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房冷清背后,年轻人为何不愿生育?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4 05:52 1

摘要:上海某产科医生的感慨戳中人心:曾经一晚上8台剖腹产的忙碌场景不复存在,如今整夜零分娩已成常态。从计划生育到三胎放开,政策的转变背后,是新生儿数量的断崖式下跌,是无数家庭生育意愿的悄然降温。

产房冷清背后,年轻人为何不愿生育?

上海某产科医生的感慨戳中人心:曾经一晚上8台剖腹产的忙碌场景不复存在,如今整夜零分娩已成常态。从计划生育到三胎放开,政策的转变背后,是新生儿数量的断崖式下跌,是无数家庭生育意愿的悄然降温。

2016年1786万的新生儿峰值仿佛还在昨天,那是二孩政策放开后生育需求的集中释放。谁曾想,2017年起便开启“滑梯式”下降,2020年跌破1200万,2023年更是跌至902万,6.39‰的出生率创下1949年以来的最低纪录。冷冰冰的数字背后,是产科病房的门可罗雀,是母婴行业的举步维艰。

某妇幼保健院2016年年分娩量超8000例,医护人员常年超负荷工作,走廊里加满待产床是家常便饭;2023年分娩量不足3000例,三个产科病区缩减为一个,护士们被迫调往其他科室。四川某不足50万人口的县城,三年间活产婴儿数量近乎减半,曾经需提前半年预约的产检号,如今当天就能挂上。

年轻人并非不能生,而是不敢生、不愿生。“高质量养娃”的理念深入人心,从备孕到生产,每一步都耗资不菲。孩子出生后,教育、住房更是两座大山,学区房的天价让普通家庭望而却步。谁愿意让孩子一出生就背负沉重压力?这种顾虑之下,许多年轻夫妻选择推迟甚至放弃生育。生育链条的萎缩迅速传导至下游,幼儿园招生不足、母婴店销量锐减,曾经一箱箱卖出的奶粉纸尿裤,如今只能小包装售卖,婴儿推车三个月难卖一辆。

这股浪潮的影响远不止于此。浙江温州某乡镇小学,2016年一年级8个班每班45人,2024年只剩2个班每班不足20人,农村小学关停更是屡见不鲜。产科、儿科资源闲置,老年病科、康复科却人满为患,医护人才培养出现断层。“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体系面临挑战,未来劳动力短缺将加剧“少子老龄化”矛盾,经济发展也会因消费市场萎缩、创新活力下降而受影响。传统“多子多福”的观念逐渐淡化,“小家庭”“丁克家庭”成为新选择。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更是国家的未来。唯有真正解决年轻人的经济压力、教育焦虑,才能让冷清的产房重现热闹,让生育不再成为奢望,为未来播种下满满的希望。

来源:黄丽梅说育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