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1932年到1945年,东北地区被日本控制,建立了所谓的“伪满洲国”,表面上看像个国家,实际上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它就是一个殖民地,日本人掌握着统治。
从1932年到1945年,东北地区被日本控制,建立了所谓的“伪满洲国”,表面上看像个国家,实际上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它就是一个殖民地,日本人掌握着统治。
粮食配给这件事做得很绝,日本人自己吃的是白米饭,却只让中国人吃谷糠和杂粮混起来的“谷谷米”,这不是因为大米不够,而是故意这样做,他们想通过控制吃的来管住人的身体,让人慢慢变得没力气、越来越顺从,这种做法不是偶尔才发生,而是一整套安排好的手段,他们就是打算从根本上把人变成听话的人,而不是让你吃饱了有力气去反抗。
教育这块更让人难受,学校里不再教汉语,改成教日语,孩子们被迫改用日本名字,连祭拜祖先都不被允许,要是还称呼爷爷奶奶,老师就会处罚学生,这种做法表面上是教学,实际上是在切断文化根基,一个孩子从小不说母语不认祖先,长大后就慢慢忘记自己是中国人,这种文化上的割裂比战争还要厉害。
武汉会战之后,日本人开始搞心理宣传,他们明白硬拼打不过,就动起脑筋来,到处说中国人没有出路,跟着日本才有希望,还拍电影、发传单、开广播,天天讲这些内容,起初很多人不相信,但听得多了,慢慢也就信了,这就是认知战,他们不是要占领土地,是想改变人的想法。
翻看老照片时,我注意到东北街头的旧场景,日本人在前面走,中国人在后面低头干活,街上挂着“日满亲善”的标语,可老百姓却饿得只剩骨头,这种对比让人看了难受,不是因为穷,而是被刻意安排的,日本人用制度、教育、粮食、媒体一层层把人围住,让你自己都觉得“我本来就应该这样”。
有人回忆小时候,家里没有米吃,妈妈悄悄把玉米粒磨成粉,加点盐,捏成团子哄孩子,孩子吃了以后拉肚子,大人也没办法,不是不想吃好的,是不让吃好的,这种日子过了十几年,很多人熬过来了,也有很多人被改变了,他们不再说中国,只说满洲,连说话都带着日语腔。
现在回想那段历史,确实让人感到害怕,不是因为打仗有多惨烈,而是那种无声的控制太深入,吃饭、上学、走路、说话都被安排好了,人们以为是自己做的选择,其实是别人设下的道路,这种殖民不是用枪炮占领土地,而是用规则占据人心。
有人说那段历史早就过去了,可我觉得它还在影响着我们,有些生活习惯、说话方式、思考模式里,还能看到当年的影子,比如有人总觉得外国人的话都对,或者传统的东西没有用,这些想法可能就是当年那场认知战悄悄种下的种子,没有人强迫你这么想,是你自己不知不觉就接受了这些看法。
我并不是说每个人都要记着仇恨,我只是觉得那段历史不能简单地被看成战争故事,它更像是一种心理实验,试验一个人能被改变到什么程度,结果说明只要方法足够强硬时间足够长久连人的身份都能彻底替换这不是吓唬人是真实发生过的。
我们每天吃着白米饭,说着中国话,过春节还要祭祖,这些事看着平常,其实都是当年没被彻底改掉的习惯,那些坚持不说日语、不吃稻谷米、不改换姓名的人,才是真正在抵抗的人,他们虽没上战场,却守住了自己的根,这一点值得我们记住。
来源:图文观潮者
