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效唑作为一种高效、低毒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小麦苗期应用中,可通过抑制赤霉素合成,实现控旺促壮、缩短基部节间、增强抗寒抗倒能力、促进根系发育等多重作用,为小麦中后期稳健生长奠定基础。但多效唑的使用效果受施用时期、施用方法、环境条件等因素影响显著,若使用不当,不
多效唑作为一种高效、低毒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小麦苗期应用中,可通过抑制赤霉素合成,实现控旺促壮、缩短基部节间、增强抗寒抗倒能力、促进根系发育等多重作用,为小麦中后期稳健生长奠定基础。但多效唑的使用效果受施用时期、施用方法、环境条件等因素影响显著,若使用不当,不仅无法发挥调控作用,还可能导致小麦生长受阻、发育迟缓,造成减产风险。因此,明确小麦苗期多效唑的最佳使用时期与科学使用方法,对提升小麦种植效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小麦苗期多效唑最佳使用时期:精准把控“窗口期”,兼顾控旺与保苗
小麦苗期多效唑的施用,核心原则是“在小麦生长达到调控需求、且对药剂敏感的阶段施用”,过早或过晚均会影响效果,需结合小麦生育期、苗情长势及气候条件综合判断,核心最佳时期可分为两个关键阶段,不同阶段的适用场景与调控目标存在明确差异。
(一)冬小麦:核心分“冬前苗期”与“返青初期”两大关键期,冬前施用为首选
冬小麦因需经历越冬期,苗期生长周期较长,多效唑施用需兼顾“控旺防倒”与“抗寒保苗”,其中冬前苗期是最佳优先施用期,返青初期为补充调控期,具体判断标准如下:
1. 冬前苗期(最佳优先期):小麦3-5叶期,日平均气温8-15℃
此阶段是冬小麦苗期生长的“关键调控窗口”,此时小麦地上部分生长加快,地下根系开始扩展,且尚未进入越冬休眠期,对多效唑的吸收与传导能力最强,调控效果最佳,同时药剂还能促进小麦根系下扎、增加分蘖数,提升越冬抗寒能力,一举多得。
具体判断方法:一是看叶片数,当小麦幼苗长出3片完全展开的真叶(不含子叶),且第4-5片真叶开始萌发时,即进入3-5叶期;二是看时间,黄淮冬麦区(如河南、山东、安徽北部)通常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华北冬麦区(如河北、山西)通常在10月中旬至10月下旬,南方冬麦区(如四川、湖北北部)通常在11月中旬至11月下旬;三是看气温,需确保施用时连续3天日平均气温稳定在8℃以上,且施药后1周内无低温霜冻(气温不低于0℃),避免低温与药剂叠加导致小麦冻伤。
此阶段施用的核心优势:控旺不控苗,既能抑制小麦地上部分徒长,避免冬前群体过大、消耗过多养分,又能促进地下根系发育(根系数量可增加20%-30%),增强小麦吸收水肥的能力,同时增加有效分蘖,为后期成穗率提升打下基础,且药剂残留会随越冬期自然降解,对小麦返青生长无不良影响。
2. 返青初期(补充调控期):小麦返青后,群体茎数达60-80万/亩,未进入拔节期
若冬前因苗情过弱(如晚播小麦、出苗率低)未施用多效唑,或冬前施用后效果不佳(如遇持续降雨导致药剂流失),可在返青初期进行补充施用,此时需严格把控“拔节前”这一底线,避免药剂抑制节间伸长,导致小麦植株过矮、穗层发育不良。
具体判断方法:一是看生育期,小麦越冬后,当田间50%以上植株心叶开始变绿、伸长,且基部第一节间尚未开始伸长(用手捏基部,无明显“中空”感)时,即为返青初期;二是看群体,当田间小麦群体茎数(主茎+分蘖)达到60-80万/亩(常规小麦品种适宜群体),且出现部分植株徒长迹象(叶片细长、叶色偏浅、植株间距拥挤)时,需及时施用;三是看时间,黄淮冬麦区通常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华北冬麦区在3月上旬至3月中旬,南方冬麦区在2月中旬至2月下旬。
此阶段施用的注意事项:需适当降低药剂用量(较冬前减少10%-20%),避免用量过高导致小麦“控旺过度”;若返青后气温回升过快(日平均气温超过18℃),需缩短药剂喷雾间隔,避免药剂蒸发过快影响吸收。
(二)春小麦:唯一最佳期为“3-4叶期,群体基本形成后”
春小麦无越冬期,苗期生长周期短,多效唑施用需集中在“控旺促壮、奠定群体基础”的关键阶段,即春小麦出苗后30-40天,植株达到3-4叶期,田间群体数稳定在50-60万/亩时,此时施用效果最佳,且能有效避免后期倒伏。
