虽然在早期风口下赚到一定利润,但并没有在技术门槛上形成壁垒,短时间内大量企业涌入设备赛道,导致设备领域出现恶性竞争。更重要的是没能生产出具有竞争力的复合集流体产品,导致下游用户无法买单,进而反馈到设备商,盈利空间被压缩,订单量下滑,企业不再积极采购设备,形成恶性循环。
针对复合集流体的突破之路,吴忠振表示,磁控溅射最优,前提是解决效率和质量问题。综合所有研究成果,其团队已研发磁控溅射一步全干法高速卷绕沉积设备,实现复合集流体批量、稳定、低成本、高质量制造。
突破高功率磁控溅射高速、高质量生产复合集流体技术之后,单位面积复合集流体成本降低为原来的1/5-1/10,可同时实现干湿两步法种子层沉积和一步全干法沉积;形成产业化设备,可同时实现超宽、极薄高分子薄膜表面铜箔和铝箔的均匀沉积;制造复合集流体力学、电学、耐腐蚀、电池性能等得到大幅度改善。
吴忠振表示,其团队目前依托高功率磁控溅射已经开发了一系列设备,重点针对复合集流体、高频双层柔性覆铜板、高端陶瓷基板等关键材料生产形成了包括批量生产装备在内的整套解决方案。
撰文丨梁小婧
审校丨陈语
来源:新浪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