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当某短视频平台上出现"古风博主"美化"古代男子十三四岁娶妻"的内容时,舆论瞬间炸锅。这不是第一次,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每隔一段时间,总有人试图用"古代传统"来包装那些在现代文明看来触目惊心的陋习。
2025年,当某短视频平台上出现"古风博主"美化"古代男子十三四岁娶妻"的内容时,舆论瞬间炸锅。这不是第一次,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每隔一段时间,总有人试图用"古代传统"来包装那些在现代文明看来触目惊心的陋习。
问题来了:古代帝王将相,为何偏爱十三四岁的少女?
这背后,藏着的绝不是什么"青春美好"的浪漫想象,而是一套由权力、政治、愚昧和压迫共同编织的残酷逻辑。
翻开《汉书》,汉成帝刘骜宠幸赵飞燕姐妹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少有人注意到,赵飞燕进宫时不过十六岁,而她的妹妹赵合德更是年仅十四。这在当时的皇宫,已经算是"晚婚"了。
更极端的案例是唐太宗。史载,贞观十年,太宗纳韦贵妃入宫,此女年方十三。要知道,这可是被后世誉为"贞观之治"的明君。连李世民这样的帝王都毫无顾忌地娶十三岁少女,可见当时社会对此的集体无感。
清代的选秀制度更是将这套逻辑推向极致。根据《大清会典》记载,八旗秀女的应选年龄为十三至十六岁。康熙帝的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嫁给康熙时年仅十二岁;乾隆的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入宫时也才十五岁。
这不是个例,这是制度性的安排。
在我看来,古代统治者钟情少女的第一层原因,说穿了就是四个字:权力控制。
十三四岁的女孩,心智尚未成熟,家族势力尚未在朝堂深深扎根。娶这样的女子入宫,可塑性极强,容易按照皇家的意志进行塑造。更关键的是,她们的娘家往往处于政治上升期,急需通过联姻巩固地位,对皇权的依附性更强。
看看唐朝的长孙皇后。她十三岁嫁给李世民时,长孙家族虽然显赫,但远未达到后来的权势巅峰。正是因为这桩婚姻,长孙家族才得以在玄武门之变后飞黄腾达。这种婚姻,从一开始就是政治筹码的交换。
相比之下,娶年龄稍长、已经在家族中历练多年的女子,风险就大得多。她们可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见解和人脉网络,不好驾驭。历史上那些因外戚干政而亡国的案例,无一不是因为皇后的娘家势力过于强大。
从这个角度看,选择年幼的女子入宫,本质上是皇权为了自保而设计的制度性预防。
第二层原因更加赤裸:生育焦虑。
古代医学对女性生理的认知极其有限。《黄帝内经》记载:"女子二七而天癸至",意思是女性十四岁左右月经初潮,就被认为具备了生育能力。但现代医学早已证明,月经初潮并不等于生育系统发育成熟。过早怀孕生子,对母体和胎儿都有极高的健康风险。
然而古人不懂这些。他们只看到一个简单的事实:十三四岁的女孩开始来月经,那就意味着可以生孩子了。尤其是对皇帝而言,早生子嗣就是早稳江山。
明英宗朱祁镇的皇后钱氏,十四岁入宫,十五岁就生下了朱见深(后来的明宪宗)。这在当时被视为"喜事",证明皇后"能生",皇家有了继承人,江山有了保障。
但代价呢?史料中那些因难产而死的年轻嫔妃,那些夭折的婴儿,那些因早育而身体受损的女性,统统被权力的车轮碾过,连一声呻吟都没能留下。
更荒诞的是,古代统治者还有一套"理论"支撑这种做法:"趁年轻多生几个,总有活下来的"。这种将女性完全物化为生育工具的逻辑,在今天看来触目惊心,在当时却是"治国之道"。
不得不承慨,古代统治者的焦虑是有现实基础的。
根据考古和史学研究,古代中国的人均寿命极其短暂。汉代约为35岁,唐代也不过40岁左右。即便是养尊处优的皇帝,能活过50岁的也是少数。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皇帝必须与时间赛跑。
假设一个25岁登基的皇帝,按照40岁的平均寿命,他只有15年时间。在这15年里,他要稳固皇权,处理政务,还要完成最重要的任务:培养出一个足以继承大统的儿子。
