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5日早上8点,香港地铁车厢里,超过七成乘客抬头盯着那块原本播广告的小屏——画面里,何诗蓓在200米自由泳预赛最后15米突然加速,触壁那一刻,屏幕左下角弹出“新赛会纪录”五个字。30秒后,镜头切到她的教练,一句“她今天其实带着低烧”把全车人看得齐刷刷倒吸
“全运会还没开幕,TVB已经先拿了一块‘隐形金牌’。
”
11月15日早上8点,香港地铁车厢里,超过七成乘客抬头盯着那块原本播广告的小屏——画面里,何诗蓓在200米自由泳预赛最后15米突然加速,触壁那一刻,屏幕左下角弹出“新赛会纪录”五个字。30秒后,镜头切到她的教练,一句“她今天其实带着低烧”把全车人看得齐刷刷倒吸凉气。
这段30分钟专题,被剪成60秒“地铁版”,港铁统计:当天同一时段客流注视率比平时高42%。
TVB用一条泳道,把体育新闻做成了“爽剧”。
别以为这只是“剪个精华”那么简单。
TVB这次把全运会当成“科技+故事”的大型实验场,一口气把5G+8K摄像机架在体操跳马和跳台十米台旁边——镜头离运动员最近只有1.8米,毛孔都能数清。11月14日技术组给出数据:画面清晰度提升4倍,延迟却压到0.3秒,观众满意度飙到92%,收视率直接抬升27%。
一句话,以前看跳水是“看水花大小”,现在连指尖转体角度都能成为社交平台的“新梗”。
更“离谱”的是,他们把全运会玩成了“连续剧”。
抖音上,@TVB全运频道上线3天,杜凯琹一条“早六晚九”训练vlog播放量破500万——点赞最高的一条评论是:“原来乒乓球体能也要扛杠铃,我立刻放下奶茶。
”TVB把运动员拍成“打工人”,把金牌背后拍成“加班日常”,情绪价值瞬间拉满。
算法时代,谁掌握“共情”,谁就拿到流量密码。
传统电视端也没浪费。
每天早中晚三档《全运会直击》照旧,但多了“彩蛋”:晚上10点半的《全运会多面睇》里,前田径运动员刘倬昕蹲在跑道边,用一张A4纸给主持人算“4×100米接力交接区到底有几米”,纸一撕,模型立起来,观众秒懂“为啥香港队这次敢押注年轻棒”。
体育解说第一次有了“手工课”既视感,社交平台上#交棒纸模型#话题阅读破1200万——原来“专业”可以这么好玩。
幕后还有一条“暗线”:TVB和羊城晚报、广东文旅签了个“三方协议”,把赛事、城市、艺人打包成“一条龙”。
白天看比赛,晚上看艺人打卡云吞面,第二天报纸出“同款地图”。11月13日,首期“艺人体验团”去佛山吃盲公丸,店铺老板笑得见牙不见眼:“平时周末800单,节目出街第二天2200单,电视+报纸+短视频,三条腿走路,比单纯广告管用十倍。
”TVB当的是“媒人”,却把全运会变成“湾区生活节”。
有人算过一笔小账:全运周期13天,TVB电视端总曝光预计28亿次,抖音话题挑战保底8亿次,再加港铁、商场、口岸大屏,总触达轻松过40亿次。
对品牌方而言,相当于用“区域预算”买到“半届亚运”声量;对观众而言,则是一次“零门槛”体育科普——你就算不懂跳水打分,也能在8K镜头里看清“为什么全红婵的水花像被刀片切过”。
所以,别再以为TVB只是“播比赛”。
它把全运会拆成三块“拼图”:技术做“放大镜”,故事做“吸铁石”,城市做“留声机”。
观众看完,记住的不止是金牌,还有“原来香港教练会讲笑话”“原来澳门队队医是内地过去支援的”“原来广州地铁可以直达所有赛场”。
体育不再是“一夜狂欢”,而成了一次“湾区共同作业”。
闭幕那天,谁拿第一或许没人记得,但“何诗蓓带病破纪录”的地铁短片、“杜凯琹扛杠铃”的抖音bgm、“交棒纸模型”的魔性教程,会留在手机相册里。
TVB验证了一件小事:在注意力碎成渣的年代,谁能把“专业”翻译成“日常”,谁就能把赛事做成“生活”——而生活,永远比新闻长命。
下次再听到“全运会”三个字,你脑海里蹦出的可能不是比分,而是“哦,就是那个让地铁乘客集体抬头”的夏天。
来源:聪明的橘子pcJ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