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Kindle榜单突然冒出《百年孤独》,我第一反应是:这届00后终于把加西亚·马尔克斯当爽文追了。
Kindle榜单突然冒出《百年孤独》,我第一反应是:这届00后终于把加西亚·马尔克斯当爽文追了。
去年电子书后台数据蹦到35%涨幅,我盯着那条曲线像看股票涨停。
喜马拉雅《悲惨世界》1.2亿播放,评论区全是“冉阿让偷面包到底算不算紧急避险”的吵架楼。
B站up主剪了个“傲慢与偏见·霸总打脸合集”,弹幕飘过一句“达西先生嘴硬的样子好像我前男友”,点赞冲到十万加。
我妹高三,晚自习回宿舍插着耳机听《巴黎圣母院》有声书,她说卡西莫多敲钟那段白噪音助眠效果比网易云还好。
我翻她手机,发现她给《麦田守望者》划了41%的“成长困惑”金句,批注写着“霍尔顿骂脏话只是因为他不会说‘救救我’”。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经典不是被供起来的,是被当成创口贴在用。
巴黎圣母院快修好了,法国书店把《巴黎圣母院》封面换成脚手架实拍图,销量翻三倍。
诺奖得主约恩·福瑟在采访里承认,他写剧本时把《老人与海》贴在书桌边当节拍器。
豆瓣“精读计划”小组每天有人打卡“今天把托尔斯泰当日记写”,最热的帖子是“用战争与和平的句式吐槽调休”。
出版社连夜加印“手绘注释版”,把“多年以后”四个字画成时间轴,生怕年轻人看不懂。
其实年轻人早把名著玩成了梗:他们用《百年孤独》的人名给猫起名,把《傲慢与偏见》做成恋爱测试小程序,在《悲惨世界》弹幕里刷“冉阿让在逃社保”。
经典不再是老师划的重点,是赛博空间的接头暗号。
我半夜刷到一条短视频,博主把《老人与海》剪成三分钟热血混剪,BGM是《孤勇者》。
底下最高赞评论说:“原来海明威早就写过,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不就是我考研三战的心声?
”我盯着那条评论看了很久,突然懂了:当00后开始用名著疗伤,经典才真正活了。
书还是那本书,只是读者终于敢把伤口往上贴。
来源:天奕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