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才“金钥匙”打开产业“致富门”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4 03:00 1

摘要:“政府为招才引智提供了很多便利,我们引进专家10余人,已与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等众多高等院校就项目共建开展了交流合作。”日前,内蒙古亿维白绒山羊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乌力吉介绍,公司目前拥有纯种白绒山羊总量超过4500只,产绒量突破6000斤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宋爽

“政府为招才引智提供了很多便利,我们引进专家10余人,已与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等众多高等院校就项目共建开展了交流合作。”日前,内蒙古亿维白绒山羊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乌力吉介绍,公司目前拥有纯种白绒山羊总量超过4500只,产绒量突破6000斤。

才以产聚,产因才兴。内蒙古亿维白绒山羊有限责任公司的发展壮大是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推进绒山羊产业产才融合的一个缩影。该旗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聚力打造了一个集产、学、研于一体的绒山羊特色产业集群。

其中,上海庙镇就是该旗阿尔巴斯绒山羊的重要养殖基地。过去,这里的养殖业以粗放经营为主,变化发生在2023年,上海庙镇围绕绒山羊特色产业,打造镇级乡村振兴专家人才工作站暨绒山羊全产业链发展研究中心,吸引了各类专家人才在此培训、交流、研讨。

“我们以蒙古高原绒山羊高效生态养殖研究院士专家工作为核心,孵化出烽泰科技、吉万科技信息化服务、蓝鹊科技等中小型科技企业,同时,搭建起众创基地、科技服务平台等各类载体7个。”鄂托克前旗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室负责人高晓媚说。

绒山羊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有效推动了科技服务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赋能创新成果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自治区“草原英才”郝巴雅斯胡良和他的团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逐步组建了自治区、市级“荒漠草原绒山羊高效生态养殖技术研究”人才团队和旗级“科技富民强县”人才团队,深入农村牧区研究绒山羊光控增绒技术。经过多年探索,实现羊绒产量平均提升80%以上,绒山羊光控增绒技术已在全旗划定的10多处绒山羊保护区得到应用。

昂素镇苏力迪嘎查牧民格其叶乐图是第一批应用光控增绒技术的养殖户。“羊绒产量明显提高了,品质很好,细度更均匀,市场价也跟着上去了。”抚摸着洁白的羊绒,格其叶乐图眼中满是喜悦,这种看得见的收益让他对科学养殖充满信心。

“发展壮大绒山羊产业,需要像郝巴雅斯胡良这样的技术团队下沉到农村牧区,让他们将先进的技术和养殖方法带给农牧民,帮助养殖户提高效益,增加收入。”旗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张永瑞说。

人才与产业的双向奔赴,让越来越多农牧户实现了从传统放养向科技养殖的转变。

春雨是鄂托克前旗小有名气的“土专家”,“我带领的团队被评为市级乡村振兴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后,政府为我们颁发了奖金和荣誉证书,这不仅是对我们工作的认可,更是一种责任和激励。”如今,春雨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绒山羊良种繁育和科学养殖技术推广中,由她带头成立的蒙都草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已配种超细绒山羊6000余只,带动周边48个养殖户共同致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最大的驱动力。鄂托克前旗注重“拴心留人”,让各类人才安心、安身、安业。张永瑞说:“人才服务比‘真金’更要比‘真心’,我们注重精心细心留才,通过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细致入微做好人才服务工作,留住人才。”

针对人才在住房、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方面的现实需求,鄂托克前旗持续完善服务链条,线上研发“鄂托克前旗人才服务管理平台”,线下设立人才服务专窗和人才科创服务中心,投资1690万元建成人才公寓36套,协调解决配偶安置、子女就学等实际问题,有效打通人才服务“最后一公里”,真正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