具体判断方法:一是看时间,东北春麦区(如黑龙江、吉林)通常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西北春麦区(如甘肃、宁夏)通常在5月中旬至5月下旬;二是看苗情,若春小麦出苗后因水肥充足(如过量施用氮肥)出现徒长迹象(叶片宽而薄、叶色浓绿但植株易倒伏),需提前1-2天施用,若苗情偏弱(叶片发黄、生长缓慢),需推迟3-5天,待苗情恢复后再施用;三是看气温,需选择日平均气温10-16℃、无大风、无降雨的天气,避免高温导致药剂烧叶,或降雨导致药剂流失。
二、小麦苗期多效唑科学使用方法:把控“用量、剂型、操作”三关键,提升调控效果
多效唑在小麦苗期的使用,需结合剂型(可湿性粉剂、悬浮剂)、苗情(旺苗、壮苗、弱苗)、种植方式(直播、移栽)确定具体方法,核心围绕“精准用量、规范喷雾、规避禁忌”三大要点,确保药剂均匀吸收,同时避免药害。
(一)明确适宜用量:按苗情分级调整,杜绝“一刀切”
多效唑用量是影响调控效果的核心因素,用量过低则“控旺无效”,用量过高则“控旺过度”,需根据小麦类型(冬麦/春麦)、生育期(冬前/返青/春麦苗期)、苗情长势(旺苗/壮苗)分级确定,常规推荐用量(以2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为例,不同浓度剂型需按有效成分换算,换算公式:目标用量=推荐有效成分用量÷药剂有效成分含量)如下:
小麦类型 施用时期 苗情类型 2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用量(每亩) 配套用水量(每亩) 核心调控目标
冬小麦 冬前3-5叶期 旺苗 150-200克 30-40公斤 强效控旺,减少徒长,促根系
冬小麦 冬前3-5叶期 壮苗 100-150克 30-40公斤 轻度控旺,稳定群体,增分蘖
冬小麦 返青初期 旺苗 120-160克 35-45公斤 补充控旺,防拔节前徒长
冬小麦 返青初期 壮苗 80-120克 35-45公斤 稳苗促壮,增强抗倒能力
春小麦 3-4叶期 旺苗 120-150克 30-40公斤 快速控旺,缩短基部节间
春小麦 3-4叶期 壮苗 80-120克 30-40公斤 促根壮苗,稳定田间群体
注:1. 若为弱苗(叶片发黄、分蘖少、根系弱),无论何种小麦类型与时期,均不建议施用多效唑,需先通过补充水肥(如施用速效氮肥+磷钾肥)恢复苗情,待苗情转为壮苗后再考虑;2. 若药剂为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用量需按25%剂型的1.67倍换算(如25%剂型100克,对应15%剂型167克),确保有效成分用量一致;3. 直播冬小麦因群体密度较高,用量可较移栽冬小麦增加10%,避免群体过旺。
(二)选择适宜剂型与施药工具:提升药剂吸收效率
1. 剂型选择:优先选悬浮剂,其次选可湿性粉剂
多效唑常见剂型为可湿性粉剂与悬浮剂,二者在小麦苗期的适用性存在差异:
- 悬浮剂:颗粒更细、分散性更好,喷雾后能均匀附着在小麦叶片表面,不易因雨水冲刷流失,吸收效率比可湿性粉剂高20%-30%,且对叶片无刺激,适合冬前苗期(叶片较嫩)与返青初期施用,尤其适合湿度较大的南方冬麦区;
- 可湿性粉剂:成本较低,但需严格把控溶解质量,若溶解不充分,易出现颗粒沉淀,导致喷雾不均匀(部分植株药量过高、部分过低),可能引发药害,适合春小麦苗期(叶片较厚)或气候干燥的华北、西北麦区,使用前需提前用少量温水搅拌溶解,待完全溶解后再加入剩余清水稀释。
2. 施药工具选择:优先选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喷头选扇形喷头
施药工具直接影响喷雾均匀度,小麦苗期植株较矮(冬前苗期株高5-10厘米,春小麦苗期株高8-12厘米),需选择能精准喷雾的工具:
- 工具类型:优先使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压力稳定、喷雾均匀),避免使用手动喷雾器(压力不均,易导致局部药量过高)或大型喷雾机(适合中后期,苗期易造成漏喷、重喷);
- 喷头选择:必须使用扇形喷头(喷雾范围宽、雾滴细,雾滴直径200-300微米最佳),避免使用圆锥形喷头(雾滴粗、易聚集,导致叶片局部药量过高,引发焦叶);
- 喷雾高度:喷头距离小麦叶片顶部20-30厘米,确保雾滴能均匀覆盖小麦叶片正面与背面,同时避免喷头过低(易压伤幼苗)或过高(雾滴飘移,浪费药剂)。
(三)规范施药操作流程:一步到位,减少误差
科学的施药流程是确保多效唑效果的关键,需按“准备-稀释-喷雾-收尾”四步操作,每一步均需严格把控细节:
1. 施药前准备:查苗情、看天气、验药剂
- 查苗情:施药前1天,实地调查田间小麦苗情,按“旺苗、壮苗、弱苗”划分区域,不同区域单独确定用量,避免同一用量施用不同苗情地块;
- 看天气:选择晴天上午9-11点(露水干后)或下午3-5点(气温下降后)施药,避免在高温时段(中午12-2点,气温超过20℃)、大风时段(风力超过3级,易导致雾滴飘移)、降雨前24小时内施药(降雨会冲刷药剂,降低效果),若施药后6小时内遇降雨,需在雨停后补施一次,用量减半;
- 验药剂:检查多效唑药剂包装是否完好、保质期是否有效,若为可湿性粉剂,需查看是否有结块(结块需提前碾碎,避免溶解不均),若为悬浮剂,需查看是否有分层(分层需摇匀后再使用,确保浓度一致)。
2. 药剂稀释:按“先稀后浓”原则,避免沉淀
- 第一步:取少量清水(约为总用水量的1/3)倒入喷雾器药箱,加入计算好的多效唑药剂,开启喷雾器搅拌功能(或人工搅拌),搅拌1-2分钟,确保药剂与清水初步混合均匀,无颗粒沉淀;
- 第二步:将剩余清水缓慢加入药箱,边加边搅拌,直至总用水量达到规定标准,搅拌完成后,静置1-2分钟,观察药箱底部是否有沉淀,若有沉淀需再次搅拌,直至沉淀完全消失,避免喷雾时喷头堵塞。
3. 田间喷雾:按“匀速、顺行、全株覆盖”标准操作
- 喷雾速度:施药人员行走速度保持在每分钟40-50米,避免走速过快(喷雾不均匀,漏喷率高)或过慢(局部重喷,药量过高);
- 喷雾顺序:按“先远后近、先边缘后中间”的顺序喷雾,避免施药人员踩踏已喷雾区域,影响小麦生长;若地块面积较大,可划分成若干小区(每小区1-2亩),逐区喷雾,确保无漏喷;
- 喷雾要求:喷雾时需保持喷头匀速移动,确保雾滴均匀覆盖小麦全株,重点喷洒小麦叶片正面与背面(多效唑主要通过叶片吸收),同时兼顾小麦基部土壤表面(少量药剂渗入土壤,可促进根系吸收,增强控旺效果),避免只喷顶部、漏喷基部。
4. 施药后收尾:清洗工具、记录情况
- 清洗工具:喷雾完成后,立即将药箱内剩余药液清理干净,用清水冲洗药箱、喷头、管道3-4次,直至冲洗水清澈无药剂残留,避免残留药剂与其他农药混合,引发药害(尤其是后续施用除草剂、杀虫剂时);
- 记录情况:详细记录施药时间、药剂类型与用量、苗情状况、天气情况,若后续出现苗情异常(如叶片焦枯、生长停滞),可通过记录排查原因,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如弱苗可喷施叶面肥,缓解药害)。
(四)规避施药禁忌:避免药害与效果失效
1. 严禁与“促进生长类”药剂混用:多效唑为控旺剂,若与赤霉素、芸苔素内酯(高浓度)等促进生长的调节剂混用,会相互抵消效果,导致控旺无效;若需同时补充养分,可与低浓度叶面肥(如0.3%磷酸二氢钾溶液、0.2%尿素溶液)混用,二者无拮抗作用,还能增强小麦抗逆能力。
2. 严禁在弱苗、病苗地块施用:弱苗(分蘖数少于2个/株、根系少于5条/株)、病苗(感染纹枯病、根腐病等苗期病害)本身生长能力弱,施用多效唑后会进一步抑制生长,导致苗情恶化,需先通过防病、补肥恢复苗情,再考虑施药。
3. 严禁重喷、漏喷:重喷会导致局部小麦药量过高,出现叶片焦枯、生长停滞等药害,若发现重喷,需立即用清水冲洗重喷区域(若土壤湿润,可适当浇水),缓解药害;漏喷会导致漏喷区域小麦继续徒长,后期倒伏风险高,需在施药后1-2天内排查,发现漏喷及时补喷,补喷用量为原用量的50%-60%。
4. 严禁随意增加用量:部分种植户为追求“快速控旺”效果,随意增加多效唑用量(如超过推荐用量的50%),会导致小麦控旺过度,表现为植株过矮(株高不足30厘米)、分蘖过多但无效分蘖比例高、穗小粒少,严重时导致减产,若用量过高,需及时喷施0.01%芸苔素内酯溶液(每亩30公斤),缓解药害,促进小麦恢复生长。
三、总结
小麦苗期多效唑的使用,核心在于“精准把控时期、科学规范操作”:冬小麦以“冬前3-5叶期、日平均气温8-15℃”为最佳优先期,春小麦以“3-4叶期、群体稳定后”为唯一最佳期,需结合苗情(旺苗、壮苗)调整用量;施药时需选择适宜剂型与工具,按“准备-稀释-喷雾-收尾”流程操作,同时规避混用禁忌、重喷漏喷等问题。只有严格遵循科学使用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多效唑“控旺促壮、抗寒抗倒、提升成穗率”的多重作用,为小麦中后期生长与最终高产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淇泉老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