而培养一个合格的继承人需要多久?至少15到20年。算一算就知道,皇帝必须在登基的头几年就赶紧生儿子,否则自己可能等不到儿子成年就驾崩了,留下一个幼主,江山不稳。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皇帝们如此急于娶妻生子。十三四岁的女孩虽然年幼,但只要能生,越早娶进宫,就越早能开始这场与死神的赛跑。
明光宗朱常洛就是一个反面教材。他39岁才登基,在位仅29天就驾崩,儿子朱由校继位时才15岁。一个15岁的少年皇帝,如何驾驭朝堂?后来天启年间的政治混乱,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个"时间差"造成的。
再往深层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化因素:儒家对女性婚龄的规训。
《礼记》明确规定:"女子十五而笄。"意思是女子十五岁行成人礼,就可以嫁人了。《周礼》更进一步:"女子十年不嫁,其父母有罪。"十年是什么概念?按古代算虚岁,也就是女孩如果到了十五六岁还不嫁人,父母就要承担社会责任。
这套理论体系,将女性的价值完全绑定在婚姻和生育上。而且设定了一个严苛的时间表:必须在最"年轻貌美"的时候嫁出去,否则就是"老姑娘",就是家族的耻辱。
在这种文化氛围下,即便是普通人家,也争相将女儿在十三四岁时嫁出去。更不用说皇家了。皇帝作为"天下表率",自然要带头遵守这套礼教规范——表面上是遵守传统,实质上是为自己娶少女找到了道德正当性。
看看历史上那些"贤后"的事迹就知道了。她们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少年入宫",然后在漫长的宫廷生涯中逐渐成长为政治高手。这种叙事模式本身就是一种洗白:把一个十三四岁女孩被送进宫廷的悲剧,包装成"历练成长"的励志故事。
说到底,古代帝王娶少女,核心原因只有一个:在那个时代,女性根本不被当作独立的人来看待。
无论是政治联姻、生育工具,还是礼教规训,背后都是同一套逻辑:女性是权力交易的筹码,是延续家族血脉的容器,是装点门楣的附属品,唯独不是一个拥有自主选择权的人。
十三四岁的女孩,在今天是需要受法律保护的未成年人。但在古代,她们被剥夺了选择的权利,被剥夺了童年,被剥夺了正常的生理发育周期,被强行推入一个以男性权力为中心的游戏规则中。
更可悲的是,这套系统还给自己披上了"传统文化"的外衣。那些明明是压迫和剥削的行为,被包装成"尊卑有序""夫为妻纲"的美德。那些明明是悲剧的人生,被书写成"母仪天下""贤良淑德"的传奇。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写道:"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是建立在对个体权利的极端压制之上的。"这句话用在古代婚姻制度上,再合适不过。
古代帝王娶十三四岁少女,根源在于权力的傲慢、医学的愚昧、文化的压迫和制度的冷酷。这不是值得传承的"传统",而是需要反思的历史教训。
在我看来,今天我们讨论这段历史,不是为了批判古人——他们受限于时代,很多做法确实是无知而非恶意。我们要批判的,是那些在21世纪还试图美化这套系统的人,是那些打着"传统文化"旗号行开历史倒车之实的声音。
文明的进步,从来不是靠复古实现的。正是因为我们摒弃了那些压迫性的陋习,尊重了每一个个体的权利,社会才能真正向前发展。
那些十三四岁就被送进皇宫的少女,她们的青春、她们的梦想、她们的痛苦,都已经埋葬在历史的尘埃里。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让这样的悲剧在任何形式下重演。
这才是对历史最好的铭记,也是对未来最负责任的态度。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资料:
1. 班固:《汉书·外戚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
2. 《大清会典》卷五十一·礼部·选秀女,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4. 《礼记·内则》,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
5. 郭松义:《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来源:令狐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