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7年5月9日的马鞍山塘西北村,一名裹着薄被的女婴被遗弃在路边。
1997年5月9日的马鞍山塘西北村,一名裹着薄被的女婴被遗弃在路边。
谁也没想到,26年后这个孩子会从阿拉斯加跨越太平洋回来——5月14号那天,背着双肩包的乔伊站在南京南站出站口,用生硬的中文对志愿者军哥说:"我回家了。
"
这个穿着牛仔外套的姑娘身世比电影还曲折。
出生刚满七天就被遗弃,在福利院住了13个月后被美国夫妇领养。
现在的乔伊戴着黑框眼镜,硕士毕业在会计师事务所上班,可每年生日对着蜡烛许愿时,总有个心愿卡在喉咙里:"我想知道亲生父母长什么样。
"
"阿拉斯加没有夏天,可我的童年总梦见江南的梅雨季。
"乔伊攥着发黄的收养证明,在志愿者陪同下走遍马鞍山的老街巷。
她记得福利院阿姨说过,当初包裹自己的小花被里塞着半袋奶粉。
这成了她寻亲的唯一线索。
农贸市场的水泥台阶长了青苔,金家庄卖菜的大妈们围着姑娘七嘴八舌:"九七年那会儿,这条街还没拆呢!
"突然有个穿花衬衫的阿姨拍大腿:"百货公司老谢!
当年他在门面房后头捡着个娃!
"乔伊的睫毛猛地颤了颤,手里的矿泉水瓶捏得咔咔响。
故事像剥洋葱似的层层展开。
5月16号下午,含山县环峰镇的老居民楼里,乔伊见到了传说中的"老谢"。
七十多岁的退休工人翻出泛黄的笔记本,上面工整记着:"1997年5月9日晨,百货公司后门发现弃婴,裹蓝碎花棉被。
"老人颤巍巍掏出个铁盒,里面竟保存着当年的奶粉袋。
DNA比对结果出来的那晚,乔伊在酒店转悠到凌晨三点。
手机震动时,她差点把咖啡打翻——"匹配成功"四个字在屏幕上跳动。
可第二天见到亲生父母时,对方却红着眼摆手:"别拍照片,街坊邻居要笑话。
"
原来当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刚出生的儿子又得了重病。
看着襁褓里的女儿,夫妻俩在福利院门口徘徊了整宿。
如今他们在镇上开了五金店,儿子大学毕业当了医生。
饭桌上,弟弟给乔伊夹菜时手直抖:"姐,这个糖醋排骨你尝尝。
"
乔伊临走前,妈妈悄悄塞给她一袋炒米糖,包装袋上印着"1997年出厂"。
弟弟开车送她去机场时,车载音响循环播放着《常回家看看》。
后视镜里,父母的身影缩成两个小黑点,渐渐消失在江南的烟雨中。
这段横跨二十六年、一万公里的重逢,让所有人心里都打翻了五味瓶。
当血缘遇上现实,当愧疚撞见原谅,这道题该怎么解?
您说乔伊该怨恨当年的抛弃,还是该庆幸如今的重逢?
要是换作你我,又会不会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家门呢?
来源:酱子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