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君再获肯定,说明“懂时代才能被时代懂”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4 06:52 1

摘要:王家卫把《繁花》第二季的“沪上名伶”留给了她,消息一出,弹幕里全是“越剧贾宝玉要穿旗袍?

王家卫把《繁花》第二季的“沪上名伶”留给了她,消息一出,弹幕里全是“越剧贾宝玉要穿旗袍?

”——别急着脑补,陈丽君这次不唱小生,唱的是“上海夜玫瑰”,一开嗓,吴侬软语里夹着爵士鼓点,王家卫说:“我要的就是这种‘老酒瓶里晃香槟’的冲突。

从《镖人》大漠里抡弯刀,到《戏台》后台甩水袖,她像一台“全能转换插头”,哪儿需要艺术电流,就往哪儿一插,立刻通电。

网友总结:别人跨界是“玩票”,她跨界是“降维打击”。

巴黎中国戏曲周,她带《梁祝》选段上场,一句“十八相送”唱完,法国文化部长直接站起来鼓掌,转头就跟巴黎歌剧院敲定2024年联合演出。

外媒标题夸张——“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征服塞纳河”,她却私下跟工作人员嘀咕:“其实我就想让老外听听,中国‘小提琴’也能拉哭人。

回国落地不到48小时,她又扎进杭州馒头山脚下的“君艺传习社”。

门口没挂牌,30个00后学员却天天蹲点等她——“君姐”上课第一件事:把手机全收进纸箱,“想唱越剧,先让心慢三拍”。

她亲自示范“台阶滚落”,膝盖磕到青紫,学生心疼,她咧嘴笑:“观众只给你一次‘哇’的机会,你疼三分钟,他们记三十年。

有人替她算过:2023年,她飞行里程15万公里,演出62场,电影拍了两部,综艺录了8期,传习社上了96节课。

数字一列,像高铁时刻表,她却说:“我不是拼,是在‘抢’——抢在遗忘前,让越剧先住进年轻人的歌单。

抢时间,也抢表达。

参加《浪姐5》,别人抢C位,她抢“戏腔”:把《红楼梦》唱段剪进电子舞曲,弹幕刷屏“原来戏曲可以这么上头”。

数据平台当天统计:越剧关键词搜索量暴涨320%,00后占比一半。

她下台后发朋友圈:“不是我把越剧带火了,是年轻人一直在等一个‘不端着’的引路人。

荣誉来得猝不及防。2025年,她凭《我的大观园》贾宝玉拿下第十八届文化奖表演单项奖。

领奖台上,她把奖杯举过头顶:“这个奖属于所有还在后台勒头、勒到眼泪往肚子里流的同行。

”台下何赛飞一边抹泪一边冲她竖大拇指:“这孩子把越剧唱出了少年血。

血里带风,也带路线图。

眼下,她正悄悄准备一件“大事”——把《我的大观园》搬上巴黎歌剧院舞台,让贾宝玉用尹派唱腔对唱西洋大提琴。

有人担心“水土不服”,她一句话怼回去:“越剧最擅长‘水磨腔’,磨得了江南,也磨得动欧罗巴。

从13岁进艺校,到如今“中法文化大使”,她走了20年。

问她到底图什么,她讲了个小故事:14岁第一次登台,演《梁祝》里的小书童,下台后一个老奶奶拉着她的手说:“闺女,我年轻时也爱唱,后来生活一忙就放下了。

今天听你唱,好像把我也拉回戏台了。

”那一刻,她闻到老人家手上有淡淡的肥皂香,突然明白:所谓传承,就是替很多人“把梦续上”。

如今,她续梦的方式越来越“不务正业”:拍短剧、玩直播、做联名口红,甚至把尹派唱腔做成闹钟铃声。

有人批评“太娱乐”,她反问:“先让年轻人听见,再谈让他们静心欣赏,顺序不能反。

2024年春天,上海外滩,王家卫镜头里的她一袭旗袍,站在霓虹与黄浦江之间,开口仍是水磨腔,却混进汽笛与爵士。

监视器后,墨镜王罕见地摘下墨镜,轻声说:“这就是上海,也是陈丽君——旧里带新,新里有魂。

戏散了,人群离场,她站在空荡的外白渡桥,哼起《红楼梦》里“好了歌”。

没有灯光,没有掌声,只有江水拍岸,像20年前艺校清晨的压腿板,一下一下,替她数着拍子。

她知道,明天还要飞巴黎,后天还有传习社的课,大后天……计划已经排到2027年。

但此刻,她只想把这句唱完——

“君呀,君呀,我呀,我呀,终不忘……”

唱完,她冲黑漆漆的江面摆了摆手,像对过去的自己说:

“别怕,路还长,我们戏台上见。

来源:正能量星星Dhz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