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位清华“老兵”熄火了。林功实,88岁,一个把清华精神从北京带到深圳的“播火者”,11月11日在北京停下了脚步。他的故事,不是写在故纸堆里,而是刻在深圳的摩天大楼间。
一位清华“老兵”熄火了。林功实,88岁,一个把清华精神从北京带到深圳的“播火者”,11月11日在北京停下了脚步。他的故事,不是写在故纸堆里,而是刻在深圳的摩天大楼间。
时间拨回到1996年,那是一个遍地黄金也遍地荆棘的年代。当无数人将目光投向深圳的财富神话时,59岁的林功实却带着一个截然不同的使命南下。他不是来淘金的,他是来“垦荒”的。清华要把旗帜插到改革前沿,林功实就是那个擎旗冲锋的排头兵。他面对的,是一片真正的“无人区”,没有现成的路,他就自己趟;没有现成的房,他就自己盖。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这个如今响当当的名字,当初就是他带着一帮人,用汗水和智慧一砖一瓦垒起来的。
如果说建研究院是“打地基”,那四年后筹建深圳研究生院,就是“盖主楼”。林功实再次披挂上阵,这次他的角色更像一个“总规划师”。学院的制度框架、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都倾注了他的心血。他不仅是管理者,更是个“老派”的教书匠,坚信言传身教的力量。即便退休后,他的课堂也从不缺学生,上千名研究生听过他的课,感受过那种没有PPT、全是真知灼见的“原生态”教学。
他的人生履历,本身就是一部清华精神的活教材。从1956年踏入清华园的电机系学子,到留校任教,再到执掌研究生院,最后南下拓荒,他始终在践行“又红又专,双肩挑”的信条。他笔耕不辍,近二十部著作是他留给后学的“武功秘籍”,字里行间全是实战经验,没有半句空话。
林功实为人清正,治学严谨,却毫无架子,像个邻家长辈。他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也是开拓的一生。他把清华的严谨学风与深圳的创新活力完美融合,亲手为清华在南中国点亮了一盏长明灯。
11月15日,八宝山兰厅将送别这位老兵。如今,他点亮的灯火已成燎原之势。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在当今这个追求效率与速成的时代,林功实这种“慢工出细活”的拓荒牛精神,究竟是稀世珍宝,还是不合时宜的古董?
来源:佳琪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